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罣與五毒習氣的自身交織:一場直面內心真實的殘酷之旅
我們常在人性的光影交織中尋覓一扇友善的窗,但殘酷的是我們總是不敢直面內在的戰場,只想做個好人。但是當「完美」濾鏡碎裂後才終於看見內心的「毒」...
過去四十載光陰,筆者一直以為自己是個進退得宜、情緒控管滿分、對人對事都能保持理性與和諧的「好人」。畢竟,身為負責人、老師、專業人士、好夥伴、好丈夫,這些身份都要求我必須友善、沉穩、專業、充滿耐心。我自信能像調音師一樣,精準校準生活的每個音符,讓它們和諧共鳴。
然而,這層自以為是的「完美」濾鏡,卻在一次次現實的衝擊中,碎裂開來。當我發現,即使再努力教學,有些學生就是無法領悟跟不上進度,內心那股「怎麼會這樣」的煩躁與不滿,會像失控的鼓點般猛烈敲擊;當婚姻生活中的小摩擦,竟能讓我壓抑已久無法釋懷,讓平日的平靜溫和蕩然無存!這才驚覺,那些我曾以為「不存在」或「已克服」的負面情緒,其實從未真正消失,它們只是潛伏著,而且時時充滿變化,等待時機爆發。
這份突如其來的「不完美」,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像檢查一篇有誤的樂譜般,仔細審視內心的深處。我開始明白,那些讓我偏離「好人」軌道的衝動、煩惱,雖然無常,但並非偶然。所以筆者身為佛弟子,所以想從佛法中找尋答案,我不相信自己的判斷,但我相信過去數不清的聖者其銳利的智慧經驗,能為這些內在的「攪局者」提供了更精準的診斷——它們就是所謂的「五毒習氣」。是的,那些讓我胸悶攻心的「瞋恚」,那些讓我慾求不滿的「貪愛」,那些讓我盲目固執的「愚痴」,那些讓我自以為是的「傲慢」,以及那些讓我充滿不信任感的「懷疑」。它們是如何在我看似平靜的生活表象下,悄然交織、暗中作祟,甚至左右著我每一個自以為是的反應。這場內在的剖析,是一次直面真實的殘酷之旅,因為唯有看清這些「毒」的真面目,我們才有機會開始轉化,讓「只想當個好人」的假象,不再只是過往的糖衣,而是在未來生命中真實而堅韌的底氣。
「五毒」是一個非常通俗卻又重要的核心概念。指的是有情眾生內心最根本的五種煩惱或負面思維,這也是導致眾生不斷的在痛苦中生死流轉、無法解脫的根源。這五種煩惱會被比喻為毒,因為它們會污染心靈,也時常帶來痛苦,並阻礙修行,但!最恐怖的是他們可能帶來的破壞性情緒。
在佛教的各類經典中,無論是阿含經、金剛經、楞嚴經、在佛教的多部核心經典和論典中,也以不同形式和語境反覆提及和闡述的根本煩惱概念。
在佛教論典阿毘達磨(Abhidharma)中,對煩惱進行了系統性的分類和分析。「貪、瞋、痴、慢、疑」被明確列為五種根本煩惱;在唯識學派中,對這些煩惱的性質、作用和生起機制進行了更細緻的闡述。這些論典對每種煩惱的定義、生起的條件、對治方法等都有詳細的解釋。
筆者會以觀察瞋罣與五毒習氣的自身交織做為主題,起因是本身的我執習氣深重,深受其害!然而控制欲也好,責任感也好,進取心也好,傲慢心也好...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就會像一團噁心的嘔吐物...,這些嘔吐物下的產物也許比屎還噁心, 比屁還難聞,也重重影響了身邊的人,甚至深愛的親友、親密的愛人...
所以在多次深刻的經驗反省與觀察下有所省思,進而記錄並且分享所觀所思所想,以下筆者會以條列式且生活化的方式來分享。
探討瞋恚與其及五毒各種相互牽引交織
我們將深入探討「瞋恚」這個佛教核心煩惱,從其定義、外顯與內在層次,到它與其他五毒煩惱的關聯,並提供具體的對治方法,最終目標讓煩惱轉化成更高層次的智慧。
在佛教中,瞋恚,又稱為「瞋」、「嗔心」、「恚」,也是佛教「三毒」(貪、瞋、癡)之一,指的是對不喜歡的事物、情境或投射物產生不滿、憤怒、憎恨、惡意、排斥等負面情緒。
瞋恚是甚麼?定義與層次?
- 瞋恚不僅僅是外顯的發脾氣,它有更寬更深層次的體現。
- 較粗顯常態的瞋恚:表現在言語上的責罵、爭吵,或肢體上的攻擊,或明顯的情緒爆發,如無法克制的大發雷霆或是歇斯底里。
- 較內斂的瞋恚:表現常為內心的不滿、煩躁、怨恨、不悅、悶悶不樂,雖然表面上沒有放大的外顯行為,但內心持續糾結並且久久無法散去。
- 微細的瞋恚: 表現為一種難以察覺的厭惡、排斥感,甚至是反射性的對某些概念、見解的不耐煩或不接受。這種微細的瞋恚往往根植於「癡」(無明),即對事物本質的不了解下的內化式的心態表現。
- 瞋恚的本質與根源 - 瞋恚的根本在於我們的執念,這是一種強烈的、難以改變的錯誤認知或評判標準。然而!當外界事物不符合我們內心的預設或期待甚至想像時,瞋恚就非常容易產生。
以友人的真實例子來做第一人稱分享
大家都知道我做人比較直,有時候比較衝動。前陣子,我的老師打電話給我,談到我們在做某些工作時遇到了一些「小人」。我內心對這些人並沒有討厭,但就是覺得很煩。我的缺點是,一旦我覺得你煩,我臉上就會表現出來,會不想見你或不想理你。
我這個人有個很大的執念特點,就是我會用我自己的標準非常強烈地去看待別人。比如說,最煩的就是那些人內心可能是小人,但表面上看起來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甚至有幾個是出家人。我就會想:「你都是出家人了,還這樣,這樣OK嗎?」因此我就感到很不舒服。
有一天,我的恩師打電話給我,跟我講這件事。他說:「你啊,你是一個自由自在的人,你從小也就習慣這樣,所以突然要捲入這麼複雜的事情裡,對你來說就很不容易。但是你得理解,很多人雖然他是小人,但是小人也有用得到的地方。而面對小人,我們就要更謹慎,因為他們的心眼更小。」大概是這樣一段話。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警鐘!為什麼呢?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他們是小人,而小人要用小人的方式來看待。當我覺得你是佛教徒,你就應該會有一套行為準則,我就會用一套我認為你是佛教徒的標準來看待你。
當你不符合這個標準時,我就會覺得「怎麼會這樣?」對不對?這就是我的執念啊!就是我會用一套我的標準、我的「準則」去看待你,而你如果不符合這個「準則」,我就會覺得你很奇怪。
這就是所謂的執念,而這個執念是非常根本的。你不太有辦法感覺到它,但它確實會對你產生重要的影響。
遇到怒意升起的時候您最常有的現象是?
-在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