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以來,很多人問我到底要怎麼放空?
他們在嘗試冥想的時候總是會想動,或是總是睡著、總是腦袋亂哄哄。
但是在冥想之前其實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步驟,就是習慣靜心,靜心是什麼?
其實靜心就是陪伴自己,你身邊一定有那麼一兩個朋友,跟他們在一起時可以沉默,什麼都不說而不會感到尷尬,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但不會急著要去哪,可以在同一個空間卻又感到被陪伴。
其實靜心就是成為你自己的那一個朋友。
我發現現在很多人都不擅長與自己相處,我所說的相處是不批判、不控制、不強迫。
因為快速前進的社會,讓我們不得不總是做點什麼,好像只要停下來就會感到愧疚,即便放假也得要安排點什麼才能讓自己覺得好像有生產力,不那麼廢了。
這是因為這個社會框架都在告訴我們要成為『有用的人』
所以當你停下來了,你就變成沒價值的人了。
我會帶著你拆解,並且給予你實際的方式,讓你慢慢找到陪伴自己的方法。
靜心與冥想的不同
這兩者容易被搞混,其實是情有可原的,現在很多人都在提倡冥想,最簡單的區分就是,冥想是有目的的,而靜心是一種狀態。可當一個人不習慣靜心,又要怎麼專注於冥想呢?
靜心是一種身體記憶
靜心不是完全放空,也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你知道你在想,也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有人會說冥想是痛苦的,但對我來說冥想是一種想解決方法的過程,我透過冥想讓自己放鬆,這是一種引導式的,我甚至會用冥想讓自己感到痛苦,只因為要理解其中的運作方式,從而找到解決方法。
但是靜心是跟自己待在一起,是觀察當下的自己,並且接受自己的狀態。
我很常跟客人說『你要允許自己』可是這個允許並不是要你馬上跟自己說「好我現在就要哭!我要馬上感到釋放!」而是你要允許自己有一個過程,允許自己從太多情緒中去感受,去整理。
像是你今天坐在椅子上,或是此刻,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體上,即便你的腦袋裡會想"我晚上還有什麼要做,衣服還沒洗,有好多事情"可是你還是知道自己餓了,你知道你的胃空空的,你知道你的脊椎有點彎,你知道你的關節有點痛,但是你允許。
你知道你必須要去吃東西,這是解決方法,可有些人跳過感受這段,直接尋求解決方法,就會讓你忽略身體的語言,也會忽略腦袋裡那些思緒背後真正想傳達的事情。
靜心到底是什麼?
現在的資訊猶如瀑布,總是不停的在沖刷,人們攝取資訊的方式就像喝水一樣簡單,華個社群軟體就有一大堆新的事物跑到腦袋裡面,因此當你的腦袋不再擁有這些資訊的時候,就會感到空虛。
所以對現在的人來說,停下來並且什麼也不做是費力的,我的工作也是需要一直查看社群軟體,所以導致我手機成癮,每天花十幾個小時在看電腦,反而讓我更難專注。
所以靜心就是在練習專注。
我想到前段時間我的晨光問過我要如何靜下來,可是背後的問號是『我該如何讓自己習慣進入狀態並且與自己相處?』又可以帶出『我該如何整理自己腦內雜亂的思緒?』
靜心不是完全的放空,而是什麼都想。
人的腦袋是不可能完全放空的,因為我們的腦袋無時無刻都在運作,就算在你睡覺的時候他也不是完全休息的,所以要求一個人完全什麼都不想是不太可能的。
有些人可能會跟我說"但是我有時發呆就真的什麼都沒想啊?"
那其實是因為有太多資訊,你的腦袋突然一時之間當機了,這不是放空,我有的時候也會發呆,但我的視線還是會集中在一個物品上,這其實也是一種專注期,只是你並沒有要用這個物品做什麼,於是你讓自己維持在盯著他看的那個狀態。
很多人有這個誤解,所以在靜心甚至冥想的時候會屢次碰壁,但其實靜心只是需要你專注在當下的狀態而已。
該怎麼做?
