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PT Qualification 是跑酷認證系統之一,目前也被 ACE、NASM、AFAA 等國際健身機構認列為學習學分。對台灣從事跑酷教學的人來說,它是一個指標性的認證,也被認為是教練生涯的分水嶺。
以跑酷發展歷史來說,法國是跑酷的發源地,而英國是跑酷的發展重鎮 (也是第一個將跑酷列入正式項目的國家)。而英國 Parkour Generation 公司的 Dan Edwardes,除了是 ADAPT Qualification 認證系統的創辦人,也是這次我在日本 ADAPT Qualification LV2 的課程教官。

Dan Edwardes 撰寫版書時的照片,背後關於跑酷的描述很有意思
記得在 2017 年,我對參與 ADAPT Qualification LV1 認證的感受是:
「自己訓練了跑酷這麼久的時間 (也有教學的經驗),第一次對『從事跑酷教學』有了實際的感受,覺得自己真的成為了一名教練。」
接下來我會陸續將至今為止參與過 ADAPT 課程系列的經驗和感受整理出來。
ADAPT在做的事情
從街頭開始的跑酷及教學
在 2000 年初,跑酷隨著 YouTube 等影片平台的興起在世界各地傳播,有些人對跑酷的認識就是跟著網路影片自學,也有人是從街頭或公園上攀爬跑跳玩耍練起來的。
其實,以安全為前提的情況下,跑酷的訓練和教學其實沒有所謂「一定得怎麼做」的準則,不論是土法煉鋼提煉出的經驗法則,或是根據學理將各種運動訓練法帶入教學裡,只要能幫助個體有效成長,都可以是值得參考的方法。
ADAPT Qualifications 是一個將跑酷訓練、教學系統化的機構,將這些早期訓練的經驗法則、學理整合成系列課程。
(ADAPT 的介紹)
ADAPT Qualifications 推出了跑酷相關的系列課程,分別有 Coach (教練)、Tutor (指導者)、C.P.D (特定主題進修)、Young A.D.A.P.T (年輕族群) 等課程,以 Coach Certifications 來說分別為 LV1、LV2、LV3 這 3 個級別。
以我來說,我參加了 2017 年的 LV1、2023 年的 C.P.D 課程 (針對孩童與年長者),以及 2025 年的 LV2,他們在 ADAPT 系統裡的課程定位都不太一樣。ADAPT 系列認為 LV1 要有能力帶領課程 (助教)、LV2 則是更多著墨在教練的哲學、知識和本職學能 (教練)、LV3 則是要能帶領區域的跑酷社群發展。
引導思考及帶領討論

課程中教官與學員進行討論及互動的畫面
在參與這些課程的過程中,我很喜歡 ADAPT 教學者以「引導思考、帶領討論」的模式來推進整個課程,不會有「你一定只能這樣做」,而是被鼓勵「你說出自己的經驗、同儕之間分享觀點」,然後再試試看課堂裡的這些工具中哪些適合你的情境。
這類「引導思考、帶領討論」的方式雖然花時間,但通常能讓議題深入,也能促進團體之間的互動。最讓我驚豔的通常不是教學者說了什麼,而是這類團體互動的討論往往能促進不同層級在經驗、角色、觀點上的交流,讓學習是多層次的。
同樣是從事跑酷教學,但每個教學者的經驗都是獨特而深刻的。
(2017 年辦在台灣的訓練營剪影)
如果對 ADAPT 有興趣可以怎麼開始
以我參與這些課程的經驗,再搭配手上的教材以及目前找到的網路資料來看,可以先試著從當地有與 ADAPT 合作的單位或教練接觸,參加一些相關活動;如果你想進一步精進跑酷歷史、瞭解並增加跑酷這項非傳統運動教學上的認識,我會覺得你至少要參加過 LV1。
目前我也在研究並比較各國後續發展出來的跑酷認證 (如 The APEX Parkour Coaching Certification) 內容和發展方向上的差異,有機會再介紹。
這篇文章會側重的介紹重點

2017 年筆者參與 ADAPT 活動的照片
因為我參加過 LV1、LV2、C.P.D 這 3 種類型的認證課程,由於 LV1 年代過於久遠,具體的上課內容已經內化成習慣,我現在反而很難清楚介紹 LV1 的內容和上課經驗;於是我會以這次 LV2 的上課經驗,搭配 C.P.D 和一些學理上的理論和教學應用。

