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感受,或許不是真的感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我們每日的生活中,情緒如影隨形,它們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指南針,指引著我們走向真實的自我。

然而,或許你現在所感受到的情緒,並非你真正的感受。

這聽起來或許有些矛盾,但它卻是許多人在心理成長過程中會面臨的課題。情緒不僅是反映我們當下的心境,它更是內心需求和未被表達的渴望的顯現。

☁️ 情緒:內在需求的顯現

情緒,本質上反映了我們內在的真實需求。它們是我們人生目標、使命和意義最初的顯現。例如:

  • 當某個朋友的舉止讓你感到安心與溫暖,你便會渴望與他建立更深厚的友誼。
  • 當你完成一個挑戰性的項目,並得到認可時,你會將其視為自我成長的一部分。

這些情緒指向的是你內心深處的渴望與需求。

情緒,是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如果我們一味地壓抑、阻擋情緒,便無法察覺內心深處的需求,也就無法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麼。當我們忽視這些情緒時,往往會按照別人的要求行事,隨波逐流,進而產生依賴他人或外界環境的心理。

☁️ 情緒的流動:如水般自然

情緒的產生,其實就像將石頭丟進平靜的水池。

池水頓時變得一片混濁,但過了一段時間,攪動的泥沙會慢慢沉澱,水面也會恢復平靜,池水再度回復清澈。這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沒有人會質疑為何丟出去的石頭會攪動泥沙。

人的情緒也是如此。當某個事件發生時,各種不同的情緒將隨之而來:有時候是悲傷,有時候是喜悅,有時候是孤單,有時候是難為情。

這些情緒都是互動的結果,它們不需要被判斷「好壞」或「對錯」。當情緒出現時,我們只需要默默地看著它,給予它時間,它便會自然消退。情緒的流動,就是這麼自然而然。

☁️ 隱藏與錯認:當「掩飾性情緒」取代了真實

然而,我們過去所受到的情緒教育,卻常教導我們不能放任這些情緒不管,尤其是不好的、不自在的情緒。當悲傷、難為情、委屈之類的情緒湧上心頭時,我們常常會用其他更容易處理的情緒試圖掩飾。例如:

  • 當你的朋友忘記了你們約好的聚會,並沒有任何解釋時,你感到失望和難過,但你可能會用「他最近忙」來安慰自己,掩飾心中的不安。
  • 一位經理因為負責的項目未達預期,內心感到沮喪和無力,但他卻把這些情緒轉化為對團隊的批評,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和領導力。
  • 一位母親因為辛苦照顧孩子卻未獲得伴侶的關心,她感到孤獨和無助,卻把這些情緒轉為指責丈夫不夠體貼,並提出離婚威脅。

如果將這些掩飾用的情緒誤以為是真實的情緒,那麼錯認的情緒會產生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會帶來不想要的結果,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將責任歸咎於朋友,並不會解決你心中的失落;強加對團隊的批評,並不能改變結果;而家庭中的指責與威脅,則只會加劇彼此的隔閡和不理解。

☁️ 結語:學會辨識與接納真實情緒

因此,學習辨識和接納自己的真實情緒,是每個人心理成長的重要一步。

放下那些用來掩飾的保護色,勇敢地面對內心深處的波動,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需求,做出更符合內心期待的選擇,並建立更真誠的關係。情緒並非敵人,而是指引我們了解自我、向前邁步的重要力量。

你是否也曾發現自己,偶爾會用某種情緒來掩蓋更深層的感受呢?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在成長中不斷學習的一部分:如何與自己的內在和解,並讓情緒成為我們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橋樑。

/ 𝔸 𝕙𝕖𝕒𝕝𝕚𝕟𝕘 𝕤𝕡𝕒𝕔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蔡叡昀心理師 ☁️
18會員
85內容數
諮商心理師|精神復健機構創辦人|美術講師 雙碩士背景,專職以精神分析、榮格取向進行個人及伴侶/家族治療。曾任職教學醫院十餘年,後創立精神復健機構與擔任身障者美術講師;專長為心理創傷。 • 臺灣榮格心理學會|臨床會員 • 臺灣藝術治療學會|會員 •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會員 • 臺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第十屆 監事
2025/07/30
情緒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彷彿他們的心靈被一層濃霧籠罩,無法觸及內心的真實感受。這種表達不是無情,而是對情緒的陌生甚至無法感知。
Thumbnail
2025/07/30
情緒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彷彿他們的心靈被一層濃霧籠罩,無法觸及內心的真實感受。這種表達不是無情,而是對情緒的陌生甚至無法感知。
Thumbnail
2025/07/28
真正的成熟並非僅是年齡的堆疊,而是心靈的成長與轉變。
Thumbnail
2025/07/28
真正的成熟並非僅是年齡的堆疊,而是心靈的成長與轉變。
Thumbnail
2025/07/26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的選擇,我們都會面臨不同的決策;這些決策有時需要深思熟慮,有時則是瞬間的反應。今天,我們來談談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批判性思考與自發性思考,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過程,並且如何在不同情境下發揮作用。
Thumbnail
2025/07/26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的選擇,我們都會面臨不同的決策;這些決策有時需要深思熟慮,有時則是瞬間的反應。今天,我們來談談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批判性思考與自發性思考,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過程,並且如何在不同情境下發揮作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為什麼要區分情緒和想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情緒和想法經常混淆不清。這種混淆會讓我們無法真正理解和處理自己的內心感受,導致心理壓力增加,影響生活質量。保持內心的健康與平衡至關重要,唯有當我們清楚地區分情緒和想法,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內心,進而提升自我覺察,過上更加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如何區分情
Thumbnail
為什麼要區分情緒和想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情緒和想法經常混淆不清。這種混淆會讓我們無法真正理解和處理自己的內心感受,導致心理壓力增加,影響生活質量。保持內心的健康與平衡至關重要,唯有當我們清楚地區分情緒和想法,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內心,進而提升自我覺察,過上更加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如何區分情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Thumbnail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冒出不舒服的情緒,情緒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是感覺舒不舒服。
Thumbnail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冒出不舒服的情緒,情緒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是感覺舒不舒服。
Thumbnail
這篇文章簡介了擬似感受和詮釋性感受如何影響情緒的調適,並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建議。文章中談到適當的語言表達如何幫助大腦意識到情緒的主導權,鼓勵讀者審視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調適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簡介了擬似感受和詮釋性感受如何影響情緒的調適,並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建議。文章中談到適當的語言表達如何幫助大腦意識到情緒的主導權,鼓勵讀者審視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調適方法。
Thumbnail
瞭解情緒建構的概念,轉變對情緒的感知與解讀方式,自主地思考內在感受和情緒建構,共同探索情緒培伴Playback技巧。
Thumbnail
瞭解情緒建構的概念,轉變對情緒的感知與解讀方式,自主地思考內在感受和情緒建構,共同探索情緒培伴Playback技巧。
Thumbnail
文章強調情緒的存在並非問題,重要的是應對和表達方式。作者提到壓抑情緒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失控。情緒穩定的人會接納和承認情緒,但不做出任何錯誤反應,只是單純地經歷情緒。最後,作者鼓勵讀者一起努力學習承認和接納情緒。
Thumbnail
文章強調情緒的存在並非問題,重要的是應對和表達方式。作者提到壓抑情緒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失控。情緒穩定的人會接納和承認情緒,但不做出任何錯誤反應,只是單純地經歷情緒。最後,作者鼓勵讀者一起努力學習承認和接納情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