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慢生活」:不是懶惰,而是一種高級的時間哲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前幾天在咖啡廳,我看到一個有趣的對比:




一個人匆匆忙忙衝進來,點了咖啡就邊走邊喝,手機夾在耳朵和肩膀之間講電話,另一隻手還在滑手機回訊息。

另一個人慢慢走進來,仔細看了菜單,點了咖啡後就找了個靠窗的位子坐下,什麼都不做,就是靜靜地喝咖啡、看窗外。

第一個人看起來很「有效率」,第二個人看起來很「浪費時間」。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生活在一個崇拜速度的時代。

外送要快、網路要快、回訊息要快、升職要快、賺錢要快、連談戀愛都要快——「閃婚」、「速配」這些詞彙變成了流行語。

彷彿慢下來就是罪過,就是在浪費生命。

但這種對速度的執著,真的讓我們過得更好嗎?

我們可能忽略了,快速生活的隱藏成本。

上個月我做了一個實驗:連續一週記錄自己每天的「急躁時刻」。

結果讓我嚇一跳:

等電梯超過30秒就開始按按鈕

網頁載入超過3秒就重新整理

排隊買咖啡時一直看手錶

走路時會超越前面走得慢的人

看影片時習慣用1.5倍速播放

我發現自己已經被「快」綁架了,失去了等待的能力,也失去了專注的能力。

更可怕的是,這種急躁感會傳染。當你匆匆忙忙時,身邊的人也會被你的焦慮情緒影響,整個環境都變得緊張起來。

雖然,我也一直在生活中練習按捺自己的急躁,我永遠記得,父親曾經跟我說過:等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其實這幾個月,自從四月份我從清邁回來之後,就是為了準備搬家,申請泰國的長期簽證,同時也要處理我家狗兒子-Ollie的出國手續,還有我癌症後的定期檢查。

別看這些事聽起來不多,但是卻常常讓我感到煩躁,因為我的心一直想趕緊出國,但是這些事卻又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解決的,而且還有處理的順序,當一件事沒有先處理好,就沒有辦法繼續下一件事。

搬家的日期定在七月無法提早,申請簽證,則一定要先申請好我自己的,確定我拿到之後,才能開始處理狗的手續。而癌症的定期檢查,也總是排得滿滿的,所以常常是兩個月後才能排到檢查,加上申請簽證的手續,其實也要做非常多的準備,還會擔心過不了,拿不到我要的數位遊民簽,所以當我的心情,因只想趕快飛出國,而感到焦躁不安時,我只能一直告訴自己,慢慢來,一件一件事按順序處理,我再怎麼急再怎麼煩,也沒有辦法讓速度變快,最重要的是,很多時候慢就是快,一旦我貪快處理得不好,只是讓事情拖得更久。

我想,很多人對「慢生活」有誤解,以為就是:

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

什麼事都拖拖拉拉

沒有目標和追求

逃避現實和責任

這些都不是慢生活。

真正的慢生活,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

來看看慢生活的三個核心原則。

原則一:質量優於數量

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做得越精越好。

我有個朋友是自由工作者,以前總是接很多案子,每天忙得團團轉,但收入卻沒有明顯增加,身體也越來越差。

後來他改變策略:只接自己真正擅長和喜歡的案子,每個案子都用心做到最好。結果不但收入增加了,工作時間反而減少了,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

原則二:專注優於多工

現代人習慣同時做很多事情:邊吃飯邊看手機、邊走路邊講電話、邊工作邊聊天。

但神經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人腦其實無法真正的「多工處理」,我們只是在不同任務之間快速切換,這種切換會消耗大量的認知資源,降低效率和品質。

慢生活提倡「一次只做一件事」:吃飯時專心吃飯,工作時專心工作,休息時專心休息。

我也一直在這方面努力,不得不說,我的確感受到這樣做,讓我的生活品質變得更好,整個人的心情也相對比較穩定,也很容易讓做事較有效率,處於比較正面的能量上。

原則三:內在節奏優於外在壓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節奏,有些人是晨型人,有些人是夜貓子;有些人適合快節奏的工作,有些人適合慢節奏的思考。

慢生活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變慢,而是要求我們找到自己的節奏,不被外在的壓力和期待綁架。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學會等待。