在 2023 年台灣有開辦 C.P.D,專門介紹年長者跟兒童族群的教學課程
【備註】必須說,在理解 ADAPT 的內容上,AAEE 亞洲體驗教育學會的培訓以及國立體育大學研究所期間的學習幫了很大的忙,讓我比別人有更多餘裕去整合這些學理上的討論。
直到課程的前一天,我才搭晚上桃園機場的班機,直到凌晨抵達日本羽田機場,整晚沒睡,撐到早上直接搭電車到池袋的教室上課。
跑酷教學的 Why、What、How
教練哲學的核心
課程開始的第一天,Dan 討論教練哲學的議題,每個人會需要思考自己的一句核心 Slogan,它包含了三個要素:你如何教導 (動詞)、對象是誰 (名詞),以及 你希望達到什麼 (目標 or 預期成果)。
這其實就是一種操作性定義的體現 (動詞+名詞+可衡量判準)。
對於有志於長期發展跑酷教學職涯的人來說,有自己的核心 Slogan 很重要,因為這會形塑你的教學風格,影響你後續的目標設定和規劃,也很適合對外說明自己的工作,以及衡量自己是否完成工作 (達成目標)。
因為工作定位的關係,希望把跑酷推往教育圈,想繼續以非運動表現 / 比賽 路線傳達跑酷的核心價值,所以我後來的 Slogan 設定成:
「我引導教育工作者體會跑酷的哲學和樂趣。」
另外,Dan 也帶我們討論教練的三大面向:了解自己 (包括檢視自己在知識、技能、個性上的優勢和不足,知道和不知道的領域)、了解學生 (其背景、目標、動機等),以及 了解情境 (教學環境、文化與資源)。
以教學來說,我很清楚自己在理解跑酷文化和學理知識上很深入,也擅長知識的圖解和結構化,但並不擅長 (習慣) 在課程上表現風趣。
【吐嘈】平常就不幽默了怎麼可能在課堂上幽默呢?
這也是為什麼同樣在教跑酷,為什麼每個人的課程情境看起來都不一樣,因為條件 (自己、學生、情境) 的排列組合並不相同,這些討論可以幫助教練發展各自獨特的「教練哲學」。
【備註】個人推薦的補充教材:「成功的運動教練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4145)
講完之後,就直接到日本池袋的街頭上跑 5k,到了最後還看得見 Dan 的車尾燈。(好幾年沒這樣直接跑,當天是半夜到羽田機場撐到天亮,就直接搭電車到池袋,我也真佩服自己能撐過去)
訓練的型態
再接著,我們討論跑酷從事者在訓練時,幾種常見的練習型態:
(1) 天真練習 (Naive Practice):這是最基本的練習類型,通常是出於興趣愛好。它缺乏專注、明確的目標和反饋,因此技能提升非常緩慢,甚至沒有提升。
(2) 目標導向練習 (Purposeful Practice):比天真練習更進一步,從事者會有意識地帶著目標進行練習 (設定目標、投入專注力,並從反饋中學習),這類練習在提升技能方面已有效許多。
(3) 刻意練習 (Deliberate Practice):包含了有目的性練習的所有優點,並額外增加了挑戰能力和完美的心智表徵,是能帶來最佳結果的練習方式。
【備註】個人推薦的補充教材:「刻意練習」(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2714)
Dan 強調,各個領域專家都採用刻意練習的方式進行訓練,教練應該不斷尋找方法來延展學生的能力,讓他們達到超出自己現有水平約 3% 的挑戰。也因此,教練需要對完美的技術有深入的理解,並能夠清晰地示範和傳達給學生,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完美的心智表徵」。

