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內在原力》,作者:愛瑞克。
巴菲特曾說:影響人們行為的一大因素,在於他們在乎的是「內在成績單」還是「外在成績單」。當一個人一輩子都只在追求別人的認可、符合社會的標準時,很容易迷失方向;但如果我們能回到自己內在的聲音、重新定義什麼才是「成功」,那種真誠的力量,就是「內在原力」。
本書是一本以個人成長與心態重塑為核心的心理勵志書籍。如果你是剛踏入社會的職場新鮮人,或是對現況感到迷惘、想要有所突破的人,那麼這本書提出的概念,或許能夠幫助你有系統的自我覺察、重新設定人生的坐標。
💟什麼是內在原力
如果有人問你,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會怎麼回答?這問題的答案,來自於兩個字-「格局」,格局包含人格素養、價值觀、處事心態,不同的格局,造就不同的結果,影響格局的關鍵在於「內在原力」。
「內在原力」是一種影響力,指的是每個人內在潛藏的一股能量,可以透過有形的文字、肢體語言或無形的同理心、慈悲心等方式,激發自己與他人的動機,共同完成目標。
心態決定了你的選擇,而選擇會引導你的行動;行動日積月累,變成習慣;而這些習慣,最終會形塑出你人生的樣子。你我的一生,都由無數的「選擇」拼接而成。
本書共提出九種設定的建議,幫助我們由內而外,重新校準心態,活出更真實、更清晰的自己,我挑選書中三個我覺得特別實用、特別有共鳴的觀點,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一、常保初心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股「本心」,包含了同理心、慈悲心、上進心,以及感恩的心,這些正是「內在原力」的力量。它不需要多強大、或需要什麼特殊的身分,卻能在關鍵時刻,成為照亮他人的一道光。
2008年,在英國有一位20歲的年輕人班傑明,被診斷出精神分裂症。他知道自己的病情之後非常絕望,覺得自己是家人的負擔。有一天,他趁醫院不注意的時候,假裝出去抽煙,偷偷逃了出來。他跑到泰晤士河上的一座橋,準備跳下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這時候,一位陌生人出現了。對方只是面帶微笑地走上前去,和他聊天,還問他說:要不要一起去喝杯咖啡?就是這麼一句話,改變了班傑明的人生。
班傑明中斷想自殺的念頭,決定回到醫院接受治療。六年後,他康復了,但是他沒有留下那位陌生人的聯絡方式,於是他決定展開一場尋人行動,最後透過網路媒體,找到了當年那位救了他一命的陌生人—萊伯恩。
兩人見面之後成為好朋友,一起攜手走進校園、職場,分享他們的故事,推動心理健康教育。這段真實的經歷感動了無數人,也讓更多人願意去談論自己的脆弱,願意相信—自己並不孤單。說出來,會有人願意傾聽、陪你一起走出困境。
有時候,改變一個人命運的,不是什麼多麼偉大的舉動,而只是一句溫暖的眼神或問候。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其實都可以成為別人的貴人。
找到自己熱愛的天命之後,我們必須調整心態,採取對應的行動。
一般人的觀念都是我做了什麼、擁有了什麼,才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內在原力的信念是:以終為始,信念順序是Be → Do → Have。你先決定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再根據這個目標去行動,最終自然而然,你會達到你想要的結果。
舉例,我非常佩服的台東阿嬤—陳樹菊。她沒有什麼學歷,也不是什麼名人,只是靠著賣菜,一塊錢一塊錢地存錢。這麼不起眼的行動,卻積沙成塔,連續多年捐款,累積超過三千多萬元新台幣幫助弱勢,成立基金會、蓋圖書館、救助癌友與偏鄉病患。她曾說:我每次幫助別人,那天就很好睡。
陳樹菊用行動告訴我們,追求財富自由不是目標,而是願意無私的分享和助人,真正的快樂不是你擁有多少錢,而是你願意幫助多少人。陳樹菊樹立的典範,散發的不只是台灣之光,更是人性之光。
💟二、包容力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我們常以為必須不斷贏過別人才能變得更強大。然而,真正讓我們成長茁壯的力量是「包容力」。
每個人的初心,本質上都是無限思維,而非受制於社會框架中的二分法。唐鳳曾說過一句名言:與眾不同是常態,與眾相同是錯覺。我們太容易迷失在「平均值」的幻象中,忘記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當我們願意放下非黑即白的思維,將目標從「征服」他人轉為「增幅」「增福」他人時,才能創造真正的人脈價值。
我們要記得,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脈,只有那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擁有願意幫助別人成長的心胸,能讓我們自己的人生道路變得更加寬廣。
作者提出了「恆星人」與「黑洞人」的概念。恆星人如宇宙中的恆星般發光發熱,總是樂於付出、幫助他人;而黑洞人則像宇宙黑洞,蘊藏著負面能量,經常抱怨、責怪,對生命持悲觀的態度。
☀️如果我們遇到了黑洞人該怎麼辦呢?
