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工智慧與運算技術
未來自駕車由「大腦」記得畫面!陽明交大模擬記憶實現人腦突觸仿真
關鍵字: 光電突觸電晶體、神經形態運算、人工視覺感知、全金屬氧化物異質接面、陽明交大
摘要: 陽明交大光電工程系劉柏村教授團隊成功研發基於氧化鎢(WO₃)與鎢摻雜氧化鋅銦(InWZnO)的「光電突觸電晶體」,能模擬人腦突觸的學習與記憶功能。該元件在650、525與460奈米可見光波段展現極高光響應度,透過光脈衝刺激成功模擬短期與長期記憶轉換。研究團隊以2×2光突觸陣列模組實時接收RGB三原色光訊號,並在人工神經網路中進行手寫數字辨識與圖像分割測試,在搭配U-Net架構後可達到接近理想的分割準確率。此技術未來可應用於智慧醫療診斷、自駕車視覺模組、穿戴式感知裝置及仿生機器人等領域。
阿里雲創辦人:目前9成AI技術可能在10年內被淘汰
關鍵字: 王堅、阿里雲、人工智慧偏見、通義千問、AI發展階段摘要: 阿里雲創辦人王堅表示,儘管OpenAI的ChatGPT引發AI革命並廣受讚譽,但也製造了對AI的「偏見」或片面認知,因為AI應用遠不止於聊天機器人。他預測目前談論的AI內容約九成可能會在5到10年內消失,因為這些並非AI技術的本質。王堅強調開發者需排除雜訊、創造性思考應用,以推動AI進入下一發展階段。阿里雲目前市值已達160億美元,旗下大模型「通義千問」表現可與DeepSeek、GPT、Gemini等模型媲美。
黃仁勳:AI將重塑未來工作市場與美國技術領導地位
關鍵字: 黃仁勳、Nvidia、AI就業影響、機器人技術、CUDA架構
摘要: 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Podcast中深入探討AI未來發展,指出AI雖可能取代某些工作,但同時會創造新職位,形容AI為偉大的平等者。他強調未來工作需具備AI技能,否則面臨被取代風險。在硬體方面,黃仁勳提到Nvidia的Hopper晶片可能會因CUDA架構的可編程性而迅速過時。他對美國製造業前景持樂觀態度,特別支持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投資,並預測未來每家公司都將擁有兩個工廠:一個用於生產,另一個用於生產管理生產的AI。
黃仁勳:AI五年內創造的百萬富翁會比網路20年創造的更多
關鍵字: AI創富能力、程式設計民主化、自然語言溝通、輝達市值、技術平衡器
摘要: 黃仁勳在The All-In Podcast中指出,AI將在五年內創造出比網路20年創造的百萬富翁還多。他認為AI是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平衡器,能將任何人轉變為程式設計師,消除學習Python或C++等程式語言的障礙,每個人都可用自然語言與AI溝通。AI賦予創意工作者技術能力,也讓技術人員擁有創意能力,使每個人都成為藝術家或程式設計師。輝達AI晶片市佔70%~95%,是推動AI進步的關鍵力量,公司市值已突破4兆美元,股價2025年迄今成長近27%,五年來成長1,554%。
Google機器人打乒乓球,打了三年還沒停
關鍵字: Google DeepMind、機器手臂、乒乓球訓練、Gemini視覺語言模型、人形機器人
摘要: Google DeepMind實驗室中兩隻AI驅動的機器手臂自2022年起持續進行乒乓球延長賽,透過不斷交鋒學習新策略。最初機器手臂只能簡單來回擊球,工程師逐步提高難度並增加競爭機制,但也暴露出「邊學邊忘」的困境。為改善此問題,團隊請來真人陪練,機器手臂與人類進行29場比賽,勝率達45%,對中階玩家更達55%。DeepMind進一步引入Google Gemini視覺語言模型作為AI教練,分析乒乓對戰影片並給出自然語言反饋,讓機器手臂能更快速調整策略。此研究旨在打造能融入家庭、工廠及日常環境的智慧型夥伴。