現代人最缺乏的能力之一就是等待。

我們等不了紅綠燈、等不了電梯、等不了網頁載入、等不了別人說完話。

但等待其實是一種很珍貴的能力。在等待的時候,我們可以:

觀察周圍的環境

整理自己的思緒

感受當下的情緒

練習專注和冥想

等待不是浪費時間,而是為心靈創造空間。

再來是,深度體驗。

快速生活讓我們習慣「淺嚐輒止」:

快速瀏覽文章,不深入思考

匆匆吃完飯,不品嚐味道

走馬看花式旅行,不深度體驗

社交媒體式交友,不深度連結

慢生活鼓勵我們深度體驗每一個當下。

吃飯時:感受食物的溫度、質地、味道,注意自己的咀嚼節奏。

走路時:感受腳步與地面的接觸,注意呼吸的節奏,觀察路邊的風景。

與人交談時:專心聆聽對方說話,不急著回應,給彼此充分的表達空間。

最後,留白的智慧。

中國古代繪畫講究「留白」,認為空白的部分和筆墨一樣重要。

生活也需要留白。

不要把行程排得滿滿的,給自己留一些「無所事事」的時間:

早上提早30分鐘起床,不做任何事,就是靜靜地坐著

午餐後不急著回到工作,花10分鐘散散步

睡前不滑手機,花15分鐘回顧今天的收穫

這些「空白時間」看似沒有產出,但它們是心靈充電的時刻,是創意萌發的土壤。


你可能會說:「道理我都懂,但現實就是很忙啊!老闆要求效率、客戶催進度、房貸要還、小孩要養,我哪有時間慢下來?」

這個問題很實際,也很重要。

慢生活不是要你逃離現實,而是要你在現實中找到平衡。你可以試試以下這些方法。

早晨儀式:每天早上花5分鐘做一件讓自己開心的小事,比如泡一壺好茶、聽一首喜歡的歌、看看窗外的天空。

通勤冥想:在捷運或公車上,不滑手機,專注於呼吸或觀察車窗外的風景。

用餐儀式:即使是簡單的便當,也要好好擺盤,慢慢品嚐,感謝食物的滋養。

睡前整理:睡前花10分鐘整理房間,不是大掃除,而是把今天用過的東西歸位,為明天創造一個整潔的開始。

那工作上呢?

番茄工作法的慢版本:工作25分鐘後,不是馬上開始下一個番茄鐘,而是花5分鐘真正放鬆——深呼吸、伸展身體、看看遠方。

會議前的準備:開會前花2分鐘整理思緒,想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而不是匆匆忙忙衝進會議室。

郵件處理:不要一收到郵件就立刻回覆,設定固定的時間處理郵件,回覆時仔細思考內容,一次說清楚。

實踐慢生活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了一些意外的收穫:

創意增加了!

當我不再急著填滿每一分鐘時,大腦有了思考的空間。很多好點子都是在「發呆」的時候冒出來的。

人際關係改善了!

當我學會專心聆聽時,朋友們都說和我聊天變得更舒服了。不急著給建議,只是陪伴和理解,反而更有幫助。

身體健康了!

不再匆匆忙忙吃飯,消化變好了;不再熬夜趕工,睡眠品質提升了;學會放鬆,肩須痠痛也減少了。

內心平靜了

最重要的是,我不再被時間追著跑,而是學會了和時間做朋友。焦慮減少了,幸福感增加了。

很多人認為慢生活是有錢有閒的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但我認為恰恰相反:越是忙碌的人,越需要慢生活。

因為慢生活不是要你放棄一切,而是要你學會選擇;不是要你逃避責任,而是要你更有效地承擔責任;不是要你變得懶惰,而是要你變得智慧。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保持內心的節奏和平靜,可能是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當所有人都在狂奔時,那個能夠穩定前行的人,往往能走得更遠。

如果你也想嘗試慢生活,建議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明天早上,比平常早起10分鐘,不做任何事,就是靜靜地坐著,感受這10分鐘的寧靜。