Dan 也分享了透過主題式教學,可以訓練到更深層次的跑酷概念,而不僅僅是技術。(例如,將課程主題設定為「適應性」而非僅是「跳躍技術」,這可以訓練到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環境互動能力)。
技術從基礎到延伸應用
以技術來說,教練需要從「多樣性, variety」開始 (識別不同類型的動作模式),再設計「變化, variation」(單一動作模式中的變化),再到「變異性, variability」(將技能應用於不同情境以解決新問題)。
在訓練和技術主題上,Dan 帶領的討論相當精彩,除了分享了訓練上實際遇到的問題和改善方案,再搭配小組成員間的補充和案例討論,充實了整個課程的學習。
隨著課程進行,Dan 讓我們各自提供一個遊戲給其他教練嘗試,而且接下來幾天每個人都需要各自提供一個活動和遊戲 (同時也會從別人那裡看到不同的遊戲),在這個過程中理解並學習各自的遊戲設計邏輯。
借鑒和改編
Dan 認為,好的教練善於借鑒和改編他人的想法。
這個觀點我同意。因為看得夠多、試得夠多,你對於這些活動背後的邏輯和目的會更清楚,也開始能識別哪些活動適合用在哪些情境下,並針對不同族群進行適當的活動排序。
這也讓我想起幾年前在 AAEE 副引導員培訓時,我曾經問講師:「這些活動要在哪些排序、分別在什麼時候效果才會好?」
當時的講師認為問題應該要改成「什麼樣的學員喜歡什麼樣的順序?」要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想問題,試著思考:
(1) 什麼樣的學員喜歡先帶活動?(2) 什麼樣的學員喜歡先帶教學?
不同的族群我們要有一定的掌握,在活動安排上也要有不同的策略;換句話說,當我們掌握學習者的種類與偏好的時候,在活動的搭配上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教練模型及反思之峰
討論完遊戲之後,再接著 Dan 討論了 教練模型 (Coaching models),主要圍繞在兩種主要模型展開:
(1) 專制模型 (Autocratic model),這是一種教師主導、著重指令的傳統教學方式,適合快速傳遞資訊或學習特定技能。
(2) 民主模型 (Democratic model) 或稱 學生中心模型 (Student-centered model),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這兩種模型都有各自適用的情境,是一個簡易的分法。不過我認為它缺乏了階段性狀態的適用解釋。考量到學生和團體動力的發展狀態來看,《反思之峰》的分法會更細膩 (我把它改編成適合自己理解的形式)。

在初期階段會由 Facilitator (在這裡是教練或是教師) 介入較多,待團體動力形成之後會變成 Group (在這裡是學生群體) 之間的相互學習較多,最後個體在這段歷程中萃取出屬於自己的學習體驗。
封閉式技能 vs. 開放式技能
後來也從 教練模型 (Coaching models) 討論到運動技能種類的差異,會分成 封閉式技能 (Closed skills) 跟 開放式技能 (Open skills)。
封閉式技能 (Closed skills):除了執行者自身的決策外,情境中沒有其他變數的技能。這類技能通常不需要做很多決策,有時甚至只有一個決策。(環境是靜態且可預測的,執行者能夠在開始動作前完全控制動作的執行)
開放式技能 (Open skills):情境中存在許多變數的技能,這類技能需要執行者在動作過程中做出更多的選擇和決策。環境或外部因素會不斷變化,迫使執行者適應。(環境是動態且不可預測的,執行者需要在不斷變化的情境中即時反應並調整動作)
當時在討論封閉式技能跟開放式技能的差異時,發現班上的其他同學比較難理解這個概念,因為缺乏可以比較的情境,所以我用自己的知識補充了一些說明。
其實在教學應用上,可以把封閉式和開放式從二分法理解為光譜的關係:

以 精準跳 (Precision Jump) 來說:如果我們要做一個精準跳,也決定了要怎麼跳,即使我們跳了很多次精準跳,只要環境中沒有其他變數影響你的決策,這一樣是封閉式技能;但如果有人在旁邊試圖干擾你,或者透過隨機 / 遊戲化的方式決定跳躍的形式或次數,這就增加了環境中的變數,讓狀態變成開放式技能。
以 鬼抓人 (Chase Tag) 來說,由於有人在環境中追逐你,它傾向是一個「開放式」的活動,因為 Evader (被追逐者) 需要不斷適應 Chaser (追逐者) 的動作和移動過程中環境的變化。
在學習上越是接近「開放式」,應該要有機會讓學員之間有更多的自主互動和學習,會更能適應像是鬼抓人這類的活動。
三角限制 (Constraints model)
在訓練上 Dan 有提到,除了將技能分解為小部分進行結構化訓練,也可以設定用限制導向模型 (Constraints model),透過設定限制條件促使學生自然發展技能。
這也是大家覺得很抽象的地方,於是我再補充了一些東西。Constraints model (限制導向模型) 是由 Newell 學者在 1986 年提出的概念,它說的是:
「個體的動作協調型態是由『個體 / 有機體, Individual』、『工作, Task』、『環境, Environment』,這三者 (三個角) 交互作用而成。」

