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拉松的本質,是「孤獨」。
跑馬拉松的當下,要獨自決定怎麼跑;要獨自承擔痛苦跟撞牆的來襲;要獨自面對被時間不斷拉長的身體及心理煎熬;最終,要自己決定結束的方式 – 是因傷退賽,是咬牙衝線,還是淚流滿面的跨過終點。
怎麼跑,以及怎麼跑完,都是獨自的選擇及承擔。

當然,一開始我並不是選擇孤獨,只是沒人可以一起練,也不知道去哪找人,只好先自己跑起來。
最初的我決定開始練跑時,對於跑圈的認識幾乎是零。
不知道哪裡可以找人一起練習,又覺得會跑步的人應該都很強,於是決定先自己練:
一個人跑高配速。
一個人跑間歇。
一個人跑長距離。
「一個人」,慢慢地變成一種習慣。
久而久之,「獨跑」成為了日常。
還記得第一次晨跑時,邊跑邊看著晨曦緩緩升起,河濱草地上鳥兒、花草與樹木映入眼簾,整個城市像是正在甦醒。那份寧靜讓我明白:獨跑,不只是孤獨,更是一種靜靜的自由。

進入配速團隊後才發現,「獨跑」並不是常態。
某次在執行高強度課表的中間休息時,一位團友氣喘吁吁地說:「這個課表…如果是我一個人跑…肯定跑不完…」
聽到其他人表示贊同的那一刻,我才發現,原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自己撐過去,也不是每個人將孤獨視為理所當然。於是我開始觀察,團體練習與獨跑有什麼不同。
配速列車的規劃通常是全馬五人、半馬三人一組。總教練會習慣將同一組的配速員及跑者安排一起練習,久而久之,彼此之間便培養出默契與信任。
團練時,能力比較強的夥伴自己會主動出來領跑;有人快撐不住時,其他人會彼此鼓勵,想辦法讓夥伴撐過那一段。這樣彼此帶動的力量,是過去獨跑所感受不到的事情。

但是到了賽場上,就算是五人一組的配速列車,步伐還是得要自己踏出去。於是我開始思考,那些我以為理所當然的孤獨,是不是令我更堅強。
在訓練、配速任務或者比賽時常常成為領跑者。一方面我的步幅比較大,跟跑反而更費力,節奏容易被打亂;另一方面,領跑就像獨跑,自在、不需配合、不被限制。
特別是在人數不多的比賽中,三小時區間的跑者在30公里左右人群已經被拉散,幾乎等於要「獨推」。

但我早已習慣自己撐,腦中一片空白,該跑得跑完,該維持的配速維持著,一切就像本能一樣,直至終點。
因此,血脈噴張的高節奏團練後,都會想要自己跑一下,無論配速快慢,都是給自己一段沉澱的時間,一個與世隔絕的空間,可以思考,也可以放空。只要不是豪雨打雷,只要需要獨跑,我都會出去。因為那不只是鍛鍊的機會,更是心靈沉澱的時刻。
這種「孤獨跑者」的行徑,並不是特立獨行,而是已經習慣「一人作業」,從練跑到工作,乃至生活都習慣用一人軍隊的方式前進。因為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也知道自己可以做得完。
所以,雖然團練跟大家聊得很開心,也會配合團隊執行任務,但是我心裡知道:
比賽,是一個人的戰鬥。
團隊可以陪你跑,但終點,還是得靠自己,才能跑到最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