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陪一位主管討論他帶領的新人成員小芳。她是那種讓人忍不住誇的員工——做事認真,常加班幫忙善後,主動協助同事,但就是在重要場合總是發言保守、表達模糊。
「她其實做得不錯啦,只是……」主管語氣有點遲疑,終究沒說下去。
我問:「你有明確跟她說過嗎?就是關於簡報的問題。」他搖搖頭,苦笑:「沒開口。我怕她受傷,畢竟她這麼努力…我不想澆她冷水。」
兩個月後,小芳申請調單位,說想轉換心情。後來我與她聊到這段經歷,她淡淡地說:「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可是又不知道錯在哪裡。大家都說我不錯,但心裡一直沒底。」
那一刻我深刻體會:不是每個沉默,都是體諒;有時候,沉默更像是一種缺席。

🌘 為什麼沉默,有時比責備更傷人?
在工作中,「選擇不說」有時像是一種溫柔,但當這份溫柔變成了不提醒、不坦白、不反饋,背後可能藏著更多看不見的傷害。以下是五個被忽視的沉默代價:
✅ 1. 錯誤沒被點出,持續擴大
表面看起來沒事,但錯誤其實一直在發生,只是沒人說出口。時間一久,錯誤會變成習慣、變成慣性,甚至變成他人眼中的「問題人」。
🔍 提醒:「錯誤不被指出,就會悄悄長大。」
✅ 2. 自以為安全,其實早已停滯
當沒有人提出建設性的反饋,人就容易誤以為「沒人挑我毛病=我做得很好」。久而久之,會停止自我校準,只維持現狀而無法精進。
🌱 提醒:「沒人提點你,不代表你沒問題;可能是他們已經放棄說。」
✅ 3. 用猜的來過日子,越猜越懷疑
沒有明確回饋時,人們只好靠揣測去理解別人的眼光。這種長期的猜疑,會讓人越來越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進而導致內耗、緊張,甚至遠離關係。
🌀 提醒:「不是你不夠好,是你不知道哪裡需要調整。」
✅ 4. 標準模糊,努力方向錯誤
如果主管不說明標準、同事不給具體建議,每個人都會照自己的理解在努力。你以為主管想要速度,他其實要的是品質;你以為要獨立完成,他其實更看重協作。
🎯 提醒:「沒有明說的期待,就是對齊最大的障礙。」
✅ 5. 關係冷卻,表面和平,實則隔閡
當彼此選擇不說,信任感也就慢慢沉澱成沉默。表面上「沒事」,其實彼此都知道,有些東西卡在中間沒處理。久了,不說變成習慣,連想說都不知道怎麼開口了。
💔 提醒:「沉默不是保護關係,而是放棄關係的一種方式。」
💡 結語|說出來,不是破壞,是開始
我們總是擔心說出真話會讓對方不舒服,卻忘了:不說真話,也可能讓對方更不安、困惑,甚至迷失。
與其把善意包裹起來、當成內心的壓力,不如學會用「溫柔但真實」的方式說出口。
❝ 真正的照顧,不是迴避問題,而是陪對方一起看見問題。❞
❝ 說真話,不是為了責備,而是給彼此一個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