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蘇鈺茹, 蔡詩詩, 陳祺杰
在《不想談也沒關係》這本書中,作者以許多真實又動人的故事,帶我們看見那些「無聲的情緒」,當我們不願意承認、不知道如何表達,甚至來不及意識到的情緒,往往會悄悄在我們的身體與行為中留下痕跡。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理解到:情緒不是軟弱,它是一種訊號。如果我們不去面對,它終究會用別的方式現身,讓我們不得不面對。
壓抑的情緒,會由身體替你發聲
你是否也曾經告訴自己:「沒事啦」、「再撐一下就過去了」、「想太多了沒用」?看似堅強的這些話,其實可能正是在壓抑我們內心真正的情緒。書中的阿倫是一個看起來穩定又認真的上班族,但只要一緊張就開始摳手指。起初他不以為意,直到出現偏頭痛、胸悶、甚至莫名的恐慌感,才發現這些「小毛病」其實是壓力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果。這些症狀,是身體在對他喊話:「你已經過載了。」
這提醒我們,當身體出現某種不適,或許不是單純的生理問題,而是心理在求救。當你總是說「沒事」的時候,身體卻不會說謊。如果你突然感到喘不過氣、心跳加速、疲憊無力,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最近,是不是忽略了自己的情緒?」
✅ 怎麼做?
- 每天花3分鐘靜下來感受自己的身體,例如深呼吸時,觀察哪裡特別緊繃、哪裡不舒服。
- 把這些感受寫下來,不需要評價,只是記錄,久了你會更熟悉自己壓力的樣貌。
情緒反應常被過往經驗觸發,而非眼前事件
你有過這種經驗嗎?某個聲音、氣味、甚至一段話,突然就讓你感到焦慮或心跳加快。這些並不是偶然,而是你身體記住了那些曾經讓你恐懼或受傷的時刻。
書中的阿倫有一次搭車經過一段隧道,密閉的空間讓他突然覺得喘不過氣,心跳加速、手發抖,整個人快要崩潰。他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直到心理師協助他回憶起童年時期,曾被父親罰關在倉庫裡的經驗,這才解開多年來無法解釋的恐慌來源。
這段故事讓我體會到:當我們陷入某些情緒時,別急著責怪自己反應過度,有可能只是曾經受過傷的那個自己,又被喚醒了。
✅ 怎麼做?
- 恐慌或焦慮來臨時,試著用簡單的語句安撫自己,如:「吸氣……吐氣……我正在經歷一個不舒服的感受,但它會過去。」
- 每次這樣的經驗過後,不妨寫下:「是什麼讓我有這種感覺?它讓我聯想到什麼?」逐漸理清內在連結。
情緒表達不是天生會的,而是後天要練習的技能
「我不知道怎麼說出我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我現在到底是難過還是生氣。」
這些困惑,其實非常常見。情緒的語言不像數學題那樣有標準答案,它是一種需要學習與練習的能力。我們從小可能沒有被教導如何辨識情緒,只能用「不開心」、「壓力大」這些模糊的詞彙來簡化我們的情緒內涵。
書中的百菲是職場上的優等生,追求完美,總是把事情做到最好。但當她錯過一次升遷機會後,竟出現嚴重的失眠、疲憊和無法專注,連話都說不清楚。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只覺得「我是不是壞掉了?」
其實,那只是長期壓抑情緒終於崩潰的結果。因為習慣把情緒壓下來,連自己都看不清它們是什麼模樣。
✅ 怎麼做?
- 嘗試用比喻形容自己的情緒,例如:「我覺得像是被泡在冰水裡」、「心臟像被壓著一塊大石頭」。
- 與信任的人聊聊,哪怕只是說「我說不出來我感覺什麼」,這也已經是開始表達了。
每個人都需要「Me Time」,不是逃避,而是修復
你會刻意為自己安排「只屬於自己的時間」嗎?
在書中,「Me Time」是一個重要的自我照顧概念,不論你是誰、做什麼工作、多麼忙碌,都需要這段時間。它不是逃避責任,而是暫時離開戰場,補充能量,讓你更有力氣面對未來的挑戰。
作者提醒我們:「不要等有空才休息,要先排出空來休息。」這點我非常有共鳴。生活裡的壓力總是會持續,但我們的心和身體卻不是永動機,不懂得停下,就可能會一路失控。

✅ 怎麼做?
- 認知層面:把「照顧自己」當成正事來排程,像見重要客戶一樣看待。
- 情感層面:每天花幾分鐘「問問自己感覺如何」,練習重新連結情緒。
- 行動層面:找出你能安靜下來的時段(例如下班後、通勤時),安排你喜歡的小儀式:散步、泡澡、看書、什麼都不做都可以。
你可以不用說,但你可以選擇去感受、去照顧自己
這本書沒有強迫你要把情緒說出來,而是溫柔地告訴你:「即使不說,也沒關係,但請你別忽略它們。」因為情緒不會消失,只會以別的方式存在。
照顧情緒,並不是要你變得脆弱,而是讓你更有彈性。唯有理解與接納自己,我們才能活得更完整、也更自在。
如果你最近也感到疲憊、混亂、說不上來的不對勁,也許這本《不想談也沒關係》能給你一點提醒與力量。你不需要立刻好起來,只要願意先停下來,陪陪自己,就是一種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