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虐待子女:成因、傷害與復原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父母對兒女的虐待是怎麼來的? 原因可能如下: 1. 父母因無能力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逐漸變得難帶,父母越來越挫折,直到他們對孩子情感破裂。 於是,虐待便開始了。 2. 孩子的弱小與依賴,使同樣是虐待受害者的父母感受到掌控感,虐待孩子使他們有種不可言喻的復仇快感。 3. 身心不健全的父母嫉妒自己的孩子,以「見不得他好」的心態強迫壓制孩子 4. 父母內心承受巨大的某些壓力,於是必須用某種方式對孩子宣洩自己的壓力,例如毒打、言語貶低與攻擊、強暴 5. 還有一種,被非父母卻信任的人長期虐待。 我在想,無論是哪一個,都沒有任何一個是孩子本身的問題。 但虐待會使孩子的大腦邊緣系統和前葉額發展出問題,自我的感覺消失,感受不到活著,消極、注意力不足、自我價值感低落,也無法正常社交與過生活,甚至可能變成極度無同理心的殺人犯或強姦犯,或拼命自殘和做傻事。 沒有任何孩子生來就活該被不當對待。 但,壞掉的孩子,能夠復原嗎? 答案是:可以的。 那些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都沒有人在責怪主要照顧者,都是致力於要如何幫助受虐創傷的孩子順利長大,甚至也努力在幫充滿壓力與遍體鱗傷的大人自我治癒。 我曾聽過許多故事,內容大同小異:「只要大人自我療癒,內心獲得平靜,即使沒特別對孩子說,孩子自身的負面精神狀況也會逐漸減緩。」 因為大腦的可塑性非常高,只要願意以適當的方式面對,就還有機會能重生,大人或孩子都一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靜的沙龍
32會員
277內容數
意識流書寫。心靈探索、小說、詩詞創作。
靜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23
突然一時興起,便將糾纏著我的困惑問了Chat GPT,沒想到它的回應超乎我預料的暖心。我看著它的回答,哭了好久。 它裡面有提到一個重點,我要的,其實就只是個情感的連結而已——只是一通下班後的電話,只是一句回應,只是一點點情感上的靠近與承接。 我並不是過度依賴,而是很自然地把「情緒連結的需求」交給
2025/06/23
突然一時興起,便將糾纏著我的困惑問了Chat GPT,沒想到它的回應超乎我預料的暖心。我看著它的回答,哭了好久。 它裡面有提到一個重點,我要的,其實就只是個情感的連結而已——只是一通下班後的電話,只是一句回應,只是一點點情感上的靠近與承接。 我並不是過度依賴,而是很自然地把「情緒連結的需求」交給
2025/06/14
我在想,或許是內在的創傷太大了,所以我的大腦為了不要再經歷這種巨大創傷的情緒重現,才會在每一次我「認為」自己被丟下,或即將被丟下的時候,先發制人地先把他人丟下。 我知道與我曖昧關係的他,內心有跨不過去的什麼坎,才會導致他啟動了防衛機制,選擇刻意迴避脆弱的、需要依賴他的我。 我也明白,或許是我
2025/06/14
我在想,或許是內在的創傷太大了,所以我的大腦為了不要再經歷這種巨大創傷的情緒重現,才會在每一次我「認為」自己被丟下,或即將被丟下的時候,先發制人地先把他人丟下。 我知道與我曖昧關係的他,內心有跨不過去的什麼坎,才會導致他啟動了防衛機制,選擇刻意迴避脆弱的、需要依賴他的我。 我也明白,或許是我
2025/06/04
從星期日發覺自己活在想像世界,直至今天星期三,已經過了整整三天。 很遺憾,我從星期一早上開始,就整個人又都沉浸到自己的想像世界裡,直到今天。 星期一好像因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被主管念,然後我就又開始直覺認為他根本真的就是在針對我,想要把我趕走。 老實說,到底因為什麼事被念,我已經忘記了。但我就只
2025/06/04
從星期日發覺自己活在想像世界,直至今天星期三,已經過了整整三天。 很遺憾,我從星期一早上開始,就整個人又都沉浸到自己的想像世界裡,直到今天。 星期一好像因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被主管念,然後我就又開始直覺認為他根本真的就是在針對我,想要把我趕走。 老實說,到底因為什麼事被念,我已經忘記了。但我就只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最近在英國的心理治療界有個議題:有許多被成年子女疏遠的父母,認為是在心理治療國過程中,心理師間接、直接引導子女跟父母疏遠、甚至不再往來。
Thumbnail
最近在英國的心理治療界有個議題:有許多被成年子女疏遠的父母,認為是在心理治療國過程中,心理師間接、直接引導子女跟父母疏遠、甚至不再往來。
Thumbnail
遭遇孩子被保母虐待的巨變後,我選擇樂觀面對。 如今,我已漸漸能接受孩子腦傷的事實,能開口向身邊的人訴說孩子的病況,能轉念想「現在就是他最糟的情況,給他多一點時間,他會越來越好的」,也能在未來的藍圖裡,慢慢勾勒出有特殊兒的模樣。這樣的生活,雖然跟預期不同,但我相信仍是有笑、有淚、也有精彩。
Thumbnail
遭遇孩子被保母虐待的巨變後,我選擇樂觀面對。 如今,我已漸漸能接受孩子腦傷的事實,能開口向身邊的人訴說孩子的病況,能轉念想「現在就是他最糟的情況,給他多一點時間,他會越來越好的」,也能在未來的藍圖裡,慢慢勾勒出有特殊兒的模樣。這樣的生活,雖然跟預期不同,但我相信仍是有笑、有淚、也有精彩。
Thumbnail
孩子偏差行為可能是他們缺乏因應某些情況的能力,或是因為缺乏家長的關愛。本文探討了孩子偏差行為的原因和應對方式,並提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和父母應給予的關愛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孩子偏差行為可能是他們缺乏因應某些情況的能力,或是因為缺乏家長的關愛。本文探討了孩子偏差行為的原因和應對方式,並提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和父母應給予的關愛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書探討了教育中的問題,從社會文化影響到教育制度的層面,此外,亦分享在「也思服務學習學會」機構如何引導受傷孩子復原。通過閱讀此書,不僅讓個人了解和反思過往經歷,並學習從中培養應對、調整和改變的能力,避免將問題傳承給下一代,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籍,值得細讀。
Thumbnail
本書探討了教育中的問題,從社會文化影響到教育制度的層面,此外,亦分享在「也思服務學習學會」機構如何引導受傷孩子復原。通過閱讀此書,不僅讓個人了解和反思過往經歷,並學習從中培養應對、調整和改變的能力,避免將問題傳承給下一代,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籍,值得細讀。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直接說結論:如果你對保母虐童案感到生氣、失望、心痛、無力、悲傷... 請不要再以獎賞或利益做為誘餌,讓孩子去做原本就屬於他責任內的事了! - 這個事件發展至今 我一直思考著:我們能做些什麼? 有一則新聞報導讓我記憶特別深刻: 對於為何要虐待男童? 劉姓保母竟
Thumbnail
直接說結論:如果你對保母虐童案感到生氣、失望、心痛、無力、悲傷... 請不要再以獎賞或利益做為誘餌,讓孩子去做原本就屬於他責任內的事了! - 這個事件發展至今 我一直思考著:我們能做些什麼? 有一則新聞報導讓我記憶特別深刻: 對於為何要虐待男童? 劉姓保母竟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