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講了一些我觀察到的現象,關於討好型/服務型人格會出現的狀態,這篇我會講如何建立原則、如何跟愧疚相處的方法,如果你還沒看過上篇,可以先去看看。
內在原則 / 外在期待
現在很多人都會強調建立原則這件事情,這是因為原則這件事情是很多人需要的,不是每個人都是一個很有主見或是知道自己需要/想要什麼的類型,因此你需要這些原則去幫助你保護自己,但是很多人會把自我原則跟外在期待搞混,意思是,很多人的原則建立在維持外在形象,滿足他人期待上面,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導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要成為一個有能力以及價值的人,又回到僵化性原則了,如果你不夠有能力,你就不能賺大錢,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會賺大錢,反之,賺大錢的人也不一定有能力,況且,賺大錢這件事情充其量是運氣問題,並不應該被當成人生目標。
如何分辨內在原則是否是外在期待呢?我們可以作一些檢查
以我為例子,我是一個自由工作者,我並沒有早起的需求,只要我可以掌控自己的工作進度,我想要幾點起床都可以,但是如果早起的話,就可以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是玩我想玩的遊戲、寫我想寫的文章等等,所以我早起。
外在期待:我看很多人都很努力,早上很早就起床,照上班族的時間作息,如果我不這麼做,我就賺不到錢,我就比不上別人,就會很廢,都已經自由業了,我應該要盡可能把時間塞滿工作,這樣我才可以賺比別人多。
但是一旦沒有早起或是這個月賺的錢比較少就會自我批判、自我懷疑,也會感到焦慮。
我在工作的安排上相對鬆散,也許在很多人眼裡我是沒有野心,但實際上我是因為知道自己安排太多工作的話就會沒有足夠的能量處理客人的事情,工作的效率、品質也會跟著下降,這樣反而會讓我在工作時感到心虛,因為品質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標準,因此我決定每天安排足夠的工作量,可以提供我日常所需的金錢,也不會累到六神無主。
這是我的原則,可是這個原則也可以被彈性調整,例如我有想要買的東西,或是我想要多存點錢生活、出去旅遊,那我這個月就可以安排多一點工作。
但是你建立的原則,一定還是會被外界懷疑,還是會有人對你的原則指點,因為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觀點也不同,但是你會因為這些外界的質疑而改變自己的原則嗎?那你可能要去審視一下這個原則會不會一開始就是外在期待。
像我被別人說過,如果我一個月可以多賺點,多打點廣告、多安排點客人,我就可以賺多少錢,或是我就可以早點買房,但這對我來說並不是必要的,我知道我自己的臨界點,現在的工作量是我過去花了一年測試得出的,最不會造成壓力、可以舒適工作的量,因此我不會因為別人認為我可以多賺點錢,就去改變我的原則。
分辨原則的標準
你可以以下面這幾點來審視自己的原則
1.如果這件事沒人知道,我還會想做嗎?
如果你現在所做的事情、堅持的原則,沒有被任何人看見與發現,你還會堅持這麼做嗎?還是你會覺得沒有意義?
2.我做這件事情後,是感到滿足、平靜還是空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而這些原則其實不容易被你覺察,因為已經是存在許久的事情,也可以被稱作為習慣,你會不知不覺的做這些事,也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或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果你遵守某些原則後,卻覺得空虛,沒有感到平靜或是滿足的話,會有種"蛤,我建立原則了可是卻沒有太多突破?"那你可能就是建立在外在期待上。
3.我做這件事情,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值得被照顧?還是害怕自己不夠好?
