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問題,多來自「隱藏我」與「盲點我」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職場打怪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故事】這場會議沒人吵,卻讓人更疲憊

莉莉是一位認真又盡責的專案經理。這天,她參加一場跨部門的專案協調會,主題是解決一個已經 delay 兩週的專案進度問題。

整場會議出奇地安靜,沒人爭吵,也沒人挑明問題。主管語氣平穩地說:「希望大家能再加快腳步。」業務部點頭說沒問題,技術部沉默以對。看似理性討論,但沒人點出真正的延誤原因。

莉莉心裡明白,問題出在上週技術部未經討論就改了架構,造成連鎖延遲。但她猶豫了——
「我要說出來嗎?會不會讓技術部難堪?會不會讓我被貼標籤是挑事的人?」 最後,她選擇沉默。


會後,大家彷彿鬆了口氣離開,卻也帶著一種說不出口的疲憊感。

她心想:「我們好像開了一場沒有解方的會議,只是大家默默地撐過去了。」

raw-image

🧠【問題解析】你我都被「隱藏我」與「盲點我」卡住了

很多團隊卡住的原因,不是技術不夠,不是流程有漏洞,而是我們被彼此「看不到的部分」困住了。

🔒 「隱藏我」:我知道,但我不敢說

我們其實都看得見一些問題、感覺到一些不對勁,但往往選擇藏起來。

  • 怕被誤會成難搞、愛批評
  • 怕被當成問題製造者
  • 怕說出來卻沒人接招,還讓自己變尷尬

於是我們選擇配合、沉默、假裝沒看到。久而久之,問題沒有消失,只是轉化為一種壓力、委屈,甚至漠不關心。

🌀 「盲點我」:我沒察覺,但別人早就有感

有些行為,自己覺得沒問題,別人卻早已不舒服:

  • 主管覺得自己是「有效率」,但每次都打斷同事,讓大家噤若寒蟬
  • 同事以為自己很「彈性」,其實交代模糊、讓人抓不到方向
  • 自己覺得只是「快節奏」,但別人感受到壓力山大

盲點最麻煩的地方在於:當事人沒有自覺,也沒人提醒,就這樣持續影響整個團隊氛圍。


🔍【本質洞察】團隊績效,往往輸在不敢說、沒人說

高績效的關鍵不是只有工具和流程,而是有沒有足夠的信任與安全感

  • 當「隱藏我」太大,團隊會陷入假性共識:看起來都點頭,其實大家各懷心事。
  • 當「盲點我」無人提醒,團隊會陷入循環卡關:同樣的錯誤不斷重演,卻沒有人願意說破。

