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公司
整理我工作將近二十年來的經驗及閱讀心得,這些面向可以參考:
1. 觀察財務年報
上市櫃公司應該可以觀察得到公開的財務報告,一般而言上市櫃公司也比較有制度。2. 觀察市場趨勢數據
觀察你所要進入的產業及市場規模狀況,如果是夕陽產業那能免就免;另一種情形是,感覺很有前景的產業,例如銀髮產業,看似人人都會老,但是卻忽略了台灣對於老人商品不像歐美國家那麼重視,老人家多半很省,就算子女買了想孝敬父母,也有極大比例退貨,這就會是艱困的產業。因為賣得好的,都是比較便宜的小東西。
3. 支撐公司營收的市場需求,是否持續?
只要這公司的市場需求一直存在,那麼行銷永遠有希望。
4. 其核心技術是否已經出現替代技術?
也就是說,市場上是否已出現相同技術的業者?如果有的話,公司就必須想出因應之道。
5. 檢查是否有能持續下去的結構?
例如:專利,商標權,著作權,設備投資費用,法律是否支持?是否有特定人脈?原料是否寡佔?流通控制力如何等。
6. 領導人的企圖心及遠見
老闆有企圖心,才有機會讓公司成長茁壯,太保守的老闆,公司成長幅度也有限,行銷做起事來也綁手綁腳不開心。(例如面試時無法明確告知行銷預算,甚至沒有行銷預算,那就是雷了。)
7. 員工流動率是否太高?
這代表公司制度或裡面的高層主管/老闆出了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那也是重大警訊喔!
8. 面試官不重視你的面試時間
這就代表,將來也不會重視你。
9. 無法明確回答對職務的要求或期待
建議在面試尾聲,一定要充分了解應徵職務的工作內容,以及主管對於你的要求或期待/KPI等,你才能好好評估是否自己能力足夠解決這些問題,並滿足公司對你的期待。
10. 面試完就叫你明天來上班?
如果不是服務業,真的很缺人手的情況,而是應徵例如行銷部門,通常都有問題。如果尊重人才,應該不會為難人,叫你明天就來上班。這也是我多年來的經驗,多次實驗證明,這種公司因為對組織缺乏管理能力,可能任意開除人才,也不太重視交接,導致工作變成急缺,又弄不清楚自己想要找什麼樣的人才,結果常常這人才就會發現工作內容和面試時講的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