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這塊,其實真的還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內容。
如果你在某個領域工作,對那份工作有熱情、有興趣,並且願意投入去做,自然會從中獲得許多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不一定與薪資提升直接掛鉤,但卻是內在動力的重要來源。
當然,若這個職場能提供明確的晉升路徑,例如:有機會升遷、加薪,甚至能夠前往不同國家歷練,那就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契機。但若現階段的工作環境無法給予這些機會,那麼我認為開放自己的思維、提升對整體職場市場的敏銳度,就變得非常重要。
此時,把自己的履歷完善,就是一個關鍵的起點。現在 AI 工具非常方便,我們可以將履歷內容交由 AI 協助潤飾、校對,進而讓履歷展現出更具個人特色與亮點的賣點。
我自己在國外,曾經非常欣賞 Gary Vaynerchuk。他在各大社群平台上持續創作內容,也一直提倡自媒體的重要性。在這之中,我特別想提 LinkedIn 這個平台。它比較不像 Facebook 偏向生活社交,而是更專注在職涯發展與專業連結上的社群平台。
對職涯發展有意識地經營、保持對市場的理解與觀察,不只提升個人競爭力,也讓我們擁有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在這個社交平台上,我個人覺得,如果你的職涯發展一直都在同一個領域,不斷累積年資與職務歷練,那麼在履歷上當然會很加分。
但如果你的工作經歷比較跳躍,可能曾從事業務、轉到餐飲業,時間也沒有非常長,後來又跳到科技產業或是安全相關產業,從一位面談者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履歷就比較不容易被加分看待。
所以,與其說是用這個平台來交朋友,不如說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平台。
畢竟在 LinkedIn 這樣的平台上,除了履歷上所呈現的經歷與職位,更重要的是個人影響力、軟實力、溝通能力與協調能力。
這些能力往往需要透過實際職場的相處、線上或線下面談時,才能被真正發現與展現出來。
關於這些軟實力,例如溝通、表達、一對多的呈現能力,甚至銷售能力,我認為銷售不單只是推廣商品或服務,更是一種推銷「你自己」的能力。
這樣的影響力是一種無形資產,而所謂資產,就是有機會為我們帶來現金流(Cashflow)的東西。
如果你擁有多樣的能力,例如簡報力、人際溝通力、能夠在互動中讓人認同與信任你,那麼你就是在持續為自己增加價值。
銷售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技巧與技能。它的核心是:怎麼樣讓人在與你對話後,覺得你是一個值得信任、上進、願意學習與改變的人。
那麼,要怎麼樣持續精進自己?
我認為最基本的經濟能力,就是「語言能力」。如果你會一種語言是基本,但會多一種、兩種、三種語言,就會有額外的加分與競爭力。
最近我看到《原子習慣》作者 James Clear 的 Email,其中提到他推出的一個 App。若想完整使用這個 App 的功能,可能需要線上付費,免費版則會有一些限制。
不過我回想到他在書中所講的一個重點概念:「建立習慣的關鍵是:什麼時間、出現在什麼地點、做什麼事情,而且有一個明確的提醒機制。」
這其實就是小改變可以帶來大結果的概念,與「蝴蝶效應」非常相似。
我在前幾篇的內容也提到:我們重複的行為會造就我們,卓越並不是某個單一行為,而是一種習慣。這句話和壓力是多所說的名言如出一轍,與原子習慣的核心思想完全契合。
如果我想建立一項新的能力,例如語言,我就必須應用「原子習慣」的框架:
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做什麼事。從小事開始,設定一個容易執行的行為目標,然後持續重複,讓它變成習慣。這個習慣就可能是讓我變得卓越的關鍵。
當然,想變得更厲害,能力可以有很多種。我們可以去觀察那些在某個領域已經有成就、或在某個職位表現優異的人,看看他們做對了什麼事情。有目標、有規劃地去實踐與學習,自然會出現明顯的改變與成果。
有些能力需要投資。這個投資可能是去考一張證照,也可能是在人際關係上與某些人建立更深的連結。人際連結是很重要的一個點。
在我第一本書《搞砸了沒關係,再來過》中,我提到一個核心觀點:
「獲得智慧最直接的捷徑,就是跟任何人交談。」
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我們會接觸到不同的人生經驗、智慧與資訊。
所以我一直認為,人生中有趣的不只是埋頭苦幹練技能,而是要學會在人際互動中創造價值、帶來感動與快樂。這些互動會為我們帶來新的機會與可能性。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一個核心概念:
什麼時間、出現在什麼地點、做什麼事情,從小事開始,建立第一個習慣,再接著第二個、第三個……持續累積。
這樣做,就會創造出新的契機與成果。
因為,任何你渴望的卓越結果,從來都不是單一行為造成的,而是一連串有意識的習慣累積。
建立習慣,將會為你的生活、工作與事業,開創全新的可能性與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