Step 1. 習慣獨處
所謂的獨處不僅僅是跟自己待在一起,或是獨自在一個空間裡面,也包含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狀態裡,且不批判自己。
在人生的好多階段裡面,我們會有憂鬱的時候,會有過度躁動的時候,也會有很傷心的時候,但在那些時刻裡面,我們往往會想著"要如何走出來"
你有多少次告訴自己"你不能這樣想""你不能這樣做"又或是"你不能這麼難過、生氣"。
但是所謂的陪伴自己並不是要你去控制自己心與大腦的走向,而是不管現在在什麼狀態裡面,你都陪著自己度過。
不要誤會,我不是在說你不能想要跨越黑暗的時刻,或是你不能讓自己走出來,而是你要先去理解『為什麼你會批判自己當下的模樣?』
我們很常跟別人說對不起或是沒關係,但很少對自己說沒關係,因為我們總覺得自己要不停地往前走,必須要有所成果,或是要趕快規劃未來,要有志向、有夢想、有目標。
但是真正能夠走出來的人,是足夠意識到自己當下的狀態,以及知道必須過了這個階段才能看得更清楚的。
Step 2. 三分鐘呼吸法
我原本想要另外花一個篇幅寫呼吸這件事情,但是我可以在這邊稍微說一下該怎麼做。
從出生到現在,呼吸是一件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只要活著就必須要呼吸,但是呼吸其實也是耗費能量的一件事情,可是沒人教我們要如何有效地呼吸。
當你一開始靜心,一定會遇到一個狀況,就是你沒辦法專注,會被思緒拉走,無法觀察自己內在的狀態,又或是你無法將思緒定在一個目標上面,因為現在的人已經很習慣跳躍性思考了,所以這是正常的。
我會建議新手,一律從呼吸開始專注。
五五呼吸法
我個人常使用這個呼吸頻率,也就是吸氣五秒,吐氣五秒,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習慣,你們可以自由去選擇自己舒服的頻率,但五五呼吸法可以有效的讓我放鬆,一開始可以讀秒,並且使用腹式呼吸法,就是在吸氣的時候肚子像氣球一樣往前脹大,然後吐氣的時候慢慢把氣放掉,去觀察你的肚子以及肺部擴張與放鬆。
久了以後你便不用讀秒也可以知道自己正在使用這個頻率。
不過也不是說你一直都要有意識的呼吸,不然也太累人了,只是在有情緒或是需要靜下來的時候可以使用,我個人覺得滿有效的。
478呼吸法
這個呼吸法是很多人在使用的,我多半在晚上睡前需要靜下來的時候使用。
顧名思義就是吸氣四秒,憋氣七秒,吐氣八秒。
這個方式可以讓你的心跳慢下來,也可以讓你的身體放鬆。
三分鐘觀察呼吸法
每天花三分鐘觀察自己的呼吸,專注在自己的呼吸起伏上面,不需要壓抑自己的念頭,而是專注在"我在呼吸" "我在吐氣"上面。
Step 3. 命名你的情緒
有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正在有情緒,但是很難說出那是什麼,是生氣嗎?好像也還好,是煩躁嗎?好像有一點。就是總無法說出自己到底正在經歷什麼。
因此你可以在有情緒的時候,先去定義他,這樣你可以幫助自己更加了解此刻的狀態,也可以去找出當你有某種情緒時可以安撫自己的方法。
例如我在很生氣的時候,我會先讓自己深呼吸跟吐氣,並且告訴自己「我知道你正在生氣,但是這並不是任何人的錯,你可以生氣,但是你不需要急著有反應。」
Step 4. 身體感官掃描
這個是我睡前很常進行的儀式,他不是冥想(或許有點像),但他可以幫助你放鬆自己並且將專注拉回身體上。
我會一步步教你怎麼做,晚上可以試試看!
先讓自己在一個舒服的姿勢,並且將專注力放在頭頂,感受你的頭皮,讓他慢慢放鬆,接著來到你的額頭、眉毛、太陽穴、眼睛,慢慢地往下,每一個地方都要感受他慢慢鬆開,並且去觀察他的狀態,例如眉毛有點緊,或是下顎有點緊,那就花一點時間放鬆他。
一步一步往下,到你的脖子,是否有點痠、有點緊繃,肩膀、手臂、手掌。
來到軀幹,你的胸部、肋骨、橫膈膜、胃部、腹部,去感受每一個部位的狀態,一直慢慢往下,直到來到腳底。
當你全部都放鬆完之後,就會覺得自己身體鬆開來了,也比較好睡覺,或是比較好平復心情。
專心吃飯、或是吃、喝完一樣東西
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或是在工作空檔休息時什麼也不做,不划手機、不看短影片、不看電視,全然的專注在吃東西上面,這不需要是完整的一餐,有可能是喝完一杯水,或是喝完幾口飲料、咖啡,但是在這段時間裡面,你可以專注在吃喝東西的感受上。
Step 5. 寫下五個此刻感受
你可以試著紀錄自己的當下狀態,例如我現在有點累,或是我現在撐著還在打文章之類的,妳可以給自己每一個階段下一個註解,並且不批判他,你也可以不解決他。
但是當你定義自己的狀態之後,你就會知道自己需要與該做什麼。
把自己的此刻描寫下來也是一種靜心。
靜心之後會帶來什麼?
靜心之後你的世界不會突然迎來改變,但是你會變得更真實。
透過靜心你也可以誠實的面對自己,也可以讓你靜下來聽自己說話,不是一直批判自己的想法,也不是跟自己說可是可是,或是不是啊!!怎樣怎樣的。
學會不反駁自己,但是你也不需要做些什麼,而是知道你有這些想法就足夠了,並且試著整理他。
我會跟很多人講說「你要跟自己對話。」
其實不是指自言自語,而是去傾聽自己的想法,先不要急著否定或是認為自己做不到,而是先去聽聽看自己內心到底想要什麼,並且設立小目標去行動。
你不一定要全然聽從自己內心的想法,但是你要先學會聆聽他。
總結
不小心一下子就打太多了,但我真的很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正確與自己相處的方式,或許你就不會一直內耗,或是一直批判自己。
其實你的內心比你想的還要穩重,也更聰明,只是我們太常忽略它了。
謝謝閱讀到這裡的你們,不妨可以留言告訴我你平常都怎麼讓自己靜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