近日,有歐美網友在仔細閱讀 Ubisoft 的使用者最終授權協議(EULA)時,發現了一項頗具爭議的條款內容:若 Ubisoft 終止與用戶的協議,玩家不僅需要卸載遊戲,還可能被要求刪除並銷毀其擁有的所有數位與實體遊戲副本。
這一條款迅速在網路上引起熱議,許多玩家質疑:難道我花了錢買下的遊戲,有一天也可能被「收回」嗎?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對所購買的數位產品毫無真正擁有權?
🔍 協議內容解析:什麼情況下會觸發「銷毀」義務?
根據 Ubisoft 的 EULA 條款,在以下情況中,公司有權隨時終止與用戶的授權協議:- 用戶違反協議中的任何條款
- Ubisoft 單方面認為用戶行為不當
- 遊戲服務終止或其他商業考量
一旦協議終止,玩家「必須立即停止使用 Ubisoft 的所有軟體、解除安裝遊戲,並徹底刪除所有數位或實體副本,無論是否仍保留於電腦、雲端儲存或其他設備上。」
這段文字讓不少玩家感到不安——畢竟,多數人認為自己「購買」了遊戲,理應永久擁有。
🧾 實際上,這種條款在業界有多普遍?
儘管看起來嚴厲,但類似條款其實在各大科技與遊戲公司的 EULA 中並不罕見。
例如:
- Microsoft 在 Windows 和 Xbox 的授權協議中也包含類似條款,強調用戶僅獲得「非獨佔、可撤銷的授權」。
- EA、Blizzard、Steam、Nintendo 等平台也都明確指出,玩家所購買的是「使用權」而非「所有權」。
- Adobe、Apple、Google Play 等科技巨頭在其應用程式和作業系統的授權協議中也有相似表述。
這些條款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知識產權,確保在授權終止後,用戶無法繼續以任何形式使用或散播受著作權保護的內容。
💬 爭議焦點:數位時代的「擁有權」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起事件再次引爆了關於「數位擁有權」的長期爭議:
✅ 支持方觀點:
- 公司提供的是「授權」而非「出售」,因此保留撤銷權利合情合理。
- 該條款有助於防止盜版與未經授權的分發。
- 若無此限制,企業將更難控管智慧財產風險。
❌ 反對方觀點:
- 玩家付費購買遊戲,卻不能永久擁有,是一種「隱性剝削」。
- 「銷毀實體副本」的要求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執行,缺乏可行性。
- 此類模糊條款可能被濫用,損害消費者權益。
📚 法律角度:這樣的條款真的具有法律效力嗎?
從法律層面來看,這類條款雖然存在於 EULA 中,但在不同國家與地區的實際效力可能存在差異。
舉例來說:
- 在 美國,法院通常支持企業在 EULA 中設定的條款,只要用戶在購買前已同意。
- 在 歐盟,《消費者權利指令》與《通用資料保護條例(GDPR)》則賦予消費者更多保護,某些過於苛刻的條款可能被視為「不公平條款」而無效。
- 在 台灣與中國大陸,消費者保護法也對企業的格式條款有所規範,強調公平性與合理性。
換句話說,即便 Ubisoft 在協議中寫入「銷毀副本」的條款,也不代表它能在所有情況下都得到法律支持。
🧠 玩家該如何自保?數位時代的消費意識升級
面對越來越複雜的 EULA,玩家在購買數位遊戲前,確實有必要提升自身的消費意識:
- 閱讀授權協議:雖繁瑣,但至少了解基本權利與限制。
- 避免違反協議條款:如分享帳號、破解防盜等行為,以免觸發協議終止。
- 備份重要資料:即使無法「擁有」遊戲本體,也可保存遊戲進度、成就等個人數據。
- 支持開放平台與 DRM-free 遊戲:如 GOG 平台,提供更自由的使用權限。
🏁 結語:遊戲產業的未來,需要更透明的授權制度
Ubisoft 的這項 EULA 條款或許只是冰山一角,但它揭示了一個核心問題:在數位時代,我們對所「購買」的內容究竟擁有多少權利?
隨著遊戲逐漸轉向訂閱制、雲端串流與持續更新的服務模式,傳統「擁有遊戲」的概念正在快速改變。然而,玩家作為消費者,也應該擁有清晰、透明、合理的使用權保障。
唯有在玩家、開發商與法律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讓這個產業走得更遠、更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