在實務教學上,我個人也很喜歡透過 Constraints model 讓學員掌握難度偏高的動作 (例如 Kong Vault 這類很難直覺掌握的技巧)。
心理策略克服恐懼
通常在動作表現上,我們會從動作完成度、穩定性、流暢、猶豫與否等面向來評估一個人對於動作的掌握程度,當學員在遇到恐懼時,這些動作的表現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Dan 提到了幾種常用的應對方法,包括 近似法 (從相似但較簡單的動作建立信心)、倒退法 (簡化動作難度)、視覺化 (在腦中清晰模擬成功跳躍)、自我對話 (改變內心負面想法),以及特定儀式 (透過例行動作進入狀態)。
【備註】以個人經驗來說,只有近似法適用於我的訓練而已
恐懼有時候能提升專注度,甚至引導人進入心流狀態,而恐懼往往只會發生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如果挑戰真的超越了自己的能力範圍,其實是不會感到恐懼的,因為你連想都不會去想)
全面的身體狀態
跑酷跟傳統健身房的訓練差異在於,跑酷訓練的目標是培養 全面且平衡的身體狀態 (Round body),而非透過專項訓練追求單一能力的最大化。透過跑酷,學生可以建立全面的身體協調與適應,而非依賴孤立的肌肉鍛鍊。像孩童一樣透過 遊玩 (Play) 的方式,讓身體自然而然地適應各種環境和動作挑戰。
這些內容在教學上的啟發
上述的學理概念,在跑酷領域中都比較偏向運動表現的面向。學理的介紹我全都在研究所看過,但差別在於研究所的理論全都是各自獨立的學科,並沒有一個像 ADAPT 的整合場景。(但也因為這樣,有機會讓我在課堂上協助解釋這些學理內容)
學理的價值在於,「在實際有經驗之前,我們可以透過學理預測事情接下來會怎麼發展」。而在實務場景上,可以不用太拘泥於學理的框架,透過自己的理解讓這些學理改得更貼近自己的需要。
跑酷的哲學
而這次 ADAPT 課程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其實是 Dan 提出的冰山理論,也是跑酷哲學的起點。

