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是不是五十肩?怎麼最近連穿內衣都困難?」
「我先生晚上都會痛醒,他說整隻手像被凍住,這樣是中風前兆嗎?」
「我的肩膀越做復健越痛,是不是代表越做越壞了?」
這些話,你也熟悉嗎?作為一名長期在臨床服務的物理治療師,我太常聽到這些問題了。今天,我想和你談談「冷凍肩」,不只是從醫學文獻出發,而是從病人的真實經驗與科學研究之間,找到我們能安心前行的路。
一、你肩膀痛,是「五十肩」還是其他原因?
很多人會以為肩膀痛就是五十肩,但事實上,「冷凍肩」(Frozen Shoulder)或學名「黏連性肩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是一種特定的疾病,有著非常獨特的演變過程。
它不是肌腱撕裂,也不是鈣化性肌腱炎,更不是頸椎壓迫導致的放射性疼痛。
那它是什麼?
冷凍肩是一種「原發性」的關節囊發炎,發病初期常無明確外傷,有時只是「睡一覺起來覺得肩膀怪怪的」,然後逐漸惡化。
它的特色是:
- 痛,尤其夜間加劇;
- 僵硬,甚至「連拉拉鍊都做不到」;
- 活動角度逐漸受限,不只是你主動舉不起來,連別人幫你動也會卡住。
在【Pandey, 2021】中指出,冷凍肩約影響 2–5% 的人口,好發於 40-60 歲之間,女性略多於男性,而糖尿病與甲狀腺功能異常者發生率更高43465_2021_Article_351。
二、冷凍肩是怎麼「冷凍」的?三階段的演化過程
你有沒有發現,一開始是痛、後來是卡,最後是慢慢回來?這不是你的錯覺,而是冷凍肩的自然歷程。
第一階段:冰凍期(Freezing Stage)——「愈動愈痛」
- 持續 2–6 個月
- 肩膀夜間疼痛加劇
- 外旋最先受限
- 治療目標:減痛、保留活動度
很多人會說:「我才剛開始復健,結果越做越痛,這樣還要繼續嗎?」
答案是:要,但方式要改變。在這個階段,我們避免激烈拉伸,而是以疼痛緩解為主(如熱敷、震波、輕柔牽拉),讓你能入睡、日常生活較不困擾。
第二階段:冰凍期(Frozen Stage)——「愈動愈卡」
- 持續 4–12 個月
- 疼痛減輕,但活動角度嚴重受限
- 此時發炎逐漸減緩,組織轉為纖維化
- 治療目標:積極拉伸、擴展角度
「我不痛了耶,可是怎麼連綁馬尾都綁不上去?」這代表你進入第二階段了!
此時我們會加強活動度訓練,包含滑牆、四方向拉伸、肩胛控制、關節鬆動等,並開始思考是否需引入「水擴張治療」或「震波輔助」加快鬆解。
第三階段:解凍期(Thawing Stage)——「一切慢慢回來」
- 持續 6–26 個月
- 疼痛明顯改善,活動度逐漸恢復
- 但功能性回復仍需長期訓練
- 治療目標:強化與協調訓練
不少人到了這時會問:「我已經可以穿衣服、開車了,還要繼續復健嗎?」
這個問題我們常用反問來回應:「你想不想回到原本的生活品質?打球?游泳?健身?」
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肌力訓練與動作控制是你最後一哩路的關鍵。
三、冷凍肩的共犯結構:你知道糖尿病與甲狀腺的關聯嗎?
在文獻中已經明確指出,糖尿病患者發生冷凍肩的機率高出正常人 5–10 倍,且控制越差,恢復越慢。甲狀腺功能低下也是重要危險因子。
那問題來了:
「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為什麼會得冷凍肩?」
許多病人在初次就診時,我們會建議檢查空腹血糖與 HbA1C(糖化血色素),這往往成了他們第一次發現「潛藏的問題」的契機。
此外,其他高風險族群包含:
- 心血管疾病患者
- 長期吸菸者
- 曾經中風或做過頸部手術者
所以,冷凍肩不只是肩膀的問題,它是一個身體整體發炎與代謝失衡的表徵。
四、治療方式總整理:不是只有「多做復健」這麼簡單
✅ 藥物治療
- NSAIDs:如布洛芬、塞來昔布,有助於初期疼痛控制
- 類固醇注射:多數研究支持在第一階段效果最佳
- 劑量:20–40mg Triamcinolone
- 位置:肩關節內、旋轉間隙、肩峰下都可考慮
✅ 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
分為三種策略:
- 緩解痛感(熱療、超音波、雷射等)
- 動作訓練(主動/被動/滑牆/交叉拉)
- 肌力強化(後期進入肩胛穩定與核心整合)
✅ 進階治療
- 水擴張術(Hydrodilatation):注射生理食鹽水擴張關節囊,減少黏連
- 震波治療:短期效果不錯,尤其對痛感與功能性改善有幫助
- 神經阻斷(Suprascapular nerve block):作為止痛選擇之一
- 鈣降素(Calcitonin)或其他藥物:實證仍有限,但有潛力
✅ 手術治療
當保守治療 6–9 個月仍無改善,會考慮:
- 麻醉下徒手鬆動術(MUA)
- 關節鏡囊膜鬆解術(ACR)
MUA 風險高(骨折、旋轉肌撕裂等),ACR 則能視覺控制、精細鬆解,目前主流建議以 ACR 為首選43465_2021_Article_351。
五、冷凍肩之後,我能恢復多少?
這是一個關鍵問題。
「我是不是永遠無法再舉高我的手了?」
不是的。大多數患者在12–18 個月可望恢復良好功能。若有早期介入與穩定治療,恢復效果會更好。
但要注意三點:
- 糖尿病患者預後較差
- 發病時間越長,恢復越慢
- 怕痛而不動,是最常見的恢復障礙
六、我們最該記得的,不只是治療,而是「陪伴與理解」
冷凍肩的難,不只是痛與卡,而是那種**「每天都有進展,又每天像沒進步」的挫折感**。
對於患者來說,需要的不是「你就多動一點」,而是有人能說:「我知道你很努力,這段時間真的很辛苦,但我們會一起慢慢回來。」
對於家人來說,這不是偷懶、不是誇張,而是長期的挑戰。
對於醫療人員來說,請我們用知識與耐心並肩站在患者身邊。
如果你曾為這樣的肩膀痛所苦,或者你是正陪伴這樣的人——請記得:
這不是不能解的凍,而是一場療癒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