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對於地球上的人或其他物種,其實差別不大;有生命則生,無生命則死。
當然若要討論生命的價值孰重孰輕之類的議題,在人類物種間的社會層次比較,是真的有分高低貴賤的。但以地球生命整體的角度而言,人之生命的價值及意義是人類自己賦予自己,對於放進地球圈整體生命的框架來考慮,若沒有其他生命物種實際表達他們各自的意見及對自己貢獻的評估,也沒有地球這個大母體的評判表達,所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在這個地球上,可經得起檢驗的,就只剩「有生命則生,無生命則死」這個概念了。
那麼,生命可以做什麼?
體悟人之生命的人之超越,若去實踐自己所認為的理念及做法後,必然會發現自己的體悟會從剛開始的適用到後來逐漸的不再適用,甚至還會發現,因自己的體悟與實踐,遭到一些人未去深入思考其意義,僅模仿表面功夫而大量盲從跟隨,進而引起了出乎自己意料外的傷害及偏頗想法。
面對這樣的局面,他們可能會心受震撼,但同時會檢討己過,繼續更深入的了解,思考適用於更大整體、更多面向,且副作用更低的理念及做法。
例如《藍色革命:愛地球的100個創新》的作者剛特.鮑利(Gunter Pauli)便描述自己的經歷:
「羅馬俱樂部是一群憂心忡忡的政策制訂者、學者、商界領袖與國際公僕齊聚一堂的非正式聚會。我是早期成員,所以很清楚發出警訊的重要。羅馬俱樂部出版的《成長的極限》報告中,清楚描述人口爆炸、環境惡化、過度的工業成長,以及道德標準崩解的惡性循環。我負責為看守世界研究中心出版了幾份歐語版的《世界現況》,也積極參與羅馬俱樂部三十幾年,實在無法坐視這些負面情況不管。於是我開始和歐洲生產可分解清潔用品的廠商Ecover合作。」
不料,「連最大的製造商都以可分解成分(棕櫚油的脂肪酸)替代石化界面活性劑時,便大幅提升了市場對這種另類成分的需求,導致許多農人努力以棕櫚林地取代龐大的雨林區(尤其是印尼農民),而當農民破壞雨林時,往往也摧毀了猩猩的棲息地。當時我懊惱地領悟到,生物分解性和可再生性竟然與永續發展牴觸。」
經過這次的教訓後,作者開始呼籲產業仿效生態系統的效率:
「生態系統不光是提供我們乾淨的用水、清新的空氣、回補表土、控制細菌平衡,還有永無止境地演化而已,它隨時都在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與提升效率。我們若想改變極度浪費的生產與消費模式時,可以從生態系統中獲得靈感。」
他主張:「人類的生產系統只有在避免浪費,並且開始像自然那樣串接養分與能量時,才有可能做到永續發展。」[272]
這是作者1991年在韓國首爾針對這個主題發表第一篇文章的內容。
後來再經過十多年的思考整頓,在三千多個案例中反覆思考哪些創新可以併入如生態系統般運作的體系中,並且結合不同業者的創新發明,更有效率地應用既有的可靠力量,這才彙整出他「根據大自然使用物理與生化的方式,打造出和諧運作的整體系統、串接豐足的資源、輕鬆轉換、有效率地循環,並且不留下任何廢棄物或造成無謂的能量消耗」[273]的藍色經濟模式。
這是商業的例子,心理學的例子則是馬斯洛。
馬斯洛提出的自我實現論,被娛樂媒體與普羅大眾片面理解成「人為自己而活就對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等簡約準則。
這導致有些人將追求自己的欲望過度合理化,致使許多縱欲過度、消費過度、環境破壞等透支未來的狀態有了人性化的理由。
但馬斯洛的本意是以更健康及更正面的理念去補足原有心理學缺少的面向而已,沒想過這番美意被重新詮釋後會產生什麼程度的誤用。
馬斯洛後來便在自己的理念上——並非取其中間路線——而是在更高更大的整體上去推翻了自己開創的人本心理學,期待創立超人本心理學,想要在更大格局整合並提升原有理念。
可惜,未能攻克圓滿,他便已離世永辭。
再以本研究整理的投射觀點來看,處於人之理性階段的馬斯洛看到的是「自愛」,是人類追求自我實現需求後的圓滿,所以他早期傳達這些理念;處於人之超越處境後的馬斯洛,他感受到的是比人類還要巨大的整體存在,因而提出對自己理念的更高修正,意圖提供人類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因此,在人之超越的處境中,人會因與更大整體之接觸而加深其對生命的領悟,並依此做出超越以往經驗的修正。