Dan 把跑酷教學的深度比喻為一座冰山。
最表面的是技術教學 (例如跑酷中的跳躍和翻滾),雖然必要,但膚淺且應用範圍有限;深入一層是身體素質,例如柔軟度、穩定性和速度,這些更為基礎而且對學生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再深一層 (也是跑酷哲學的起點) 則是原則,例如探索、適應和解決問題,這些是超越技術、身體素質的概念性思維,能培養學生的心理韌性,並在生活各方面受益;最後一層則是價值(觀)。
這邊講述的原則 (Principle) 帶給我很多當初沒能理解,直覺上卻知道很重要的知識和感受,大概在我開始跑酷訓練後的第 4 年才發現它跟體驗教育的相互關係:
「透過有目的、刻意的、具體的活動設計與體驗促進學習,達到教育目的,其特徵為 身體的投入、認知的發展、情意的涉入/價值觀的釐清。」
而與其他體驗教育活動的關鍵差別在於,其他人的學習渠道是登山、攀岩、溯溪、平面活動,我們的學習渠道是跑酷。
Dan 說 ADAPT Qualification 認證體系的設立,一部份也是為了要保留舊世代的跑酷,讓這些歷史可以傳承:「Helping someone to become better.」
New School (新世代) vs. Old School (舊世代)
課堂上我們與 Dan 討論到,不管是在各國,新舊世代對於跑酷的理解都產生了明顯的差異。像是有同學討論為什麼新世代對跑酷的理解大多都是很誇張、極限的動作,而舊世代 (old school) 的跑酷反而不常在社群媒體上出現?
原因可能很多,討論中裡一個觀點是因為年輕人出自於社會地位上的追求,以這樣形式錄製刺激的影片能快速在同儕群體上取得一定地位;而我更傾向認為是因為各個世代源自於接觸跑酷管道不同 (新世代大多從電視和社群媒體,舊世代則是直接跟最早一批跑酷從事者訓練),而且舊世代跑酷所注重的 Principle、Value 比較抽象,也不容易理解。
簡而言之,舊世代是遵循著一套原則和紀律訓練跑酷,而新世代則是看到了社群媒體上跑酷的「動作形式」。兩個世代在跑酷的理解上有著根本的差異。
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於教學策略,Dan 強調好的教學應提供不同難度的挑戰 (Scaling),讓從初學到經驗豐富的訓練者都能找到進步的空間,並且循序漸進地引導 (Progressions) 學生練習。
此外,回饋的重要性與時機也很重要,應避免過於頻繁的回饋以免干擾學習狀態,也建議教練要多使用 外部提示 (External cues) 而不是 內部提示 (Internal cues),外部提示更能有效提升運動表現。
外部提示 vs. 內部提示
什麼是外部提示和內部提示?
外部提示 (External cues) 與 內部提示 (Internal cues) 是兩種引導學習者執行動作的提示方式,它們的差異在於「關注點不同」。
外部提示 (External cues):重點在於動作產生的效果,或是與身體外部概念的連結。它們引導學生關注動作對環境的影響或達成某個外部目標,而非身體本身的移動方式。
內部提示 (Internal cues):重點在於身體部位的動作。它們指示學習者應該如何移動或感受自己的身體內部,例如肌肉的收縮或關節的角度。
為何通常訓練時不傾向使用內部提示
大腦在執行複雜動作時,通常不會以這種微觀、內部的方式處理資訊,指示身體部位動作的效果通常較差。另一個原因是學生無法準確理解或感知內部指令 (像是「彎曲膝蓋 90 度」或「保持脊椎中立」),因為他們無法直接看到或感覺到這些精確的內部狀態。再來,當學習者過度專注於身體內部的細節時,他們用於實際執行動作的注意力就會分散。
為何更建議使用外部提示
大腦專注於外部目標時,身體會自動調整以實現該目標,從而更自然、更有效地完成動作,這能減少大腦的認知負荷,讓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動作本身。另一個原因是外部提示通常更具體和形象化,尤其對於兒童和一般大眾而言更容易理解和執行。
不過,對於高水準的運動員,內部提示有時候還是會用到,因為他們能夠理解並精確控制特定的肌肉或身體部位。但在大多數教學情境中,包括成人和兒童的教學,建議教練優先考慮用外部提示進行教學。
