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人之各層面處境與愛的交流系統綜述
行文至此,可回答7.4.2〈關於情結〉結尾所提的一個問題了:即如果人超越了靈性,成為足以妥善運用後設知識界中的龐大智慧結晶後的理性生物時,那份理性又是以什麼機制去修改情結內隱結構及故事原型模組,使選項不再只有了了可數幾項,而能自創選項呢?
情結的模組運作,已知是由「感受互換、角色輪替」的模式,循環在人與人的溝通相處之間。一般只能受制于情緒喜好之人,免不了心理緊張系統或完形的未竟事務的壓力制約;若是受制于生理欲望之人,免不了受到鏡像神經系統或其它生理系統需求的反射性制約;若是受制于靈性愉悅之人,免不了的,是榮格個體化第四階段「投射的完全根除」,但實際上僅是對外的投射轉向內在,導致自我成為對錯、真偽與美醜的唯一仲裁者。
這樣的自我膨脹,佔據了神聖上帝無所不能的地位,但卻無法好好適應環境,也因此容易在判斷上犯下災難性的錯誤。[211]
這也是佛洛姆所說的「自我陶醉」:「.....這種人格方向,是只把存在於自己之內的東西認為是真實的,而認為外在世界的一切現象其本身沒有真實性,只從它們對自己有利或有害來看待它們」[212],是弗洛姆認為在成為建設性人格前必須脫離的狀態。
故此,受制於靈性之人,免不了的,是自己對自己的制約。
此外,還有一個層面——意念——人因意念而成,也因意念而生,並因意念而受情結制約;人的意念處境,是處於「感受互換,角色輪替」模組的原型世界,即人的意念處於「情結原型界」——這是宇宙的一切成因,也是宇宙訊息的一切動力推送源,也是導致我們無限可能的根源存在,但也是導致我們成為有限可能,甚至沒有任何可能的根源。
所以,若受制于意念之人,他將失去真正的自由,免不了的,僅有假的自由。
最明顯的,說「自己別無選擇」、「自己是被逼的」、「人本來就應該這麼做」、「沒什麼是應該做的」,諸如此類把自己框定說死的,均屬此類。
以愛來看此類人,他們都被內建了不少關於愛的故事應該如何之類的模組,這影響了他們擇偶受什麼對象吸引、相處時該如何才算浪漫、賢妻良母該是哪些特質才算數、顧家的男人該做些什麼等,這些制約於一般社會約定成俗的愛之信念,雖然我們都以為是自己理性的判斷所作的抉擇,但其實多是在生理層次或情緒層次的喜好,雖然與靈性經驗的智慧結晶同樣存於後設知識界成為參考依據,可是正如「投射」所蘊含的意義: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生活在由自己的投射所形成的感覺或想像的世界中。而形成投射內容的構成,則視自己的心理內容而定。
如佛家的一句話:「你是什麼,就看到什麼。」
此段的說明,也顯示了情結原型界的內容同時影響著我們的生理、情緒、靈性、理性的處境,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我們生命的基本特徵與發展歷程。
就如榮格說的生物生理機能(生物本能遺傳機制)及心理機能(文化意象遺傳機制)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而當我們跨越了意念、生理、情緒、靈性的制約,最後,我們仍可能受制於我們的理性。
合理的判斷不等於對的答案,追求真理的的堅持不一定導向真實的自己,經過千年考驗的知識仍可能過不了未來十年的變化,人類累積的知識結晶仍可能一夕毀於某次的太陽風暴(Solar wind) [213]。
即使跨越了靈性,成為理性生物,若還是受制於理性之人,免不了,將受幻象制約,以為後設知識界就是人類所能到達的最高處境。
後設知識畢竟是後設知識,是關於知識的知識,但對於什麼是人,什麼是真理,如科學哲學所言及的可否證性:一切從經驗得來的假說、命題和理論都不是科學的,除非它們容許反例存在的可能。[214]
這已經註定了,後設知識界的知識終歸於幻象,即使窮盡更多的智慧去累積知識,人死之後歸於塵土,靈魂歸於天,活著的證據歸於人,再隨著人的消滅歸於無,而知識,終究是幻象一場。
上個物種有上個物種的後設知識,下個物種會有下個物種的後設知識,如古文明,或是一萬年前的古代太空人[215]。
對他們而言,我們是他們的下一個物種,他們是我們的上一個物種,我們研究他們的內容成了我們的後設知識,但他們累積的後設知識,已跟他們這個物種消失,僅餘許些活過的證據供下一個物種憑弔。
而當不再受制於理性,最明顯的,那個人的人格特質就是「超越」。
是否似曾相識?