看看會發生什麼。

也許你會發現,慢下來並不會讓你落後,反而會讓你看得更清楚,走得更穩定。

畢竟,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

重要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能夠跑到終點,並且在路上欣賞風景。

如果覺得有幫助,別忘了訂閱我,或是到我的Podcast,去找尋最適合你的那一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嫚嫚的顯化療癒之道
3會員
40內容數
我是嫚嫚,從手無縛雞之力,不知道公車票多少錢,到獨立撫養女兒成年,以為人生總算苦盡甘來,癌症卻來連續敲了兩次門,我在化療中開始主持Podcast,到現在康復持續追蹤。現在我用自己走過感情創傷、疾病恐懼的真實經歷,陪伴同樣在人生低谷中的你,更要用科學及AI免費分享最有效率的成長學習方法。
2025/07/24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要存錢,卻總是做不到? 昨天晚餐後,我在沙發上刷手機,看到一個朋友發限時動態:「又月光了,我要把手剁掉...」 底下一堆人按愛心,還有人留言:「我也是」、「同感」、「太真實了」。 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理財知識這麼普及,YouTube上隨便搜都有上百個教學影片,但大部分人還
Thumbnail
2025/07/24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要存錢,卻總是做不到? 昨天晚餐後,我在沙發上刷手機,看到一個朋友發限時動態:「又月光了,我要把手剁掉...」 底下一堆人按愛心,還有人留言:「我也是」、「同感」、「太真實了」。 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理財知識這麼普及,YouTube上隨便搜都有上百個教學影片,但大部分人還
Thumbnail
2025/07/23
你知道嗎?我曾經觀察過一個有趣的現象:同樣面對突發狀況,有些人像是被雷擊中的樹,瞬間焦黑;有些人卻像是水中的蘆葦,彎曲但不折斷。差別到底在哪裡? 經過長期觀察,我發現那些在混亂中依然從容的人,他們並不是天生抗壓,而是掌握了一套我稱為「流水式工作法」的應變哲學。 第一招:「預留空白
Thumbnail
2025/07/23
你知道嗎?我曾經觀察過一個有趣的現象:同樣面對突發狀況,有些人像是被雷擊中的樹,瞬間焦黑;有些人卻像是水中的蘆葦,彎曲但不折斷。差別到底在哪裡? 經過長期觀察,我發現那些在混亂中依然從容的人,他們並不是天生抗壓,而是掌握了一套我稱為「流水式工作法」的應變哲學。 第一招:「預留空白
Thumbnail
2025/07/22
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他們明明不是主管,也沒有什麼特殊頭銜,但大家就是願意聽他們的意見,遇到問題也會主動找他們討論。這種人擁有的就是「隱形影響力」,一種不需要靠職位或權威就能讓人信服的能力。 很多人以為影響力就是要當主管、要有權力,但其實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於你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價值。我剛進職場的時
Thumbnail
2025/07/22
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他們明明不是主管,也沒有什麼特殊頭銜,但大家就是願意聽他們的意見,遇到問題也會主動找他們討論。這種人擁有的就是「隱形影響力」,一種不需要靠職位或權威就能讓人信服的能力。 很多人以為影響力就是要當主管、要有權力,但其實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於你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價值。我剛進職場的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這忙碌的節奏當中你可曾給自己一點時間創造一點儀式感 很喜歡在放伋的日子裡,騰出一點與自己相處的時間 靜靜的一個人坐在咖啡廳喝咖啡聽著音樂看喜歡的書 在那個瞬間讓我忘記了時間的存在 進入了心流的模式 享受著咖啡的溫暖、音樂的陪伴、 文字和我的對話 很自在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享受著自己創造
Thumbnail
在這忙碌的節奏當中你可曾給自己一點時間創造一點儀式感 很喜歡在放伋的日子裡,騰出一點與自己相處的時間 靜靜的一個人坐在咖啡廳喝咖啡聽著音樂看喜歡的書 在那個瞬間讓我忘記了時間的存在 進入了心流的模式 享受著咖啡的溫暖、音樂的陪伴、 文字和我的對話 很自在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享受著自己創造