在幼兒童的教學上,教練需要意識到兒童可能不會像成人那樣理解動作背後的後果,例如往回走可能會撞到後面的人。因此,對於這個年齡層,使用外部提示 (如繞過障礙物) 來引導行為比口頭規則更有效。
以前兒童 vs. 現代兒童
到了課程後期,我們也有一段對於以前兒童跟現代兒童的探討:
像是 Dan 認為現代都市兒童的身體素養通常比農村兒童低,是因為農村兒童有更多的戶外玩耍機會。身體素養指的是身體和大腦組織運動的能力,以及身體在運動中的智慧和精密度。
兒童在事物有吸引力的情況下,學習速度會非常快,但如果無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他們可能很快感到無聊。因此教練需要將跑酷技術與對他們有意義的外部概念 (像是「成為蜘蛛人」) 連結起來,以維持他們的專注和學習動機;對於成人來說,功能性或技能提升本身就足以作為學習動機。
另外在教學方法上,針對兒童的訓練習慣通常會較為分散 (distributed practice),即將不同技巧分開練習,以避免他們感到無聊;而成人若要精進某項技巧,則可能更適合集中式訓練 (mass practice),需要大量重複練習。
對於兒童而言,玩樂、和有趣的事情比單純的功能性或學習本身更有吸引力。因此教練應該要將學習內容與兒童感興趣的事物連結。
此外,兒童的訓練應該要以 遊戲 為基礎,而非過早專注於特定技能,並倡導給予兒童更多的混亂 (chaos) 而非結構化訓練,以促進其全面的身體素養和發展。
【備註】讓小孩多去接觸跑酷和自由遊戲是對的,把小孩丟到戶外玩吧!
除此之外,Dan 也在課堂中介紹了跑酷的生物力學及訓練方法。以訓練來說,力量訓練、活動度與柔軟度,以及 改善生物力學/動作技術,除了是技術表現的進步關鍵,也是預防傷害及傷後復健的重要策略。
【備註】這個部份在課程當下提得比較簡略,它要認真探討的話可以是好幾年的學習,本身也是好幾門學問。
與核心理念連結的訓練法
課程的最後一天,Dan 分享了 3 種不同的訓練方式,並將其與跑酷 (Parkour) 的核心理念連結。首先是最常見的「週期化訓練」(Periodization),通常適用於運動員為比賽做準備。
不過對於追求長期樂趣的跑酷愛好者來說,第 2 種訓練法「自我調節訓練」(Auto-regulation) 更符合跑酷的本質,強調順應身體的感受和直覺進行訓練,目標是健康長壽和循序漸進的提升,而非快速達到巔峰,儘管進步較慢,但能避免過度訓練和受傷。
在講到第 2 種訓練方式時,我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我認為這種過於仰賴訓練者「感覺」的訓練其實不是很精準。第 1 它很看個體的經驗,第 2 它會讓個體順著自己的慣性去練習,導致在訓練上會有偏科或是太憑個人喜好進行;而且習慣從運動科學中進行量化 (如跳多遠、舉多重、跑多快) 的人,會很難認同這種「無法測量」的訓練方式。
Dan 則認為「週期化訓練」偏向量化 (如跳越的距離、舉重的重量),而「自我調節」和傳統跑酷則更側重質性 (如動作的品質、流暢度、自信心和愉悅感),進步的衡量應該更關注品質,而不只是單純的數量。
但確實,跑酷最初並非一項運動,而是一種藝術或生活方式,我覺得這也說明了運動和藝術之間的根本差異。
【特別備註】我知道現役的其他專項教練除了關注量化指標,也同樣注重動作品質,而且以動作控制領域的觀點來看,還有很多影響協調型態的因素需要考慮。在這裡只是記錄著當時的情境討論。
再接著在上述兩種的基礎上,衍生了第 3 種訓練法:「專案式訓練」(Project-based programming),這是一種在自我調節基礎上,針對特定技能或挑戰進行短期集中訓練的方法。
對話中一個核心的區別在於衡量進步的方式:「週期化訓練」偏向量化 (如跳躍距離、舉重重量),而「自我調節」和傳統跑酷則更側重質性 (如動作的流暢度、自信心和愉悅感)。
下午,我們到戶外進行訓練,後續的討論也很精彩。
Parkour 和 Freerunning 的差異
Dan 討論了 Parkour 與 Freerunning 的本質差異,Parkour 的動作是為了因應環境的挑戰而自然產生,是從環境中「湧現 (Emerge)」出來的;而 Freerunning 則是在環境中加入非必要、表演性的動作。

