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生是多工的?
無論你現在處於人生哪個階段,是不是有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在不同的身分之間轉換感覺到筋疲力盡。學校的課業需要更多努力、戀人需要更多陪伴,家人需要多點關心,自己的夢想不斷延後、擱置。我無論是在學的時候,或是出了社會之後,也始終覺得自己無法扮演好每一個角色,達不到別人眼中成功的標準。為此總是感覺到特別挫敗。
那是一個下著大雨的春假,我正準備著二技的升學聯考。即將畢業的我,沒有辦法替當時的女朋友慶生。這時,手機傳來震動,是正在替女友慶生的朋友傳簡訊來揶揄。我沒有回覆,抬起頭看了看躺在病床上的阿嬤,看她暫時睡得很安穩,於是繼續埋首進我手邊的參考書當中。儘管試著讓自己專心,但是對女友的歉疚、對考試的焦慮、對阿嬤的擔心,讓我沒辦法扮演好任何一個角色,甚至有點無能為力。
每當我在多個身分拉扯的時候,會想到以前電子學老師說了一句話:「你人生當中的所有事情都是並進的。」他接著解釋:「例如你們現在還是學生,你沒辦法說我先把書讀好,回頭我再來談戀愛;像我當了爸爸,也沒辦法說我先衝事業,回頭再來陪小孩長大。在我衝事業的同時,小孩也同時在長大了。」他再次強調:「你人生當中的所有事情都是並進的,就是非得想盡辦法兼顧所有事情。」儘管我電子學那門課僅僅拿了一個低空飛過的分數,老師的那段話確實影響我到現在。而我的生活也仍然是個一場多線並進的任務,隨著年齡增長身分越來越多,責任也越來越重。儘管每一個角色都需要我全神貫注,賣力演出,卻往往無法面面俱到。這樣的多工轉換,使人感覺到疲憊、焦慮,甚至懷疑自己究竟能不能勝任這些角色。
這種困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僅有我一人獨享這種煩惱。首先,社會對成功的定義近年正快速地更新,在這過程當中,我們也會被各種標籤和期望裹挾。再加上資訊的爆炸,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工作型態與所需的技能也用飛快的速度迭代。社會與人性的複雜也同時增加的人際關係的處理難度。
你是不是也曾經在深夜裡,一邊拍著孩子哄睡,一面敲打的鍵盤準備提案用的計畫書,同時手機還跳出提醒卡費與貸款的繳費期限快到了。人生像是一個多工處理的程式,一個功能出錯,可能連帶影響整個系統連帶地崩潰。愛因斯坦說過:「所謂的愚蠢就是重複同樣的過程卻期待不同的結果。」為了避免自己不斷重蹈覆轍,我決定將我的「多工人生」實驗記錄下來,希望透過分享我的失敗與學習到的教訓,能幫助大家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就算我給出的建議無法解決眼前急迫的問題,也希望讓每個正在苦苦掙扎的你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一個人需要的多工處理項目有哪些?
假設把我現階段的人生拆成幾個大部份,原則上可以拆成「工作」、「家庭」、「自我實現」、「財務」、「健康」共五個大區塊。裡面又會依照個人情況的不同,再細分幾個子項。當我們全部攤開來看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原來需要顧及這麼多事情。
再加上每個人一天都只有 24 小時,即便你決定一天只睡 6 個小時,你每天也只有 18 個小時可以分配給這些事情。如果你有一份全職工作一天工作八小時,通勤前後各一小時。單單是「工作」這個項目就佔掉了 10 個小時,更何況不是每個人都能準時下班。再進一步考慮體力還有情緒能量的因素,剩下這 8 小時你真的有足夠的力氣去應付生活中剩下的事情嗎?家庭和生活真的能夠平衡嗎?
我們的人生就像在玩一個難度超高的生存遊戲。除了少部分的天選之人,大部分的玩家都是主線任務很難推進又有時限,想要開地圖手上的資源和裝備又不夠,副本又沒時間刷,搞得這個遊戲都不知道該怎麼玩下去?所幸這個遊戲的自由度還算高,每個人的通關結局都不盡相同,每個人也都可以玩出一套自己的邏輯和流派。
你的人生遊戲也是困難開局嗎?
大叔我恰巧是在雷曼兄弟事件那一年(2008)出社會的,職涯可以說是在風暴中出發,然後走向低谷。經過這十幾年,許多令人出乎意料的事件發生的越來越頻繁,科技進步的速度也加快了社會變化的節奏。在節奏快速又角色多變的人生當中,生活被各種挑戰與任務填滿,我們是不是只能被動地接受?我希望不是,更期待自己有所行動。所以在下一篇文章,會討論在我們真正運用管理時間的工具及技巧之前的首要任務 ─ 弄清楚自己還有多少時間?
了解自己所剩餘的時間,就像復古的「瑪莉歐兄弟」遊戲一樣,你一定要在倒數計時結束之前通關。而且我們是只有一條命的瑪莉歐,在人生的關卡當中不斷衝刺往前,為了通關,我們需要收集更多的硬幣(資源),努力吃香菇、吃花、偶而吃到無的幸運星(技能),去面對更多困難且複雜的挑戰。時間管理不僅僅是為了更有效率,更是讓我們專注於把重要的資源分配在正確的地方,利用有限的時間作出最合適的選擇。
透過這些方法,期待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平衡工作、家庭和自我實現。相信這些實踐的過程紀錄可以幫助你更有信心地去面對生活所帶來的難題,或是從我失敗經驗中找到更適合你的方法。同時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們一起找到多工人生的終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