Thumbnail
「我所看待的「自由」是一種有餘裕的狀態,餘裕並不是偷懶,而是讓自己有充電的時間。自律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因此不必區分工作和生活,每一刻都是我之為我的展現。—摘自《給未來的讀者》」
Thumbnail
「我所看待的「自由」是一種有餘裕的狀態,餘裕並不是偷懶,而是讓自己有充電的時間。自律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因此不必區分工作和生活,每一刻都是我之為我的展現。—摘自《給未來的讀者》」
Thumbnail
下午把生活步調放慢,刻意什麼都不做,就讓自己望著窗外的院子發呆,好像好久沒有發呆了⋯。享受寧靜時光,讓思緒放鬆,暫時沈浸在深深的思念裡,接著準備迎接忙碌的生活。
Thumbnail
下午把生活步調放慢,刻意什麼都不做,就讓自己望著窗外的院子發呆,好像好久沒有發呆了⋯。享受寧靜時光,讓思緒放鬆,暫時沈浸在深深的思念裡,接著準備迎接忙碌的生活。
Thumbnail
因為離職了,這幾天,算是有漸漸離開工作狀態,不然我是一個不工作,或是不忙工作相關的東西,心情就會感覺有點怪怪的人,所謂的勞碌命Ó╭╮Ò 練習幾天不工作,罪惡感好像漸漸釋然!?原來不工作真的有點開心自在阿!好久沒有感受這樣的感覺!往往總是像老鼠滾輪般,事情追著我,或是我追著事情跑。現在,終於可以用慢
Thumbnail
因為離職了,這幾天,算是有漸漸離開工作狀態,不然我是一個不工作,或是不忙工作相關的東西,心情就會感覺有點怪怪的人,所謂的勞碌命Ó╭╮Ò 練習幾天不工作,罪惡感好像漸漸釋然!?原來不工作真的有點開心自在阿!好久沒有感受這樣的感覺!往往總是像老鼠滾輪般,事情追著我,或是我追著事情跑。現在,終於可以用慢
Thumbnail
逐步升高急躁情緒不自知,只會讓你在生活裡覺得心情更煩躁。學會放慢腳步,慢慢去做事,感受每一件事給予你的美好感受。
Thumbnail
逐步升高急躁情緒不自知,只會讓你在生活裡覺得心情更煩躁。學會放慢腳步,慢慢去做事,感受每一件事給予你的美好感受。
Thumbnail
生活就是這樣忙忙碌碌 平時工作總是一天忙過一天 到假日能走入山林時,也硬要犠牲休息的時間 我一直處於快節奏的生活步調裡 只是,偶爾我也會進入什麼事都不想做的狀態 明明天氣很好,就是不想出門拍照 明明滑著手機,卻不想認真的去打一篇文章 跟心情完全無關,就只是想耍廢 這陣子可能也因為腳的
Thumbnail
生活就是這樣忙忙碌碌 平時工作總是一天忙過一天 到假日能走入山林時,也硬要犠牲休息的時間 我一直處於快節奏的生活步調裡 只是,偶爾我也會進入什麼事都不想做的狀態 明明天氣很好,就是不想出門拍照 明明滑著手機,卻不想認真的去打一篇文章 跟心情完全無關,就只是想耍廢 這陣子可能也因為腳的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快速的生活節奏和高壓的工作環境已成為常態。然而,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視,慢活(Slow Living)這一生活哲學逐漸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追捧。慢活並非單純的懶散或低效,而是一種更有意識、更關注質量的生活方式。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慢活的核心理念,並探討它對現代人生活的影響和意義。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快速的生活節奏和高壓的工作環境已成為常態。然而,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視,慢活(Slow Living)這一生活哲學逐漸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追捧。慢活並非單純的懶散或低效,而是一種更有意識、更關注質量的生活方式。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慢活的核心理念,並探討它對現代人生活的影響和意義。
Thumbnail
上了年紀已經忘了怎麼賴床! 在周休沒設鬧鐘的早上五點半就會醒來,縱使昨晚滑手機到午夜。 醒來不代表休息好了,純粹是生理時鐘讓自己驚醒,絕對沒有“自然醒”這麼奢侈的待遇。 因此在渾渾噩噩的半清醒狀態,必須靠咖啡來救贖我不必趕著上班的美好悠閒。 我摳門,只喝便宜的即溶咖啡粉(鳥窩牌是我年輕就接受
Thumbnail
上了年紀已經忘了怎麼賴床! 在周休沒設鬧鐘的早上五點半就會醒來,縱使昨晚滑手機到午夜。 醒來不代表休息好了,純粹是生理時鐘讓自己驚醒,絕對沒有“自然醒”這麼奢侈的待遇。 因此在渾渾噩噩的半清醒狀態,必須靠咖啡來救贖我不必趕著上班的美好悠閒。 我摳門,只喝便宜的即溶咖啡粉(鳥窩牌是我年輕就接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