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常有這種經驗:
明明知道該行動了,該寫履歷、該減肥、該回信、該做規劃,但一轉眼又滑了半小時手機、追了三集劇、默默逃避了一整天。
然後你責怪自己:「我是不是太懶?我是不是沒毅力?我怎麼這麼沒用?」
但這種自我批評,不但沒有讓你更有行動力,反而讓你更疲憊、更討厭規劃、更無力改變。
事實是,你之所以卡住,並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有「看不見的阻礙」正在拖住你的人生。
這些阻礙不是外在的條件,而是你內心的微小聲音:
- 「我怕做不好所以乾脆不做」
- 「我不夠好,還沒資格開始」
- 「萬一開始後沒成果怎麼辦?」
- 「我不想再失敗一次了……」
這些看起來像是「想太多」,其實是潛意識正在自我保護。它不是真的想讓你停下來,而是害怕面對不確定、失敗、批評、失控。
但問題是:你若沒有辨認出這些潛藏阻礙,它們就會默默地讓你拖延、逃避、失去行動力,然後讓你以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這篇文章,就是為了幫你把那些「不是你錯,卻一直卡住你」的東西,一個一個看見、拆開、解放。
我們將一起走過這幾個重要問題:
- 為什麼你會卡住?
- 真正的內在障礙是什麼?
- 如何辨認你個人的卡點?
- 要用什麼方法,才能真正啟動?
當你開始看懂阻礙的本質,行動就不再是逼迫,而是一種自然發生的選擇。
這一次,不是再逼自己動起來,而是看見:
「其實你早就準備好了,只是還沒找到正確的出發點。」
第二段|三大潛在障礙源:信念、情緒、環境
如果說第一段幫你看見了「隱性阻礙」的具體樣貌,
那這一段,我們就要來解構這些阻礙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只有拆解出源頭,才能對症下藥。
根據心理學與行為動力學的研究,阻礙一個人前進的力量,往往不來自單一事件,而是三大系統性的障礙源共同交織:
第一種:信念阻礙 , 你內心相信了什麼?
很多人人生卡關的根本原因,不是方法不好、資源不夠,而是「信念先卡住了」。
你內在的信念系統,會像操作系統一樣默默決定你的行為,例如:
- 「我做什麼都不會成功」
- 「人要有錢才有價值」
- 「我就是不適合表達自己」
- 「我從小就是個慢半拍的人」
這些信念不一定來自你自己,很多是來自過去父母的話語、學校的評價、成長過程的創傷經驗。
信念是一種無形的規則,它會主導你的選擇與限制。
如果不去更新、覺察它,你就會不斷重複一樣的行為模式,陷在一樣的困境裡。
第二種:情緒阻礙 , 未被處理的感受,正在拖住你
很多人明明知道要行動,卻就是做不到,
不是因為不會做,而是情緒正在反向拉扯。
常見的情緒阻礙包括:
- 害怕被否定(所以不敢發表意見)
- 害怕失敗(所以乾脆不開始)
- 害怕失去(所以不敢放手)
- 害怕失控(所以過度掌控、無法接受變化)
這些情緒就像沒被看見的小孩,它們用「卡住你」的方式來表達:「我還沒被理解。」
🔵 真正的行動力,不是「壓過」這些情緒,而是帶著它們一起前進。
當你開始承認:「我現在很害怕」,那股拉扯就會開始鬆動。
第三種:環境阻礙,你身處的系統是否在支持你?
再強的意志,也可能被錯的環境消磨殆盡。
很多人不是沒有潛力,而是:
- 被高壓職場榨乾
- 在原生家庭裡無法安心成長
- 生活節奏被打亂,根本無法專注
- 身邊的人總在潑冷水、否定理想
這些外在環境,不一定惡意,卻會在不知不覺中限制你的行動半徑。
如果你一直努力,卻總是在原地打轉,也許不是你不夠拼,而是你正在用錯的方式,對抗一個不支持你的場域。
一個人的行動困難,往往來自這三種障礙的交織:
- 信念:讓你「不相信自己能」
- 情緒:讓你「感覺自己不行」
- 環境:讓你「真的做不到什麼」
當這三者疊加,你的行動力就像被三條無形的繩索纏住,
看不見、說不清、也解不開,只剩下疲憊與焦慮。
小結
你不是不想前進,你只是被某些你從未意識到的東西卡住了。
而當你能夠從「信念」「情緒」「環境」這三個維度去觀察自己,你會突然發現:
原來我不是整體壞掉了,而只是有幾個環節鬆動了。
而接下來的重點,就是要教你,如何辨認出,哪一條線正在拉住你?
第三段|怎麼辨識你真正的卡點在哪?
認識了信念、情緒、環境三大阻礙源之後,真正的挑戰才開始,
你要怎麼知道,自己卡在哪一條線上?
很多人會說:「我好像三種都有一點耶。」
沒錯,阻礙通常不是單一發生,而是交錯、重疊的,但總會有一個「主因」在主導你的卡關模式。
辨識卡點的關鍵,不在於想清楚,而在於「感受」與「覺察」。
以下提供一套簡易的三步檢測法,幫助你快速找到當下的主要障礙源頭。
STEP 1|對自己說:「我要開始做____(填入你卡住的事)」
現在,請你閉上眼睛,對自己說一句話:
「我要開始做X了。」
(X可以是:寫履歷、報名課程、換工作、提出分手、開始創作…)
然後觀察:
你身體有沒有出現任何反應?胸悶、緊張、呼吸變快?
你腦中有沒有某句話冒出來?「不行啦」「萬一做不好怎麼辦」「別鬧了你沒資格」
這些第一時間冒出的反應,就是潛意識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