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O陷入財務困境的消息時有所聞,人們可能對這些新聞感到熟悉:「藝文寒流來襲!表演團體苦撐待變」、「捐款疲乏效應顯現,動保團體被迫縮減救援」、「傳統NPO轉型路漫漫,自籌經費成挑戰」、「政府補助縮水,社福團體憂服務中斷」、「善款去向引發疑慮,某某基金會陷財務危機」、「疫情衝擊未歇,NPO募款雪上加霜」及「長期仰賴捐款,某某協會籲建立多元收入模式」...等。凸顯財務健康的重要性。
甚麼是財務永續領導力?
首先,執行長(或最高階主管)應扮演長期財務健康的倡導者。
「只要做善事,上天會幫助」這樣的信念固然能激勵領導人不會只將焦點放在金錢的限制上,但如果因此就不在管理會議中自然而然地談跟錢有關的話題,也未免矯枉過正。將財務議題常設化,其實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因為非營利組織資源主要來自外來的捐贈和補助,善用金錢是責信最好的說帖。一個經常談錢怎麼來、怎麼用的組織,能建立超越使命和金錢的文化。
許多領導人深知財務的重要性,卻很少指導成員如何管理財務,導致員工缺乏財務知識和敏感度;雖然組織擁有不少資源,卻把錢花在與使命無關或漫無節制地花用,漸漸消耗掉善款。有些領導者不想讓員工以為組織財務資源有限,不想讓他們為錢的事掛心,雖然立意良好,卻不是永續之道。甚至,領導者本身在使用金錢上沒有設界線,成了反面的教材。其實,如何教育並激勵每一位員工重視募款、控制成本和預算管理,是領導人不可推卻的重責大任。
聘用熟悉法規、方案提案與預算及擅長培訓的財務專業者
想建立使命與金錢雙重底線的共識和文化,必須有適格的財務人員參與其中。組織內的財務長做的常是孤獨的工作,他們有點類似警察的角色,要面對和處理許多財務、稅務及預算法遵的模糊或衝突事件,艱難的溝通協調是工作的日常,然而,他們通常缺乏可以尋求財務建議、指導或支持的同行。
財務專業者深諳內部、外部利害關係人的財務資訊需求,能藉由制度規劃和程序管理滿足這些需求。例如,高階管理人需要那些財務報告?如何在設計會計項目和導入會計系統階段就考量可以達標的關鍵要素。又如,已贊助或潛在捐贈者關心的財務報告有哪些內容?財務人員在規劃管理會計或成本會計制度時是否考慮到能產製這些內容的財務報告?
專業的財務人員擅長溝通,能用財務術語來講述專案故事,又能用專案術語來講述財務故事。會計其實是一種語言,財務人員藉由教育訓練幫助夥伴理解會計項目的定義、它和財務報表的關聯;當夥伴們漸漸熟悉會計語言,便能與財務人員溝通財務事項,理解財務報表的涵義,進而採取預算管理的行動。如果文化是指每一天都在發生的事,重視財務健康的文化乃是藉由日常溝通而形塑的。整理如后:

南非非營利組織財務穩健性研究(Strydom & Stephen, 2014)
這項研究由 Strydom 與 Stephen(2014) 進行,聚焦於南非彼得馬里茨堡(Pietermaritzburg)地區的非營利組織(NPO),目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導致捐助資金銳減的背景下,探討這些組織在困難經濟環境下維持財務穩定的能力。
一、研究目的與核心問題
研究主要關注兩個問題:
- NPO 是否有採用被普遍建議的財務管理實務?
- 這些財務管理實務的運用,是否與組織的財務脆弱性(financial vulnerability)有關?
研究以「是否能按時支付債權人(包含員工)」作為判斷組織是否陷入財務困境(financial distress)的指標。
二、衡量財務管理實務的六個指標
為了了解各組織採用財務管理概念的程度,研究設計了六個關鍵問題,聚焦於短期財務管理的重要面向:
- 是否使用整體預算(Organizational Budget)
- 是否編製現金預算(Cash Budget)
- 是否比較實際與預算現金流量(Cash Flow Comparison)
- 是否採用正式的採購程序(Procurement Procedures)
- 是否進行財務比率分析(Ratio Analysis)
- 是否實施目標性籌款(Targeted Fundraising)
三、主要發現與初步解釋
在受訪的 32 家 NPO 中,有近一半(15 家) 曾在過去兩年內因現金流短缺而延遲或無法付款,被歸為「財務困境組」。然而,這些陷入困境的組織中,多數表示他們「有」使用上述的財務管理工具,例如現金預算或比率分析。
這種「工具使用與財務狀況不符」的現象,可能反映出兩種情況:
- 實務執行不當:雖然具備制度或表單,但執行深度不足,導致管理效果有限。
- 外在環境影響:經濟不景氣或資金來源縮減等外部因素,使得即便有良好管理仍難以避免困境。
四、顯著影響財務穩健的因素
研究發現,有幾個關鍵因素與組織是否能避免財務困境呈現明顯關聯:
- 營運準備金(Operating Reserves) 具足夠準備金的組織較能抵禦資金短缺。 未陷入困境的 NPO 平均可維持 5.06 個月 的運作; 陷入困境的則僅能支撐 1.60 個月。
- 獨立財務委員會(Separate Finance Committee) 設有獨立財務小組委員會的組織,在避免財務困境上具統計上顯著效果(1% 顯著水準)。 顯示董事會在財務監督與決策中的重要性。
- 組織規模(Size) 總支出較小的 NPO 更容易陷入財務困境。 Logit 迴歸分析證實,規模是解釋財務狀況的顯著變數。
- 組織年齡(Age) 成立時間較短的 NPO,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後,更容易遭遇財務壓力。
- 財務經理的經驗(Financial Manager’s Experience) 財務主管經驗不足的組織,其財務困境風險顯著較高。
五、研究結論
綜合而言,NPO 是否具備以下條件,決定了其在經濟不景氣時的財務韌性:
- 充足的現金與營運準備金
- 獨立且有效的財務監督機制
- 適當的組織規模與成熟度
- 具經驗的財務管理人員
換言之,真正影響 NPO 穩健度的,並非是否「使用」財務工具,而是如何「有效執行」與「建構制度化的財務治理」。
📚 參考資料:Strydom, J. A., & Stephen, T. (2014).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Non-Profit Organisations in Pietermaritzburg.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ciences, 7(2), 415–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