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到喘不過氣,卻總覺得沒掌握感
「我不是沒做事啊,但為什麼還是這麼焦慮?」小嵐坐在下班後的便利商店裡,一邊喝著微冰的奶茶,一邊對朋友低聲說著。
這週她連續加了四天班,從開會、寫簡報、協調資源到幫同事補破網,一刻都沒閒著。可是每天下班回到家,她卻越來越疲倦、越來越空洞。
「我知道自己很努力,但那種『有在前進』的感覺,一點都沒有。」這種感覺,不陌生吧?明明事情一堆,時間不夠用,但就是有種「不是我在選擇,而是被任務牽著跑」的失控感。
這,正是缺乏能動性的狀態。而要找回那種「我有選擇權、我有方向感」的感覺,有一個非常實用的思考架構,那就是——ARTS 四步驟。

🧭 ARTS:幫你重新站穩主控感的四個提問
能動性(Agency)不是靠更努力,而是靠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的行動與選擇。
ARTS 就像一張地圖,幫助你在混亂中找回掌控節奏的節點。
- A – Action:我現在做了什麼?
這一步的關鍵,不是檢查「有沒有做」,而是回頭問自己:「我選擇做了什麼?」
這樣的提問能幫助你明確行動內容,從混亂中找回一點穩定與踏實感,強化當下的覺察與主動性。
- R – Result:我的行動帶來什麼結果?
不要只記錄完成了哪些任務,而是進一步反思:哪些行動真的推進了事情?哪些其實在繞圈?
這樣能幫助你不只是「做」,而是「知道做完之後產生了什麼影響」,提升行動與結果的連結感。
- T – Target:我這週/今天的目標是什麼?
這個提問的焦點,不是檢查「交辦事項有沒有完成」,而是自我釐清:「我現在是在往哪裡走?」
這有助於你重新聚焦方向,避免陷入瞎忙與過度補位的循環,提升行動的目的性。
- S – Strategy:我有沒有別的做法?
最後這一步,邀請你自問:「我的方法是唯一的嗎?還有其他可能會更順手的方式嗎?」
這樣能幫助你找到行動的彈性空間,建立真正的選擇權與智慧行動感,不再被習慣或慣性綁架。
🔄 真實轉變:小嵐從「一直做」到「我選擇怎麼做」
小嵐後來開始練習每天簡短記錄這四個問題,她一開始很挫折:「我根本不知道我做了什麼,我只是照著行程走而已啊。」
但她發現,有些任務雖然忙,卻和她的核心目標無關。有些事,她可以請同事支援;有些簡報,根本不需要改到第七版。她也開始試著換策略,比如在早上處理最困難的任務、提前一小時做預演、或先問對方需求再報告。
這些轉變不大,但累積下來的結果是:她重新拿回了「選擇怎麼做」的空間,也重建了「我有在前進」的感受。
✅ 結語:別再讓努力被瞎忙掩蓋了
很多人以為「能動性」是個大詞,或是主管、創業者才需要的能力。
但其實,只要你想從「只是完成」變成「做得有意義」, 想從「一直在反應」變成「主動創造空間」, 你就需要 ARTS。
🔑 ARTS 四問,不是增加你負擔,而是幫你撥開雜訊,看見清晰。
當你開始問自己:
- 我今天做了什麼?
- 有什麼效果?
- 我的目標是什麼?
- 還能怎麼做不同?
你會發現——
你不是在被事情推著走,而是在引導自己走向想成為的樣子。
🌱 你無法控制每一件事的發生,但你可以創造新的回應方式。
ARTS,不只是行動架構,更是找回自我主控感的指南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