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在咖啡廳,我看到一個有趣的對比:
一個人匆匆忙忙衝進來,點了咖啡就邊走邊喝,手機夾在耳朵和肩膀之間講電話,另一隻手還在滑手機回訊息。
另一個人慢慢走進來,仔細看了菜單,點了咖啡後就找了個靠窗的位子坐下,什麼都不做,就是靜靜地喝咖啡、看窗外。
第一個人看起來很「有效率」,第二個人看起來很「浪費時間」。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生活在一個崇拜速度的時代。
外送要快、網路要快、回訊息要快、升職要快、賺錢要快、連談戀愛都要快——「閃婚」、「速配」這些詞彙變成了流行語。
彷彿慢下來就是罪過,就是在浪費生命。
但這種對速度的執著,真的讓我們過得更好嗎?
我們可能忽略了,快速生活的隱藏成本。
上個月我做了一個實驗:連續一週記錄自己每天的「急躁時刻」。
結果讓我嚇一跳:
等電梯超過30秒就開始按按鈕
網頁載入超過3秒就重新整理
排隊買咖啡時一直看手錶
走路時會超越前面走得慢的人
看影片時習慣用1.5倍速播放
我發現自己已經被「快」綁架了,失去了等待的能力,也失去了專注的能力。
更可怕的是,這種急躁感會傳染。當你匆匆忙忙時,身邊的人也會被你的焦慮情緒影響,整個環境都變得緊張起來。
雖然,我也一直在生活中練習按捺自己的急躁,我永遠記得,父親曾經跟我說過:等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其實這幾個月,自從四月份我從清邁回來之後,就是為了準備搬家,申請泰國的長期簽證,同時也要處理我家狗兒子-Ollie的出國手續,還有我癌症後的定期檢查。
別看這些事聽起來不多,但是卻常常讓我感到煩躁,因為我的心一直想趕緊出國,但是這些事卻又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解決的,而且還有處理的順序,當一件事沒有先處理好,就沒有辦法繼續下一件事。
搬家的日期定在七月無法提早,申請簽證,則一定要先申請好我自己的,確定我拿到之後,才能開始處理狗的手續。而癌症的定期檢查,也總是排得滿滿的,所以常常是兩個月後才能排到檢查,加上申請簽證的手續,其實也要做非常多的準備,還會擔心過不了,拿不到我要的數位遊民簽,所以當我的心情,因只想趕快飛出國,而感到焦躁不安時,我只能一直告訴自己,慢慢來,一件一件事按順序處理,我再怎麼急再怎麼煩,也沒有辦法讓速度變快,最重要的是,很多時候慢就是快,一旦我貪快處理得不好,只是讓事情拖得更久。
我想,很多人對「慢生活」有誤解,以為就是:
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
什麼事都拖拖拉拉
沒有目標和追求
逃避現實和責任
這些都不是慢生活。
真正的慢生活,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
來看看慢生活的三個核心原則。
原則一:質量優於數量
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做得越精越好。
我有個朋友是自由工作者,以前總是接很多案子,每天忙得團團轉,但收入卻沒有明顯增加,身體也越來越差。
後來他改變策略:只接自己真正擅長和喜歡的案子,每個案子都用心做到最好。結果不但收入增加了,工作時間反而減少了,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
原則二:專注優於多工
現代人習慣同時做很多事情:邊吃飯邊看手機、邊走路邊講電話、邊工作邊聊天。
但神經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人腦其實無法真正的「多工處理」,我們只是在不同任務之間快速切換,這種切換會消耗大量的認知資源,降低效率和品質。
慢生活提倡「一次只做一件事」:吃飯時專心吃飯,工作時專心工作,休息時專心休息。
我也一直在這方面努力,不得不說,我的確感受到這樣做,讓我的生活品質變得更好,整個人的心情也相對比較穩定,也很容易讓做事較有效率,處於比較正面的能量上。
原則三:內在節奏優於外在壓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節奏,有些人是晨型人,有些人是夜貓子;有些人適合快節奏的工作,有些人適合慢節奏的思考。
慢生活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變慢,而是要求我們找到自己的節奏,不被外在的壓力和期待綁架。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學會等待。
