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這場會議沒人吵,卻讓人更疲憊
莉莉是一位認真又盡責的專案經理。這天,她參加一場跨部門的專案協調會,主題是解決一個已經 delay 兩週的專案進度問題。
整場會議出奇地安靜,沒人爭吵,也沒人挑明問題。主管語氣平穩地說:「希望大家能再加快腳步。」業務部點頭說沒問題,技術部沉默以對。看似理性討論,但沒人點出真正的延誤原因。
莉莉心裡明白,問題出在上週技術部未經討論就改了架構,造成連鎖延遲。但她猶豫了——「我要說出來嗎?會不會讓技術部難堪?會不會讓我被貼標籤是挑事的人?」 最後,她選擇沉默。
會後,大家彷彿鬆了口氣離開,卻也帶著一種說不出口的疲憊感。
她心想:「我們好像開了一場沒有解方的會議,只是大家默默地撐過去了。」

🧠【問題解析】你我都被「隱藏我」與「盲點我」卡住了
很多團隊卡住的原因,不是技術不夠,不是流程有漏洞,而是我們被彼此「看不到的部分」困住了。
🔒 「隱藏我」:我知道,但我不敢說
我們其實都看得見一些問題、感覺到一些不對勁,但往往選擇藏起來。
- 怕被誤會成難搞、愛批評
- 怕被當成問題製造者
- 怕說出來卻沒人接招,還讓自己變尷尬
於是我們選擇配合、沉默、假裝沒看到。久而久之,問題沒有消失,只是轉化為一種壓力、委屈,甚至漠不關心。
🌀 「盲點我」:我沒察覺,但別人早就有感
有些行為,自己覺得沒問題,別人卻早已不舒服:
- 主管覺得自己是「有效率」,但每次都打斷同事,讓大家噤若寒蟬
- 同事以為自己很「彈性」,其實交代模糊、讓人抓不到方向
- 自己覺得只是「快節奏」,但別人感受到壓力山大
盲點最麻煩的地方在於:當事人沒有自覺,也沒人提醒,就這樣持續影響整個團隊氛圍。
🔍【本質洞察】團隊績效,往往輸在不敢說、沒人說
高績效的關鍵不是只有工具和流程,而是有沒有足夠的信任與安全感。
- 當「隱藏我」太大,團隊會陷入假性共識:看起來都點頭,其實大家各懷心事。
- 當「盲點我」無人提醒,團隊會陷入循環卡關:同樣的錯誤不斷重演,卻沒有人願意說破。
真正強大的團隊,不是「都沒有問題」,而是可以安全地討論問題、直面問題,然後一起修正。
🛠️【實務建議】縮小「隱藏我」與「盲點我」的三個練習
1. 建立心理安全感:讓「說出來」變成值得鼓勵的行為
主管可以從自己開始,先坦誠分享一個錯誤或盲點,示範「說出來不是丟臉,而是成長」。
2. 練習具體回饋:聚焦行為,不評價人格
使用 AID 回饋技巧,把焦點放在「做了什麼、造成什麼影響」,而不是「你這個人怎樣」。
3. 建立揭露機制:讓說真話變成日常肌肉
每週一次簡單練習:「我最近有個觀察/卡點/想法」,讓透明對話變得自然、可預期、不那麼冒險。
✨【結語金句】
一個不敢說、也聽不見的團隊,永遠無法真正進步。
擴大「公開我」,就是讓團隊一起看見真實、一起進化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