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又要和大家分享書單了!這次我設定的主題是「百工職人主題書單」。透過這些書籍,可以帶你一窺各行各業職人的工作樣貌。那我們就開始吧!
1. 《做工的人》

幾年前相當紅的書。作者林立青以他工地監工的獨特視角與細膩而銳利的筆觸,描繪工地師傅們的工作與生活樣貌。除了工地師傅,書中還寫到許多不同領域的「工人」,像是移工、看板人、茶室姊妹等,刻劃都相當深刻。隨著書中的腳步,我彷彿親身踏進那些平常難以接觸的社會角落,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也多了幾分。
- 完整閱讀心得:《做工的人》:如此人生,難有所求
2.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大家對「移工」應該不陌生,不論在家庭照護或工廠生產,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但除了「勞動」的面向,你是否曾真正觀察、了解過他們呢?作者江婉琦自 2015 年起便持續關注移工與移民議題。書中,她走訪台灣各地,不貼標籤、不帶偏見地引領讀者認識移工故事,探看他們異地打拼的表裡。覺得真的是相當真實鮮活的第一手觀察,完全打開我視角,看見那些平時未曾仔細理解過的「他者」樣貌。
- 完整閱讀心得:《移工怎麼都在直播》:好奇是理解的開始
3. 《我的黑手父親》

最初看到「黑手」二字時,我以為是機車行的師傅,但細看才發現並非如此。本書的「黑手」其實是修理拖車的師傅——作者謝嘉心的父親。這本書是她從碩士論文改寫而成,因此在散文的沉浸感之中,也帶有些論說體的架構與條理。書中談拖車、談師傅,也談作為女兒對父親的理解與情感,是本相當有趣且情感真摯的作品。
- 完整閱讀心得:《我的黑手父親》:一瞧港都拖車師傅的人生!
4. 《偽魚販指南》

這本書於 2022 年出版時,可說是現象級之作。作者林楷倫,如書名所言是名魚販。想當然耳,書中寫下許多只有魚販才知道的「魚事」。同時,他也以這個職業為媒介,細探了家庭與自我。林楷倫的文字帶著白爛卻犀利的幽默,讀起來十分爽快;而對自我的挖掘也夠狠,時不時讓我心頭一緊。是部閱讀時情緒會很豐富的作品。透過這本散文,我了解了魚販、了解了人情世故,也了解了一點點的林楷倫。
- 完整閱讀心得:《偽魚販指南》:從魚攤到文壇,林楷倫的魚販人生
5.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這本書是一位筆名「特掃隊長」的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自一九九二年入行後,他便一直從事遺體處理、淨身納棺及遺物整理等工作。他的文字樸實簡單,帶著省思卻不顯說教。與其說是要提供解答,這本書更像是他透過職業經歷,不斷自我追問與記錄的過程。透過他清掃職人的獨特視角,讓我重新思考「生與死」這個主題,是本讀來輕鬆卻又會滿滿深思的作品。
- 完整閱讀心得:《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特殊清掃現場的生死思考!
6. 《附神》

當初在承風書店看到標題,就馬上就被吸住。小翻了一下,發現是本談乩童父親的散文集,興趣更是整個被勾了起來。不過讀完後發現,與我原先想像的「職人」書有些不同。本書更像是作者林徹利透過「附神」這個元素,探索父親與自身的關係,是本「私我」性質很重的散文。雖和想像得有些不同,但我非常喜歡。覺得這些文字中的回憶與自我掘探,就像是某種儀式,不僅是對父親的敬意,也是一場自我的療癒吧!
- 完整閱讀心得:《附神》:借身給神明的父親
7. 《做書的人》

這本書由逗點的陳夏民邀請陳雨洳採訪撰文,並由廖建華攝影,三人共同遠赴韓國「取經」,採訪十家獨立出版社,探尋「做書的人」的生存之道。除了可以透過韓國出版的經驗給台灣書業一些借鏡之外,這些出版人的所思所想也對我深有啟發。私以為是每個有在內容創作的人都值得細細品讀的作品。
- 完整閱讀心得:《做書的人》:探訪韓國獨立出版職人的生存之道!
【後記】
最初會開始閱讀這些職人類書籍,是受到《移工怎麼都在直播》的啟發,覺得自己對許多「他者」缺乏足夠的認識與理解。從那之後,我便開始留意各式各樣與「百工」相關的書籍。
相較於先前的書單文,這篇的「目的」性或許沒那麼強,讀完後也不一定能立刻獲得什麼具體的「收穫」。但我始終相信,人是群居的動物,對他者的理解極為重要。尤其在這個越來越分裂的世界,多一分同理與認識,絕對是有益無害的。
這篇文章只是個起點,往後我還會繼續尋找更多描繪「他者人生」的書籍。大家可以期待一下第二彈哦(笑)。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