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很深的體悟:
在日常對話中,我們常常不是被對方說了什麼影響,而是被對方的「濾鏡」影響了自己。
✦ 什麼是濾鏡?
就像是每個人看世界都戴著不同顏色的眼鏡,那些眼鏡可能是他們的情緒、經驗、價值觀,或是當下的壓力。而當他們說出一句話時,那句話其實已經是經過濾鏡的觀點,而不是單純的事實。
舉個簡單的例子:
「你今天穿紅色,看起來有點老。」
這其實不是一個客觀描述,而是對方眼中的一種詮釋。
🌗 一、事實 vs. 觀點(濾鏡)
- 客觀事實:客觀發生、無需詮釋的現象(如:我穿了紅色衣服、我正在統整金額)。
- 觀點/濾鏡:來自說話者的情緒、經驗或價值觀所包裹的詮釋(如:「紅色很老氣」、「你這樣害我沒辦法做事」)。
🧠 辨識小技巧:
如果一句話裡出現了「很、太、不行、都、總是、應該…」這類主觀詞彙,很可能就是觀點或濾鏡,而不是純粹事實。
🪞 二、當我們「聽進去了」會發生什麼?
妳說得很準確:「當我聽進去了,就等於我進入了對方的濾鏡裡。」
這個時候我們的內在就會產生:
- 質疑自己(我是不是不夠快?)
- 防衛或反擊(她怎麼可以這樣說?)
- 誤判情境(她是不是針對我?)
而這些反應,可能會讓我們偏離了當下的事實,開始活在別人的情緒風暴裡。
別人的觀點,不等於對自己的定義;
我們有選擇要不要戴上那副濾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