是的,就是馬斯洛晚年研究的超越型自我實現人格,而他本身也是超越型人格。以他那不斷超越自己學說的態度,並意圖以更大的觀點包容接納各家學說,且為了提升全體人類生命之處境貢獻心力的人生,其實已為脫離理性制約之人做了一個最好的例證。
而關於超越者的生命狀態,佛洛姆在《愛的藝術》的〈神愛〉一章,也有提到:「對神的愛,是一種強烈的合一體驗,在生活的每一件行為中都把這種愛表現出來......從最初開始,人類對神的愛就像一個無助的小孩依戀母親一樣,然後是順從的依戀著像父親一樣的神,最後到達成熟階段,此時神不再是外在的力量,此時人已把愛及正義的原則納入自己的生命之內,他已經同神合而為一,而終至於當他說到神的時候,其意識是詩意的,象徵性的。」[216]
佛洛姆期待,能將這樣的「愛」深植於我們的社會潛意識中,使每個人都可以共用這份愛的內容。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會提出自己理想中的建全社會藍圖。
在《生命的展現》一書中,他提到:新社會的作用在鼓勵新人類的出現,並為新人類列出了許多特徵,而其中之一是:「愛生命,尊重生命——對生命的萬象都待之以愛與尊重;深知神聖的不是物,不是權勢,不是一切死的東西,而是生命,以及一切有助於生命生長之事物。」[217]
以此作為脫離理性制約,進入超越領域之人的狀態批註。
那麼,人之超越,是處於什麼樣的處境中呢?
超越之人,是處於什麼世界中呢?
依前述來說,超越之人都有種對生命的體驗,對於生命都有份自覺的責任,對於全人類的處境都有深深的一體感,並有想為自己生命所及的事物貢獻所能的意志,並能體會到那後設知識界無法觸及的真實。
生命的成長,對超越之人是非常重要,而且,還會透過愛自己的生命,進而愛上全世界的生命——如果全心全意愛自己,如何能不愛這個彙集成自己的一切。
生命是關鍵,愛是必然,真實是背景,所以人之超越的處境,可說是「真愛生命界」。
也唯有到了這個境界,方可明白「為自己的生命作主」的意義,使情結的內隱結構及故事原型不再是制約,而是可以協助人際關係預測的工具,也是幫助自己活出獨特生命的材料。
如一篇獨特的生命故事:故事,是一種藝術,好的藝術需要紮實的基礎與熟練的技巧。個人的生活經驗與日常生活世界的所有事件都是故事創作的原料,個人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是決定故事可看性、深度、廣度、精彩與否的關鍵。
不過,人生的選項依然不會太多,但意義與內涵已經不同。
或許有些人僅剩下一種選擇,即是「生生不息」。
至此,我們總算是將人之處境的討論告一段落了。接著,要將作為愛之源頭的「人」先作個總結。
[注釋]=================
[211]莫瑞‧史坦(Murray stein).榮格心靈地圖(M)二版.臺北市:立緒文化.2011.07.p236-p237
[212]埃裡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156
[213]維琪百科“太陽風暴”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9%98%B3%E9%A3%8E 2014.09.18
[214]維琪百科“可否證性”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AF%E8%AF%81%E4%BC%AA%E6%80%A7.2014.09.18
[215]維琪百科“古代太空人”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4%BB%A3%E5%A4%AA%E7%A9%BA%E4%BA%BA2014.09.18
[216]埃裡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113
[217]埃裡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生命的展現:人類生存情態的分析(M).臺北市:遠流.1994.12.p200-p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