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生員工請注意》的德文片名“Wilde Maus”,直譯是「野鼠」,但以片中的脈絡,是指遊樂園的「雲霄飛車」的意思(暗指主角情緒如同雲霄飛車般起伏不定)。本片為2017 年由奧地利與德國合拍的喜劇電影,內容描述一位55歲、已在報社寫音樂評論25年的專欄作家Georg(Josef Hader飾,亦擔任本片導演與腳本),某天突然被「炒魷魚」了。Georg還威脅主編說,他失業會引發他的讀者抗議,主編則酸:「你的讀者大多數都不在了。」燃起了Georg心中復仇的火,接連到主編家刮汽車、噴漆、丟死魚、砸毀監視器,最後甚至殺去主編的渡假小屋,想直接了斷。
本片的核心在於「溝通」,不管是對最親密的枕邊人、對上司、對同事,甚至無法用言語溝通的情侶。
失業的Georg不敢告訴枕邊人Johanna(Pia Hierzegger飾,現實世界跟Josef Hader是夫妻),Johanna是位心理諮商師,43歲,結婚二十多年突然想要小孩,正逼著Georg做試管嬰兒,說著還好是雙薪家庭。於是,Georg只能每天假裝去上班(連禮拜六也忘了是休假日),又刻意晚回家,卻又隱藏不住鬱卒的心理,只好謊稱公司將他調離現職,被逼著跑一般新聞。
面對最親密的枕邊人,成為最難以溝通的對象,只要Georg一講到讓Johanna不高興的事,Johanna就以胃痛為藉口,要他住口(事實是,Johanna只要情緒一低落就會偷喝酒)。就連針對小孩一事,Georg說出他心裡的憂慮:「我不知道到我這個年紀,還能不能當父親,妳就不能試著理解我一下嗎?每次我說真話你就不高興!」為何身為心理諮商師,卻無法理解最親近的人?
某次夫妻兩人一起慢跑時,Johanna說到:「真正需要心理治療的人不會來找我,因為負擔不起診療費,50%的人付錢,只為了有人聽他們說話。」
與其說心理諮商是為了治療,不如說是找個人說話;將不敢向他人說的話,轉而向一位陌生人訴說。因為無法與他人溝通,不管是因為不願、不想、不敢、或難以向他人溝通。雖然不溝通也是一種溝通(沈默也是一種回應),但建立在不溝通的情感與關係,不可能走得長遠。
片中,某天Georg白天假裝出門上班,來到公園搭小火車,卻意外遇到小時候欺負他的同學。同學剛好失業,又剛好有一座遊樂園急著脫手。於是,Georg借錢給他同學,兩人成為遊樂園的合夥人,同學甚至成為他唯一的知心好友。
同學有位羅馬尼亞女友,然而,兩人卻無法透過言語溝通,因為同學不會說羅馬尼亞語也不會說義大利語,而他女友則不會說德語,只能透過Georg以義大利語從中翻譯。同學卻越來越嫉妒兩人的情感,最後導致女友不告而別。
溝通不一定要靠言語,但沒有深刻的言語溝通,就無法建立深厚的情感。只建立在愛的關係是不夠的,良好與長遠的關係不只有愛,還有誠信、互信、扶持、互助、包容、體諒、相知相惜等。而關係的理解,必然離不開言語,如同失戀要找朋友訴苦、老年人要找人聊天。溝通不只是一種陪伴,更是一種創造兩人深刻情感的道路。
俗話說:「翻譯即背叛。」任何一種翻譯,都是對原文的背叛,因為不同的語言,除了有不同的語境、語意、語用、語氣、文法之外,背後還有更大的文化、傳統、意義結構。「翻譯即背叛。」不只用在原文與譯文,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翻譯,一種將我心靈的話語翻譯為語言的翻譯。故只要是透過語言說或寫出來的話,必然背叛、偏離我的心靈。唯有不放棄溝通、持續溝通,才有朝向相互理解的可能。
理解除了需要溝通,還需要時間沉澱。就像Georg憂慮能不能當個好父親,Johanna卻習以為常的認為他只是在逃避,而沒有等Georg把話說完、把事情想清楚。關係越親密,越容易習慣自己對他人的認識,而忽略了他人仍然不斷在改變的事實(失業、年紀、體力等)。要達到有效的溝通,誠實仍是上策,雖然忠言可能逆耳、良藥可能苦口,但誠實才可能攜手成長,走過一時的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