但正如馬斯洛經驗顯示,那份修正因超越自己以往經驗,故詮釋角度需要由全新角度出發。
那份全新角度的詮釋則有賴自己從經驗中,以及現有後設知識當中的未知缺口去提煉出新的可能,所以,我們認知到了生命的意義其一的「可能性」。
因為一但進入到人之超越領域,所體會到更大的整體——生命本源——的某個面向後,人之生命的可能性也將隨之提升。
所以,生命的作用之一,便是使人類擁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且依〈人之靈性和尊重需求〉討論時所提到的同理心概念:「有類似經驗者才能模擬出類似感受」這點來看,這份不斷晉階的人之生命的體悟,便會是衡量自己以外之其他生命價值的標準。
這也表示,每個人看待生命的價值,其實就是對自己之生命體會到的價值。
意即,一些貶棄生命、看輕生命者,或認為有生命價值高低之分者,這便是他們對自己生命的看法。
因此,確實會有許多人不顧更大整體的生命環境之存續,逕自做出對自己有利或自以為對人類有利的事物——他們實際上,是看輕自己生命之人。
另一方面,因人之超越者有了「自愛」的能力,所以他們已能透過愛自己,而愛上這個建構自己的世界。
不過,對於面對這個不斷疊加前進的世界,他們也明白昨天的自己不等於今天的自己,明天的自己也不等於今天的自己,所以今天這個建構所愛自己的世界,明天已不等於自己所熟悉的世界了。
如果變得更好,他們會更高興,因為重新建構的自己比自己所能認知的好;如果變得更差,他們會很難過,但會開始付出自己的努力,讓那個原本建構自己的世界重新回到平衡的美好。
只是,失去的不會再回來了,所以他們需要創造出新的概念與做法,填補那個失去的存在。
但要從失去的事物中創造些什麼,又不能去傷到原有未失去的事物(這個境界的思考如果是成熟的,亦即是自我超越之前的階層都是實質滿足的,向來會盡量選擇兼顧所有而非選擇犧牲),勢必無法由原有資源或思考中照樣原般填補回去,故需要有重組及創新,並能超越自己當下的極限。
而這極限,依然受限於自己對生命的了解極限,以及對於如何才能做到「創造大於消耗」的了解極限。
只要創造了什麼,必定會消耗了些什麼,只要消耗了些什麼,必定也會創造了些什麼。
例如火的燃燒消耗了氧與可燃物質,創造了光和熱,若拿來煉礦或冶金,還會產出比原礦價値更高的礦物或特殊的合金,若再消耗金工師父的精力與時間,還能造出奢華的藝品。
不過,金工師父的精力與時間的消耗不一定有奢華的藝品,也可能創造出一堆廢鐵廢料,或賣不出去的庫存;而煉礦的消耗也不只是創造某些更有價值的礦物而已,例如16世紀的煉銀活動便創造了南美洲的大氣汙染。[274]
因此,創造大於消耗的智慧,對於目前侷限在「為人所用」的後設知識界中,我們對這個領域的了解是真的相當不足。
例如氣候暖化、水資源汙染、海洋濫捕等環境議題,我們本來以為那些大量消耗的工業資源創造的是多數人的享受和多數人財富,以及經濟的繁榮與美好的未來,不料後來才發現,這些大量消耗其實還創造出雨林消失、土地貧瘠、物種大量滅絕等未來環境;只是,那時候的人們真的沒發覺會有這種問題出現。
我們對於人類這個物種是保持美好想法的。
我們信任每個人的智慧,也相信每個人對於自己行為會有足夠的理性去判斷,我們也相信每個人都會為了人類美好的未來採取最好的做法。
而經由這份研究所產生的觀點,我們依然肯定自己對人類的看法,只是,我們更加明白,對於如何才是最好,處於每個層級的人類都有不一樣的堅持及想法,這也造就了我們難以判斷,以人的角度思考出的創造大於消耗,會不會實際放到更大整體當中,其實消耗的要遠大過於創造。
所以人之超越是在一片迷茫中摸索出沒有準則的未來,嘗試探索對於生命本源的大整體而言,更多創造大於消耗的可能方法。
也因此,人之超越對於自我超越的需要是非常明顯的。
[注釋]=================
[272]剛特‧鮑利(Gunter Pauli).洪慧芳譯.《藍色革命:愛地球的100個創新》(M).臺北市:天下雜誌.2010.06.p23
[273]同上註,p37
[274]王悠然.16世紀煉銀活動曾導致南美洲大氣汙染(N).中國社會科學網.2015.02.11.http://www.cssn.cn/hqxx/bwych/201502/t20150211_15134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