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歷是時間給的,價值是社會給的。HR若要越老越香,必須學會讓世界聞到你。」
我最近開始在思考:在AI的時代,HR 還是屬於那種我們之前認知的『資歷越深』越有價值,也就是說越陳越香的『職類』嗎?
這個問題,乍聽之下像是我種中年HR的自我質疑,但其實是一個很值得認真追問一下的主題。畢竟,HR是一種經常被「溫柔隱形化」的職業~你在的時候,大家沒感覺;你不在了,事情有點亂了,大家才有感覺。
但問題的重點是:這種「存在的必要性」能不能轉化為「市場的價值性」?
越老越香的職類,都有什麼共同特質?
我們先來觀察幾個明顯的職涯典型:
• 律師:隨著資歷累積,案源穩定、人脈深厚
• 醫師/教授:年齡代表資歷,資歷代表信任,信任帶來穩定病人/學生群
• 基金經理人、媒體專欄作者:都能用累積的視角、經驗與判斷力對抗時代的快速變化
• 顧問:過往經驗變成專業價值,甚至能轉換為品牌價值
上面這些職類都具有「延遲性成果的顯性化能力」—也就是說,他們的努力可以在後期被明確看見,並轉化為話語權、影響力與社會評價。
由這個視角,我們回頭來看HR—我們的累積,有被社會看見嗎?
HR的隱形價值,是否能社會化?
HR最大的痛點之一就是:你累積了很多制度、經驗、人事判斷與績效改善經驗,但這些東西往往只存在於公司內部的回憶裡。
~你協助老闆解決過幾次人事地雷,外面的人知道嗎?
~你透過招募策略為公司挖到幾個核心人才,有媒體報導嗎?
~你為數百人進行教育訓練,有誰引用你做的教材嗎?
HR的成就,經常是無法社會化的『隱性資本』。
資深HR夥伴如果沒有意識到這點,就容易只會不斷在內部累積「#封閉型資歷」,卻無法轉化為「開放型資本」,這也是為什麼很多HR會覺得自己做了二十年,還不如別人演講一次、寫一本書來得有價值。
實務案例觀察:什麼樣的HR,老了還被請去開會?
我認識不少位年長的HR顧問,在退休後仍然被企業聘為董事會顧問。他們的價值從來不是熟不熟法條、會不會跑流程,而是:
• 能快速判斷一個高階人才的真偽
• 能在績效評估上提出公平又策略的觀點
• 能協助老闆進行艱難裁撤與轉型溝通
曾有一位前輩說過一句話我印象深刻:「我不是活在任何一家公司,而是活在很多老闆的腦袋裡。」
這,就是HR轉化成社會資本的活教材。
HR的價值要,走出部門,才能發酵
HR的價值不該只存在於部門報告中,它應該能夠穿透以下幾層牆:
• 部門牆:與行銷、業務、研發合作,成為策略夥伴
• 公司牆:參與業界分享、跨公司社群、人才聯盟
• 產業牆:轉化知識為公開內容、建立HR品牌影響力
唯有這樣,HR的工作才會從「內部的行政角色」變成「外部的專業提供者」。
當社會能評價你做過什麼,而不是你曾在哪工作過,你就正式進入「可被累積的社會資本」的世界。
那些我們常見的HR迷思,該丟掉了
• 「我做HR就是低調做事不出錯」→ 你越低調,越容易被新系統或AI默默取代。
• 「只要努力_就一定會被看見」→ 沒有策略的努力,只會讓你越忙越無聲。
• 「HR工作是靠年資換信任」→ 年資不是價值,價值是你能提供什麼觀點與轉化。
中年HR的焦慮,本質是「影響力破產的焦慮」
很多中年HR開始焦慮的時候,不是因為錢不夠,而是因為擔心換了環境就無法被認可。曾經協助上市公司轉型,但退下來後卻沒有一間新創企業願意聘用你擔任顧問,這是為什麼?
因為你累積的那些光榮記憶,全都鎖在上一份工作的內部記錄裡,而不是變成你能帶走的個人價值。
你是被看見的HR,還是被替代的HR?
HR到底是不是越陳越香的職類?答案是:要看你是否讓自己成為那罐能被開封的好酒,還是只能躺在倉庫裡發霉的庫存。
所以,從今天開始,請您記得——你不只是HR,你是「人的價值設計師」、「組織信任的建築師」、「文化說服的推手」。
而這些身分,才是會讓你在65歲後仍有人買單、仍被需要的本事。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