原則跟界線是自愛的一種,是自我照顧的一部份,它可以被視為一種代辦事項,例如好好喝水、好好運動、吃健康一點,但是當你建立這些原則是因為覺得自己好像不這麼做就不夠優秀,或是別人都這麼做,自己沒道理不做的話,可能就要稍微變換一下。
可以審視一下自己的原則到底是自律還是自我壓迫。
不解釋地拒絕
現在很多人都有過度解釋的習慣,覺得自己好像必須要在拒絕後說出一個可以搬得上檯面的原因,這樣才是有禮貌地拒絕。
所以如果要不過度解釋的拒絕,你還是可以禮貌告知對方為什麼你拒絕,但是你不需要覺得自己有義務這麼做,例如有人問你要不要去聚會,但是你其實想要待在家,那就誠實的說,誠實的說會有兩種後果,一種是被情緒勒索,一種是被理解。
但是說真話與白目還是有一點區別,這個界線就要以你的朋友可以接受的範圍去調整了。
我個人認為堅持自己的界限可以幫助自己淘汰一些不適合的朋友,這個界限不應該造成你與朋友之間感情不好的根本原因,事實上,不解釋的拒絕是尊重自己與他人的選擇。
1.你不需要無條件的配合
從很多地方來看,這個社會對於合群的要求很高,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經驗,在工作結束後好像有一種必須得參加同事聚會,或是必須得加入小團體LINE的必要性,因為會想要試著融入,但這個"試著融入"背後的原因是 "因為我不想要在工作場合被討厭",然後這個不想被討厭,又可以延伸到沒有自信身上。
亞州人普遍沒有自信,也不想要當團體中的異類。
且我發現很多人很抗拒當「自私」的人這件事情,自私在這個世界裡面被標籤上不好的事,好像人生出來就可以人人為己,己為人人,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我們是群居動物,我們還是獨立的個體,你還是你,我也還是我,因此人總是會優先想到自己,這是本能,而人類總是在做一些違反本能的事情。
但我也不是要幫那些自私到彷彿沒有社會化的人背書,因為總是會有困擾到別人的自私者,可這不是我說的自私,我說的是,優先想到自己這件事情不應該被汙名化,也更不應該被冠上一個糟糕的標籤。
2.不要害怕別人討厭或是不諒解自己
很多人拒絕別人會感到有壓力是因為我們總是會害怕別人因此討厭自己,或是害怕別人的想法,會不會覺得自己不合群?會不會因此而不找自己出去?諸如此類的,我想誠實的面對這種恐懼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如果他人因為你的拒絕而不諒解你,或是對你產生負面的想法,也許就間接證明對方並沒有把你當成很好的朋友,或是對方的理念與你的不合,那麼減少接觸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當然我們總是會有很重視的朋友,你也不需要真的很強硬地說我不想、或是我不要,而是可以說明自己真正的想法,但是不要過多的解釋、找理由替自己開脫,那樣就會變成變相的求對方不要討厭自己而已。
與愧疚和平共處
愧疚感是拒絕的副作用
我們都誤會愧疚了,其實愧疚並不單指真的做錯事情,愧疚只是打破習慣的反彈,例如我們做了一件不常做的事情,會覺得好像不應該,或是明知道半夜喝可樂不好,但還是好想喝,喝了卻覺得愧疚。
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愧疚常被當作有責任感的證明,所以如果沒有愧疚感,就會讓你成為一個冷血的人,但事實上,愧疚更常被拿來當作限制自己的枷鎖,因為感到愧疚,所以總覺得有責任補救。
我很常會因為拒絕別人或是拒絕打破自己的原則與界限而感到愧疚,即便拒絕後對方並沒有表達不開心、或是對方沒說什麼,我可以腦補一萬種情節,我會覺得對方不開心、憤怒,可能會背地裡罵我,但是後來我用一條咒語解開這層束縛 「即便如此又如何?」
即使對方真的因為我的拒絕而感到不開心了,那也是他應該要去處理的情緒,而不是我的責任。
對方如果沒有表達,我就會當作沒有這回事;如果對方實在是很介意,那他應該會試著跟我說或是跟我溝通,所以如果今天對方沒有說什麼,那你就要假設他並沒有不開心。
與愧疚和平共處,不急著解決它
情緒是這樣的,你越是糾結,就越容易感覺到它的存在,但我的意思並不是要逃避或是忽略,而是知道了,但我沒必要做出行動。
我們在有情緒的時候總是會一直不停地去追根究柢的詢問,我到底為什麼會感到不舒服?我為什麼會有情緒?我為什麼感到憤怒、難過或是悲傷?但是很少會願意停下來陪自己經歷,總是想要急著解決、急著往前走,但這樣反而會加深這些情緒帶給你的感受,也會更無法好好地放下。
所以當你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的時候感到愧疚,就承認自己感到愧疚,但是你不需要做更多行為與事情去壓抑這個感受;就讓自己感到愧疚吧,那又如何呢?至少我沒有委屈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
真愧疚 V.S. 假愧疚
學會分辨自己是真的愧疚還是假的愧疚,這邊的假不是指虛幻的、不存在的。
判斷方法很簡單:你是在為傷害別人而愧疚,還是在為沒有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愧疚?前者是提醒,後者是枷鎖。
讓愧疚變成提醒,不是限制。
情緒有時提醒我們可以注意自己在應對事情上面的調整,也可以提醒我們跟他人之間的距離,擁有情緒是人類的禮物,正因為擁有情緒,所以我們才能夠自由的選擇如何和他人互動,並且擁有相對的同理心。
你不能因為照顧他人而讓別人糟蹋自己。
所以在保護別人感受的同時,也要照顧自己的感受與需求,這樣才能保持平衡,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要堅持的底線。
試著與你的愧疚和平共處,而不是讓它成為枷鎖,讓它成為一種提醒,而不是替你做出選擇;練習在愧疚裡面依然堅定自己的立場。
總結
打了兩篇超長的文章,還是有很多東西沒有細講,畢竟牽涉到太多層面的事情了。
總之,我打這兩篇文章的目的,其實是想讓情緒比較敏感、因原生家庭影響而較會閱讀空氣、看臉色的人一點鼓勵,也給大家一點方法學會跟這些情緒相處,可以更簡單的建立自己的原則,過程一定是不舒服的,打破自己一直以來的習慣一定是痛苦的,但是你可以試著跟這些不舒服相處,去獲得更自由的空間。
祝福大家,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