現代人最缺乏的能力之一就是等待。
我們等不了紅綠燈、等不了電梯、等不了網頁載入、等不了別人說完話。
但等待其實是一種很珍貴的能力。在等待的時候,我們可以:
觀察周圍的環境
整理自己的思緒
感受當下的情緒
練習專注和冥想
等待不是浪費時間,而是為心靈創造空間。
再來是,深度體驗。
快速生活讓我們習慣「淺嚐輒止」:
快速瀏覽文章,不深入思考
匆匆吃完飯,不品嚐味道
走馬看花式旅行,不深度體驗
社交媒體式交友,不深度連結
慢生活鼓勵我們深度體驗每一個當下。
吃飯時:感受食物的溫度、質地、味道,注意自己的咀嚼節奏。
走路時:感受腳步與地面的接觸,注意呼吸的節奏,觀察路邊的風景。
與人交談時:專心聆聽對方說話,不急著回應,給彼此充分的表達空間。
最後,留白的智慧。
中國古代繪畫講究「留白」,認為空白的部分和筆墨一樣重要。
生活也需要留白。
不要把行程排得滿滿的,給自己留一些「無所事事」的時間:
早上提早30分鐘起床,不做任何事,就是靜靜地坐著
午餐後不急著回到工作,花10分鐘散散步
睡前不滑手機,花15分鐘回顧今天的收穫
這些「空白時間」看似沒有產出,但它們是心靈充電的時刻,是創意萌發的土壤。
你可能會說:「道理我都懂,但現實就是很忙啊!老闆要求效率、客戶催進度、房貸要還、小孩要養,我哪有時間慢下來?」
這個問題很實際,也很重要。
慢生活不是要你逃離現實,而是要你在現實中找到平衡。你可以試試以下這些方法。
早晨儀式:每天早上花5分鐘做一件讓自己開心的小事,比如泡一壺好茶、聽一首喜歡的歌、看看窗外的天空。
通勤冥想:在捷運或公車上,不滑手機,專注於呼吸或觀察車窗外的風景。
用餐儀式:即使是簡單的便當,也要好好擺盤,慢慢品嚐,感謝食物的滋養。
睡前整理:睡前花10分鐘整理房間,不是大掃除,而是把今天用過的東西歸位,為明天創造一個整潔的開始。
那工作上呢?
番茄工作法的慢版本:工作25分鐘後,不是馬上開始下一個番茄鐘,而是花5分鐘真正放鬆——深呼吸、伸展身體、看看遠方。
會議前的準備:開會前花2分鐘整理思緒,想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而不是匆匆忙忙衝進會議室。
郵件處理:不要一收到郵件就立刻回覆,設定固定的時間處理郵件,回覆時仔細思考內容,一次說清楚。
實踐慢生活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了一些意外的收穫:
創意增加了!
當我不再急著填滿每一分鐘時,大腦有了思考的空間。很多好點子都是在「發呆」的時候冒出來的。
人際關係改善了!
當我學會專心聆聽時,朋友們都說和我聊天變得更舒服了。不急著給建議,只是陪伴和理解,反而更有幫助。
身體健康了!
不再匆匆忙忙吃飯,消化變好了;不再熬夜趕工,睡眠品質提升了;學會放鬆,肩須痠痛也減少了。
內心平靜了
最重要的是,我不再被時間追著跑,而是學會了和時間做朋友。焦慮減少了,幸福感增加了。
很多人認為慢生活是有錢有閒的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但我認為恰恰相反:越是忙碌的人,越需要慢生活。
因為慢生活不是要你放棄一切,而是要你學會選擇;不是要你逃避責任,而是要你更有效地承擔責任;不是要你變得懶惰,而是要你變得智慧。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保持內心的節奏和平靜,可能是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當所有人都在狂奔時,那個能夠穩定前行的人,往往能走得更遠。
如果你也想嘗試慢生活,建議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明天早上,比平常早起10分鐘,不做任何事,就是靜靜地坐著,感受這10分鐘的寧靜。
看看會發生什麼。
也許你會發現,慢下來並不會讓你落後,反而會讓你看得更清楚,走得更穩定。
畢竟,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
重要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能夠跑到終點,並且在路上欣賞風景。
如果覺得有幫助,別忘了訂閱我,或是到我的Podcast,去找尋最適合你的那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