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
文章的組織是標準的「科普類」文章;結構如下:
一、開頭楔子(Introductory paragraph)
二、主文(main body):詳細解釋「世界咖啡館」的起源與流變
三、結論(conclusion):現狀,或對後世的影響
解析
11
理解文章結構後,我們進一步解讀題目。
11題在「開頭介紹文/楔子」的位置,主要的考點是「過去式」與「假設語句。」
假設語句
主要子句,或附屬子句,皆可以用假設語態。假設語態的用法有一個主要原則:
時態「退後一位。」
有假設語氣的主要子句與附屬子句,於時態處理,都要後退一位:
未來式→現在式
現在式→過去式/現在完成式
過去式→過去完成式
如果用在主要子句中,不需要用If的附屬子句句構;只要「時態後退一位即可。」
參考例句如下:
(1). 未來假設
E.g. I will stay home if it rains tomorrow.
附屬子句(粗體處)針對明天的「現狀」進行推論。
推論的陳述句採「現在式」時態,表達「能判斷真或假的陳述。」
(2). 與現狀不符,或事態往「意料之外」的方向發展
※ 事態「往意料之外發展」則會跟 (1) 未來假設的狀況並行【請參考例句2】
E.g. I would get trapped in the traffic jam if I got up a little late.
E.g. He were about to write a book that would become a sensation.
附屬子句(粗體處)針對說話當下的情境,呈現「與現狀不符的情境」
假設的陳述(粗體處)為假;明顯跟現狀不符,屬於「失效、不曾兌現的過去判斷。」可以理解成「沒有成為現實的替代世界線。」
當然,也可能是「當初『沒想到』事態會『如此』發展;等於是「意想之外」的發展。」
------------------------------------------------------------------------------------------------------
# 例句1
I would get trapped in the traffic jam if I got up a little late.
解釋:
◆ 主要子句:「我可能會(would) 卡在車陣當中」
→顯然「並沒有」卡在車陣中;現在正在此處說話
→在另一條世界線,我可能就卡在車陣當中
→因此,will 後退成過去式 would ,成為「不曾兌現的過去判斷。」
◇ 附屬子句:「假如稍微晚起」
→顯然「並沒有」稍微晚起;而是早起,並出現在這裡說話
→假如真的晚起,就無法出現在這裡說話
# 例句 2
He were about to write a book that would become a sensation.
解釋:
◆ 主要子句:直接時態後退,即是假設語態;現在be-V 退後為 過去 be-V
假設語態的「後退之後的be-V」一律用were
「過去的判斷」: (I expected that) His book would not become a sensation.
→「否定的陳述」淪為「未兌現」的另一條世界線。
「意料之外」的事情化為現實: (Out of my expectation) His book becomes a sensation.
這個狀況下,就等於是過去式的「假設未來情況,」與 (1)未來假設 並行
(3). 對過去的追憶/惋嘆,或現實朝意想之外的方向發展
E.g. I would have made her my girl if I had confessed my love.
E.g. It would have gone a lot worse if we had not made a proper treatment.
◇ 附屬子句(粗體處)指涉「不曾兌現的過去行動或事態。」
可以理解成「沒有成為歷史,意思是『沒發生過的,』行動或動念。」
可能僅以「想法」存在,但沒能化作行動、成為現實。
或者,「朝別的世界線的方向發展,」只是沒兌現成現實。
# 例句1
I would have made her my girl if I had confessed my love.
解釋:
◆ 主要子句:(現狀是沒能讓她成為女友。)「惋嘆」:「若能讓她成為我的女友……」
◇ 附屬子句:(實情是沒有告白。)「惋嘆」:「如果『當時』向她告白的話。」
# 例句2
It would have gone a lot worse if we had not made a proper treatment.
解釋:
◆ 主要子句:(現狀是沒有變得更糟。)「另一條沒兌現的世界線」:「事情可能變得更糟。」
◇ 附屬子句:(當時的動念沒化成行動。)「另一條沒兌現的世界線」:「沒做出適當措施的世界線──事情變得更糟的世界線。」
題目
. . . None of them had any idea [that] they were about to create a social innovation that __11__ rapidly around the world.
考點聚焦在「名詞子句」:
[T]hey were about to create a social innovation that __11__ rapidly around the world.
顯然是指:(1) 未來假設,以及 (2) 「朝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兩線並行的狀況。
原句的現在式【意料之中】:
They are about to create a social innovation that will spread rapidly around the world.
假設語句時態後退【意料之外的發展】:
They were about to create a social innovation that would spread rapidly around the world.
選項(B)符合語意。
-------------------------------------------------------------------------------------------------------
選項(D)則是型態(3). 對過去的追憶/惋嘆,或沒有成為歷史的行動、動念。
事實是:他們的發明「成為歷史」──確實「蔚為風潮。」
選項(D)恰好傳達「相反的語意,」故不選。
答案
(B)
結論
本文章處理複雜的假設語態。
假設語態可以獨立出現在「主要子句。」
或者,可以單獨出現在附屬子句;以及,主要子句或附屬子句,任一或皆可出現。
原則是「時態後退。」
大致有三種狀況,如本文所示,請參考上面。
拆解文句,還原成簡單的句子,將有助於解題。
下一段將進一步解析12-15題
考題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