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盡頭,有什麼在等著我們?許多人說:「人死如燈滅」,認為死亡是一切的終點,不再有意識、不再有責任、更無需悔改。這樣的思想聽起來輕鬆,實則危險。耶穌在《路加福音》16章19至31節中講了一個比喻,揭示了死亡背後的真相——不是虛無,而是通往永恆的入口。 今生不是終局,而是預備 耶穌說:「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路16:19)他所代表的,是活在今世榮華中的人——追求享樂,忽略永恆。與之對比的,是那位「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路16:20)他無權無勢,甚至連狗都來舔他的瘡(路16:21),卻在死後被天使帶入亞伯拉罕的懷裡,得著安慰(路16:22)。 這比喻並非批判富人、歌頌窮人,而是提醒我們:今生不是目的地,而是通往永恆的準備期。 正如保羅所說:「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8)如果只為眼前而活,死後將面對永恆的空虛與懊悔。 死後有審判,也有分別 故事繼續,財主死後「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路16:23)他不再驕傲,只剩懊悔。他哀求亞伯拉罕打發拉撒路「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裡極其痛苦。」(路16:24) 亞伯拉罕的回應直指問題核心:「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路16:25)同時,他又指出:「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路16:26) 這不是一則道德故事,而是耶穌揭示屬靈現實:死亡不是終止,而是轉換;靈魂不是熄滅,而是被審判。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9:27)審判是真實的,分別也是永遠的——不是憑行善積德得救,而是是否回應神的恩典。 神的話語是悔改的關鍵 財主接著懇求亞伯拉罕:「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路16:27–28)他希望透過「靈異現象」來警告人。 但亞伯拉罕回答:「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路16:29)換句話說,神的話語已經夠了,關鍵是人是否肯聽從。 財主仍不死心:「不是的……若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到他們那裡去,他們必要悔改。」(路16:30)亞伯拉罕的結論堅定有力:「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路16:31) 這句話不只是預告耶穌的復活,更暴露了人心的剛硬:拒絕真理的人,不會因神蹟而信,只會尋求更多藉口。 正如耶穌所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11:25)神已為我們預備了生命的道路,問題在於我們是否選擇進入。 今天的選擇,決定永恆的歸宿 這比喻帶來一個沉重但重要的提醒:你今天怎麼活,將決定你永恆的所在。 拉撒路的名字意即「神是幫助者」。他在世一無所有,但他信靠神,最終得著永遠的安慰。財主在世豐富、驕傲,卻忽略了神,死後只剩悔恨。 我們是否也像財主的弟兄一樣,活在今生的熱鬧裡,卻忽視了神的呼喚?是否總以為「以後再說」、「死後自然會知道」?事實上,一旦死亡臨到,就再無機會重來。 聖經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來3:15)今天就是回應神的時候,今天就是預備永恆的時機。 讓靈魂的光永不熄滅 「人死如燈滅」是世界的謊言,不是神的真理。耶穌讓我們看見——人死後仍有存在,那是另一個世界的開始。 今天我們可以選擇悔改、信靠耶穌、靠著祂的恩典過討神喜悅的生活;不然,就像財主一樣,只能在永恆裡後悔莫及。 神已經發光,不是為了照亮虛無,而是為了引導你進入生命。不要等到燈滅時才發現:靈魂還在,選擇已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