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活泉|人死如燈滅,是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人生的盡頭,有什麼在等著我們?許多人說:「人死如燈滅」,認為死亡是一切的終點,不再有意識、不再有責任、更無需悔改。這樣的思想聽起來輕鬆,實則危險。耶穌在《路加福音》16章19至31節中講了一個比喻,揭示了死亡背後的真相——不是虛無,而是通往永恆的入口。 今生不是終局,而是預備 耶穌說:「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路16:19)他所代表的,是活在今世榮華中的人——追求享樂,忽略永恆。與之對比的,是那位「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路16:20)他無權無勢,甚至連狗都來舔他的瘡(路16:21),卻在死後被天使帶入亞伯拉罕的懷裡,得著安慰(路16:22)。 這比喻並非批判富人、歌頌窮人,而是提醒我們:今生不是目的地,而是通往永恆的準備期。 正如保羅所說:「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8)如果只為眼前而活,死後將面對永恆的空虛與懊悔。 死後有審判,也有分別 故事繼續,財主死後「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路16:23)他不再驕傲,只剩懊悔。他哀求亞伯拉罕打發拉撒路「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裡極其痛苦。」(路16:24) 亞伯拉罕的回應直指問題核心:「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路16:25)同時,他又指出:「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路16:26) 這不是一則道德故事,而是耶穌揭示屬靈現實:死亡不是終止,而是轉換;靈魂不是熄滅,而是被審判。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9:27)審判是真實的,分別也是永遠的——不是憑行善積德得救,而是是否回應神的恩典。 神的話語是悔改的關鍵 財主接著懇求亞伯拉罕:「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路16:27–28)他希望透過「靈異現象」來警告人。 但亞伯拉罕回答:「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路16:29)換句話說,神的話語已經夠了,關鍵是人是否肯聽從。 財主仍不死心:「不是的……若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到他們那裡去,他們必要悔改。」(路16:30)亞伯拉罕的結論堅定有力:「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路16:31) 這句話不只是預告耶穌的復活,更暴露了人心的剛硬:拒絕真理的人,不會因神蹟而信,只會尋求更多藉口。 正如耶穌所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11:25)神已為我們預備了生命的道路,問題在於我們是否選擇進入。 今天的選擇,決定永恆的歸宿 這比喻帶來一個沉重但重要的提醒:你今天怎麼活,將決定你永恆的所在。 拉撒路的名字意即「神是幫助者」。他在世一無所有,但他信靠神,最終得著永遠的安慰。財主在世豐富、驕傲,卻忽略了神,死後只剩悔恨。 我們是否也像財主的弟兄一樣,活在今生的熱鬧裡,卻忽視了神的呼喚?是否總以為「以後再說」、「死後自然會知道」?事實上,一旦死亡臨到,就再無機會重來。 聖經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來3:15)今天就是回應神的時候,今天就是預備永恆的時機。 讓靈魂的光永不熄滅 「人死如燈滅」是世界的謊言,不是神的真理。耶穌讓我們看見——人死後仍有存在,那是另一個世界的開始。 今天我們可以選擇悔改、信靠耶穌、靠著祂的恩典過討神喜悅的生活;不然,就像財主一樣,只能在永恆裡後悔莫及。 神已經發光,不是為了照亮虛無,而是為了引導你進入生命。不要等到燈滅時才發現:靈魂還在,選擇已晚。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9.2K會員
1.1K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輪迴”就是你們為自己設置的,讓你們明白"死亡”並不是"結束”的詞語,換句話說,在你們星球上的某個時間內,輪迴這個詞被帶入,讓你們了解:當你死亡後,並不是永遠死掉了,這是一種聽起來”舒服”的說法,為了讓你們在物質層理解,當你的身體死後,那個真正的你並不會死亡。
Thumbnail
“輪迴”就是你們為自己設置的,讓你們明白"死亡”並不是"結束”的詞語,換句話說,在你們星球上的某個時間內,輪迴這個詞被帶入,讓你們了解:當你死亡後,並不是永遠死掉了,這是一種聽起來”舒服”的說法,為了讓你們在物質層理解,當你的身體死後,那個真正的你並不會死亡。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地藏經》云:「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
Thumbnail
《地藏經》云:「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
Thumbnail
人死後的命運和去了哪裡,有關宗教、哲學和個人信仰問題,不同的文化和信仰都有不同看法。也因為每個人對死亡的看法不同,所以這些都沒有一個正確答案,也不分對與錯。無論是什麼信仰與觀點,勸人向善、發人省思,都是值得鼓勵的好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信仰,它會帶領我們到達目的地。即便狂風巨浪,也能乘風破浪。
Thumbnail
人死後的命運和去了哪裡,有關宗教、哲學和個人信仰問題,不同的文化和信仰都有不同看法。也因為每個人對死亡的看法不同,所以這些都沒有一個正確答案,也不分對與錯。無論是什麼信仰與觀點,勸人向善、發人省思,都是值得鼓勵的好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信仰,它會帶領我們到達目的地。即便狂風巨浪,也能乘風破浪。
Thumbnail
按「歸空」之義,指人死後當歸於虛空。歸空之法,教人於臨死之際把定玄關,識破幻緣,拋卻塵俗慾念業習,以免淪入諸趣。
Thumbnail
按「歸空」之義,指人死後當歸於虛空。歸空之法,教人於臨死之際把定玄關,識破幻緣,拋卻塵俗慾念業習,以免淪入諸趣。
Thumbnail
「你一直以來都以為自己活着,可是也許你已死亡,只是在光中重新再活一次。 别跟我來那套,什麼那不是真實的。這個地方可比你想像的要真實的許多。」 現在,我來告訴你:之前你已經看過-看過許多次了,不然你現在不會在這裡-而且你將再次觀看。 
Thumbnail
「你一直以來都以為自己活着,可是也許你已死亡,只是在光中重新再活一次。 别跟我來那套,什麼那不是真實的。這個地方可比你想像的要真實的許多。」 現在,我來告訴你:之前你已經看過-看過許多次了,不然你現在不會在這裡-而且你將再次觀看。 
Thumbnail
《TÓTEM》就像一幅畫,為了表達光明,必將刻鑿陰影;即使陰影是困頓的,但同時也充滿彈性;陰影讓生活成為待解答的謎團,才讓一個人本身充滿活力。而生死之間的問題,我們只能帶著不盡人意的結果繼續尋找那一條明路,才能找到內心世界真正的居所。
Thumbnail
《TÓTEM》就像一幅畫,為了表達光明,必將刻鑿陰影;即使陰影是困頓的,但同時也充滿彈性;陰影讓生活成為待解答的謎團,才讓一個人本身充滿活力。而生死之間的問題,我們只能帶著不盡人意的結果繼續尋找那一條明路,才能找到內心世界真正的居所。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