例如我們要越過一個 Gap,在能力允許下你或許會選擇用 Flip、Roll 這些動作過去,不過最核心的動作還是在於 Jump。(在這裡 Jump 是最核心、也最直覺的 Parkour 動作)
如何界定跑酷跟非跑酷
這段帶給我的啟發在於,它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 Freerunning 是一種風格展現的型態。其實很多人為何很難界定 跑酷、體操、Tricking 之間的區別,是因為他們把焦點放在錯誤的地方,重點從來都不是動作,而是「動作元素與環境之間的互動特徵」 (操作性定義)。

依據多年累積的跑酷知識和經驗,我與朋友共同整理出專屬於跑酷的操作性定義
課程的最後,Dan 帶我們進行了最後一個活動,他先讓我們在紙上寫下 10 個最喜歡跑酷的原因,然後隨著每次的討論和要求逐漸遞減,最後只能在紙上留下一個原因。這真是考驗人心的殘酷挑戰。
到了最後,我留下的是 Philosophy。

我對於 ADAPT 的一些想法
其實課程中還有很多議題的探討,礙於各種考量而無法以自己的觀點整理上來 (例如課程教案設計、運課心法和實務經驗的分享......)。
結論先講在前面:「我認為 ADAPT 是一個指標性認證,個人很推薦有志於跑酷教學的人來上課。」
從 LV1、C.P.D、LV2 這樣學習以來,我認為 ADAPT 有忠實把 old school 的訓練場景帶給學員,而且也跟著時代演進,有在系統上也引用了新的研究,並提供很多學術理論作為教練教學和實務訓練執行的參考依據。
只是必須說,如果你只是看我的整理來去推論這個認證值不值得,那我覺得很可惜,因為這些理論上我全部都研讀過,就從理論學習上來說,我覺得 ADAPT 帶來的幫助很小。
(很像是原本預期會很厚的一本書,讀了之後發現書本很薄;對照下來,我自己原本在帶的教學已經很自然融入了這些理論,變成一種教學直覺)
我自己覺得更精彩的,是 Dan (在早期就跟著 Yamakasi 訓練的 ADAPT 創辦人) 帶來的哲學討論、訓練經驗,以及引導整個 LV2 課程進行的運課場景,整個感覺是舒服的。
(真要說缺點的話,我實在看不懂 Dan 的板書)
其他不論是 Dan 身為教練本身在做的事情、領域知識、性格表現,或是如何引領整個認證課程的進行,以我從事 10 幾年的跑酷經驗來說,沒想到也還有可以參考的地方。
我會如何將這段學習應用至自己的工作中?
在這裡想引用自己在體驗教育的學習經驗,把這段學習依照以下 3 個問題去檢視:
(1) 我能不能藉由有目的、具體的安排來幫助自己的跑酷學習跟進步?這些安排是否有實際操作?
(2) 我對自己跑酷的專業認知 (Knowledge、Theory) 有沒有不斷的追根究底?
(3) 我對跑酷工作的道德、價值觀的探討上,能不能說出自己的信念跟信仰?
這個可以用前面提到的教練哲學核心來檢視。
以我來說,因為我自己的定位是「職業跑酷工作者」,我的任務是「引導學生體會跑酷的哲學和樂趣。」所以在進修學習上就會有一個明確的指引和方向,讓我識別自己是否在自己期望的發展道路上。
回到自己的身份認同跟任務定義上,把自己套進去,來檢視自己是不是一個稱職的工作者。
ADAPT 對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有什麼影響
我覺得,或許因為 ADAPT 本來就是從跑酷歷史演進的載體之一,也因為跑酷在呈現形式上是一種身體活動,所以跑酷動作技術、身體訓練的「如何開始」、「如何精進」以及「如何教學」還是 ADAPT 認證的重點。
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 10 幾年前我也跟著這群瘋狂的人在高雄,大熱天在中山大學校園內匍匐爬行、徒手進行 old school 訓練。那些訓練量會讓人感到絕望,會讓人懷疑為何要做這些瘋狂的事情。但總是會有這麼一群人,跟著你把這些訓練量完成。
不過,這些東西真的太深,而且也離一般人生活太遠了。
要讓一個沒有接觸過跑酷的人一開始就接觸這麼 hard core 的訓練才能認識跑酷早期的哲學;撐得下去的會變成菁英,撐不過去的就無緣繼續認識跑酷。
這實在太可惜。
Dan 有提到,像 Yamakasi 的群體透過最 hard core 的訓練來形塑「群體小,但強韌」的社群。但坦白說,這並不利於推廣。
Dan 也認為,為了要擴大接觸跑酷的群體,在過程中就會有某些東西得調整,但原本某些重要的東西可能就會不見。
我很有感,因為這也是自己反覆思考好幾年的問題,精闢點出了跑酷推廣上的兩難。到頭來,還是得反問自己:
「究竟,我們選擇透過跑酷傳遞哪些價值 (觀)?」
以我來說,我覺得跑酷既「不需要走往競技和比賽」,也不能在傳達上太過於注重 old school 的訓練,但 old school 的思維和價值觀得留存。而這件事情,台灣目前各個代表性跑酷團體也有看法和價值觀上的差異。後來我透過體驗教育的知識理解,儘管大家同樣在從事同一種身體活動形式,但會往哪些方向和層次累積,這個就很仰賴各區域領導團體的價值選擇。(有的 good culture 會累積,有的 bad culture 也會出現)
而我的選擇是,我決定把這 10 幾年以來所看到和體會的 old school 哲學,用更貼近一般人生活的方式來推廣。不需要競技,就像登山、溯溪、攀岩一樣,不用比賽我們也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好。
最後,在比較國內協會和相鄰國家發展和採用的認證內容之後,我覺得如果你是認真把跑酷當一回事,也有意願在跑酷領域的專業見識和深度上更進一步的人,多花一筆錢去 ADAPT 進修會是更好的選擇。

謝謝 Dan Edwards,緣份讓我們在 11 年後還能碰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