1. 保持距離很重要
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的技巧,把自己的課題與他人的課題分清楚。我們無需試圖改變黑洞人的想法,因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有自己的功課。我們可以量力而為,自主選擇能夠幫助對方的範圍,但不應該把別人的困擾全攬在自己身上,特別是與親近的家人相處時。
2. 不要抱怨為什麼自己會遇到黑洞人
試著換個角度想,這些人或許曾經也是恆星人,曾經也幫助或溫暖過別人,只是我們在他們生命的一個特殊階段才與他們相遇。試著去理解黑洞人的過去,也許也是讓我們警惕,萬一有一天我們也遇到類似的狀況,該如何應對處理,懷抱著感恩之心,用包容力與他們互動學習。
人生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事物,其實都帶著深遠的意義。我們能否從中學到什麼,全在於我們看待這件事物的念頭。一念之間,我們可以將困境轉化為成長的契機。
💟三、利他共贏
俗話說:教學相長。當我們無償幫助他人解決問題時,往往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進一步專精於這門學科。
有人會懷疑問說:我自己都忙不過來,怎麼還能利他?”或者說:利他是不是等於成為爛好人、沒原則的好好先生?等等。
這些疑問的根源,在於對「零和遊戲」的侷限性思考,認為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須搶奪與競爭。但真正有大格局的人明白,市場是可以創造的。聰明的人會選擇合作,共同把餅做大,最終讓每個人都分得到比原來擁有的更多。
我們可以先從利人利己的概念開始,嘗試一些能一舉數得的行動,創造雙贏。然後隨著經驗的累積,逐步提高利他的比重。這裡的比重指的是心態:在行動中,有多少比例是為他人著想的。
作者還提出一個很特別的概念:利他的比重應該至少等於自己的年齡。例如,20歲的年輕人可以設定利他比重為20%;30歲時提高到30%。而作者在寫書時為42歲,但他的利他比重高達60%,實在是令人佩服。
當然,利他需要有原則,首先是先把自己照顧好,再逐漸向外擴展。同時,也要清楚地界定人與人的邊界,成為一個「懂得保護自己」的給予者。
☀️什麼是懂得保護自己的給予者呢?兩個核心原則:
1.能否相對有效提升自己
每個人的時間和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妥善分配。要思考如何讓同樣的時間或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例如,選擇出錢還是出力,或是評估自己在哪方面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以提供最有價值的幫助。
2.是否屬於自己的天命範圍
天命指的是我們特別熱衷或崇尚的價值觀。如果評估後認為某件事非做不可,那麼就全力以赴。如同證嚴上人的名言:甘願做,歡喜受。當我們以創造雙贏為目標時,會吸引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行列。具有利他之心的人,往往散發出一種獨特且具有吸引力的磁場,吸引更多人願意靠近並合作,只要人和了,自然就會形成天時地利,協助我們一起達成目標。
💟結語
「內在原力」是一種能引導我們突破外在成績單束縛、實現內心真正渴望的力量。透過初心、包容力與利他共贏三種心態的培養,我們可以更有系統地覺察自我,校準人生的方向。
初心提醒我們回歸本心,善用內心的同理心與感恩心,在生活中創造小而溫暖的影響力;包容力教導我們放下狹隘的競爭思維,共創一個更有價值的人際圈;而利他共贏則讓我們看見雙贏的重要性,懂得在助人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與成長。
成功不是追逐外界認可,而是活出內心的價值與意義。當我們開始以「Be → Do → Have」的信念重塑心態,從「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出發,自然能做出好的選擇,行動一致地實現目標。
這種內在原力的建立,並不需要我們擁有特殊的才能或資源,而是從每天的一點一滴中積累,讓自己的選擇品質更好,符合長期的目標,最終形成自我成長的正向循環。
點亮一盞心燈,有燈就有人,我們永遠不會孤單。
願你我都能成為他人心中的「恆星人」,用愛和利他的心,找到自己的天命,真正開始「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