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每日的生活中,情緒如影隨形,它們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指南針,指引著我們走向真實的自我。
然而,或許你現在所感受到的情緒,並非你真正的感受。
這聽起來或許有些矛盾,但它卻是許多人在心理成長過程中會面臨的課題。情緒不僅是反映我們當下的心境,它更是內心需求和未被表達的渴望的顯現。
☁️ 情緒:內在需求的顯現
情緒,本質上反映了我們內在的真實需求。它們是我們人生目標、使命和意義最初的顯現。例如:- 當某個朋友的舉止讓你感到安心與溫暖,你便會渴望與他建立更深厚的友誼。
- 當你完成一個挑戰性的項目,並得到認可時,你會將其視為自我成長的一部分。
這些情緒指向的是你內心深處的渴望與需求。
情緒,是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如果我們一味地壓抑、阻擋情緒,便無法察覺內心深處的需求,也就無法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麼。當我們忽視這些情緒時,往往會按照別人的要求行事,隨波逐流,進而產生依賴他人或外界環境的心理。
☁️ 情緒的流動:如水般自然
情緒的產生,其實就像將石頭丟進平靜的水池。
池水頓時變得一片混濁,但過了一段時間,攪動的泥沙會慢慢沉澱,水面也會恢復平靜,池水再度回復清澈。這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沒有人會質疑為何丟出去的石頭會攪動泥沙。
人的情緒也是如此。當某個事件發生時,各種不同的情緒將隨之而來:有時候是悲傷,有時候是喜悅,有時候是孤單,有時候是難為情。
這些情緒都是互動的結果,它們不需要被判斷「好壞」或「對錯」。當情緒出現時,我們只需要默默地看著它,給予它時間,它便會自然消退。情緒的流動,就是這麼自然而然。
☁️ 隱藏與錯認:當「掩飾性情緒」取代了真實
然而,我們過去所受到的情緒教育,卻常教導我們不能放任這些情緒不管,尤其是不好的、不自在的情緒。當悲傷、難為情、委屈之類的情緒湧上心頭時,我們常常會用其他更容易處理的情緒試圖掩飾。例如:
- 當你的朋友忘記了你們約好的聚會,並沒有任何解釋時,你感到失望和難過,但你可能會用「他最近忙」來安慰自己,掩飾心中的不安。
- 一位經理因為負責的項目未達預期,內心感到沮喪和無力,但他卻把這些情緒轉化為對團隊的批評,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和領導力。
- 一位母親因為辛苦照顧孩子卻未獲得伴侶的關心,她感到孤獨和無助,卻把這些情緒轉為指責丈夫不夠體貼,並提出離婚威脅。
如果將這些掩飾用的情緒誤以為是真實的情緒,那麼錯認的情緒會產生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會帶來不想要的結果,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將責任歸咎於朋友,並不會解決你心中的失落;強加對團隊的批評,並不能改變結果;而家庭中的指責與威脅,則只會加劇彼此的隔閡和不理解。
☁️ 結語:學會辨識與接納真實情緒
因此,學習辨識和接納自己的真實情緒,是每個人心理成長的重要一步。
放下那些用來掩飾的保護色,勇敢地面對內心深處的波動,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需求,做出更符合內心期待的選擇,並建立更真誠的關係。情緒並非敵人,而是指引我們了解自我、向前邁步的重要力量。
你是否也曾發現自己,偶爾會用某種情緒來掩蓋更深層的感受呢?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在成長中不斷學習的一部分:如何與自己的內在和解,並讓情緒成為我們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橋樑。
/ 𝔸 𝕙𝕖𝕒𝕝𝕚𝕟𝕘 𝕤𝕡𝕒𝕔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