真正強大的團隊,不是「都沒有問題」,而是可以安全地討論問題、直面問題,然後一起修正


🛠️【實務建議】縮小「隱藏我」與「盲點我」的三個練習

1. 建立心理安全感:讓「說出來」變成值得鼓勵的行為

主管可以從自己開始,先坦誠分享一個錯誤或盲點,示範「說出來不是丟臉,而是成長」。

2. 練習具體回饋:聚焦行為,不評價人格

使用 AID 回饋技巧,把焦點放在「做了什麼、造成什麼影響」,而不是「你這個人怎樣」。

3. 建立揭露機制:讓說真話變成日常肌肉

每週一次簡單練習:「我最近有個觀察/卡點/想法」,讓透明對話變得自然、可預期、不那麼冒險。


✨【結語金句】

一個不敢說、也聽不見的團隊,永遠無法真正進步。

擴大「公開我」,就是讓團隊一起看見真實、一起進化的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96會員
393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7/10
沉默不是溫柔,是讓人繼續錯下去的冷漠。不說錯在哪,對方永遠不知道怎麼改;不說標準,再努力也可能白費。想建立信任感,先學會好好說真話。
Thumbnail
2025/07/10
沉默不是溫柔,是讓人繼續錯下去的冷漠。不說錯在哪,對方永遠不知道怎麼改;不說標準,再努力也可能白費。想建立信任感,先學會好好說真話。
Thumbnail
2025/07/09
你以為沉默是保護,其實說真話才是真正的在乎。善意的負反饋,不是批評,而是讓人看見盲點、重拾信任與成長可能。敢說出那句「你值得更好」的人,才是真正想陪你變好的人。
Thumbnail
2025/07/09
你以為沉默是保護,其實說真話才是真正的在乎。善意的負反饋,不是批評,而是讓人看見盲點、重拾信任與成長可能。敢說出那句「你值得更好」的人,才是真正想陪你變好的人。
Thumbnail
2025/07/09
你以為你在幫他,其實是在替他扛。 關心不是幫他躲挑戰,而是陪他走過挑戰。 別讓過度照顧,成了成長的阻礙。 拆解四種主管常見的「好心誤區」,幫你找回信任、陪伴與成長的平衡感。
Thumbnail
2025/07/09
你以為你在幫他,其實是在替他扛。 關心不是幫他躲挑戰,而是陪他走過挑戰。 別讓過度照顧,成了成長的阻礙。 拆解四種主管常見的「好心誤區」,幫你找回信任、陪伴與成長的平衡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在職場中,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明明有很好的想法,卻總是無法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在會議上發言時,感覺大家都心不在焉?其實,這並不是因為你的想法不夠好,而是你還沒有掌握正確的表達方式。今天就來聊聊如何提高發言的影響力,讓你的意見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Thumbnail
在職場中,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明明有很好的想法,卻總是無法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在會議上發言時,感覺大家都心不在焉?其實,這並不是因為你的想法不夠好,而是你還沒有掌握正確的表達方式。今天就來聊聊如何提高發言的影響力,讓你的意見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Thumbnail
專案經理在專案管理中與不同角色進行溝通和談判的藝術。通過定期會議和主動傾聽建立團隊信任,定期更新和展示同理心管理客戶期望,雙贏思維和充分準備協調三方合作夥伴,以及數據驅動的簡潔匯報獲得高層支持。案例展示靈活應用這些策略,確保專案按時按質完成。
Thumbnail
專案經理在專案管理中與不同角色進行溝通和談判的藝術。通過定期會議和主動傾聽建立團隊信任,定期更新和展示同理心管理客戶期望,雙贏思維和充分準備協調三方合作夥伴,以及數據驅動的簡潔匯報獲得高層支持。案例展示靈活應用這些策略,確保專案按時按質完成。
Thumbnail
上個禮拜,我們部門開了跨級溝通會。 跨級溝通會是非主管級員工和+2級主管直接溝通的場合, 所有+1級主管皆不可參加。 問題是會議前匿名蒐集的,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 用文字表達也能好好地斟酌用詞和潤飾口氣, 更重要的是匿名提問,保護所有勇敢提問的人,挺好的。 不過,這次我沒
Thumbnail
上個禮拜,我們部門開了跨級溝通會。 跨級溝通會是非主管級員工和+2級主管直接溝通的場合, 所有+1級主管皆不可參加。 問題是會議前匿名蒐集的,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 用文字表達也能好好地斟酌用詞和潤飾口氣, 更重要的是匿名提問,保護所有勇敢提問的人,挺好的。 不過,這次我沒
Thumbnail
在會議中遇到不當發言或失序的情況,是許多專業人士常常面臨的挑戰。這些情況可能來自於個人的情緒波動、溝通技巧不足或是對議題理解不夠深入等因素。如何應對這些情況,不僅考驗了會議主持人的處理能力,也影響了會議的進行和成果。
Thumbnail
在會議中遇到不當發言或失序的情況,是許多專業人士常常面臨的挑戰。這些情況可能來自於個人的情緒波動、溝通技巧不足或是對議題理解不夠深入等因素。如何應對這些情況,不僅考驗了會議主持人的處理能力,也影響了會議的進行和成果。
Thumbnail
在一個繁忙的廣告公司裡,有一個叫小李的項目經理。他聰明勤奮,對工作充滿熱情,但他的團隊卻經常陷入一團亂麻。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清晰的會議紀錄。
Thumbnail
在一個繁忙的廣告公司裡,有一個叫小李的項目經理。他聰明勤奮,對工作充滿熱情,但他的團隊卻經常陷入一團亂麻。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清晰的會議紀錄。
Thumbnail
現代企業管理中,建立開放溝通和問題解決文化至關重要。 討論問題的根源及後果,並提供解決建議,包括建立開放溝通文化、強調問題導向的思維、鼓勵團隊合作和鼓勵試驗和學習。
Thumbnail
現代企業管理中,建立開放溝通和問題解決文化至關重要。 討論問題的根源及後果,並提供解決建議,包括建立開放溝通文化、強調問題導向的思維、鼓勵團隊合作和鼓勵試驗和學習。
Thumbnail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相當有趣,是盤點20 項職場人最重要的軟硬技能,其中溝通能力榜上有名,如何減少溝通成本、達成高效合作、進而成功議價,或成就專案成果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會面臨到的挑戰之一。 然而,對有些人來說,最困難的並不是不知道如何開始溝通,而是常常表達的不夠具體,像我的同事H,有次曾經和主
Thumbnail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相當有趣,是盤點20 項職場人最重要的軟硬技能,其中溝通能力榜上有名,如何減少溝通成本、達成高效合作、進而成功議價,或成就專案成果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會面臨到的挑戰之一。 然而,對有些人來說,最困難的並不是不知道如何開始溝通,而是常常表達的不夠具體,像我的同事H,有次曾經和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