🚗 自動駕駛與交通科技
Waymo大戰Robotaxi,一年內再增加三座新城市
關鍵字: Waymo、特斯拉Robotaxi、無人計程車、光達技術、Tesla Vision
摘要: 面對特斯拉快速擴張Robotaxi服務,Waymo宣布明年進軍德州達拉斯,並與租車業者安維斯合作進行車隊管理。Waymo目前已在舊金山、奧斯汀、鳳凰城、洛杉磯和亞特蘭大五座城市提供服務,明年將新增達拉斯、邁阿密和華盛頓特區三座城市。目前Waymo每週叫車趟次超過25萬,累積7,100萬趟叫車服務。相較於Waymo採用光達搭配高精地圖的技術路線,特斯拉使用純視覺的Tesla Vision技術,不需另外建構圖資,因此能更快擴張服務範圍。Waymo的安全數據顯示,其肇事比例遠低於人類駕駛,特別是在交叉路口車輛碰撞類型中可減少九成意外。
💰 投資與企業動態
太空公司Firefly發行價出爐 估值可望達55億美元
關鍵字: Firefly Aerospace、IPO、太空商業化、那斯達克、募資規模
摘要: 美國新創航太公司Firefly Aerospace積極籌備IPO計畫,向SEC遞件申請登上那斯達克交易所,交易代號「FLY.US」。公司預計發行普通股1,620萬股,暫定承銷價格每股35至39美元,目標估值上看55億美元,最高募資規模可達6.318億美元。2025年第一季營收較前一年激增573.49%至5,590萬美元,但因航太硬體成本高昂,淨損仍達6,010萬美元。在美國政府資金支持下,SpaceX、Blue Origin等民間航太企業積極參與太空運輸任務,使美國太空產業朝向商業化發展,掀起新一波太空競賽。
14A製程前景不明,英特爾股價重挫逾8%
關鍵字: 英特爾、14A製程、晶圓代工、陳立武、產能削減
摘要: 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透過內部備忘錄表示,14A製程將依據已確認客戶訂單進行建設,若無法獲得更多客戶青睞,恐暫停甚至取消開發。英特爾砍掉德國和波蘭的晶圓廠建設計畫,並暫緩美國俄亥俄州工廠產能擴張。公司坦承「至今未能為任何製程節點爭取到重要的外部代工客戶」,且14A取得關鍵外部客戶的前景不明。陳立武承認接手英特爾「不容易」,公司已裁減15%員工至75,000人。分析師認為此舉是正面之舉,但持續流失的市佔率仍讓投資人憂慮,英特爾股價因此重挫超過8%。
政策加持Palantir股價火燙 市值擠進美股前20強
關鍵字: Palantir、大數據分析、川普AI政策、Peter Thiel、政府訂單
摘要: 在美國政府AI政策加持下,矽谷大數據分析公司Palantir氣勢如虹,股价創歷史新高。川普上任後積極推動國家級AI計畫,鞏固美國AI全球主導地位,有利Palantir承接政府訂單。共同創辦人Peter Thiel深耕政商關係,與川普政府建立良好交情,使公司成為美國AI發展的受惠者。7月25日股價勁揚2.54%收158.80美元,市值達3,750億美元,正式擠下家得寶、寶僑和美國銀行,成為美股市值第二十大企業。今年以來股價已翻倍,顯示市場對其在AI政策紅利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 娛樂科技與數位內容
Spotify驚現過世歌手新歌,AI歌曲氾濫惹歌迷反感
關鍵字: Spotify、AI音樂詐騙、版權爭議、深度偽造、Suno和Udio
摘要: Spotify出現多首AI產生的已故歌手作品,包括1989年過世的Blaze Foley及2016年過世的Guy Clark。版權方Lost Art Records負責人Craig McDonald強烈抨擊Spotify安全漏洞未修復,質疑為何允許未授權歌曲上架至藝人頁面。問題單曲發行商均為「Syntax Error」,但調查顯示並無此名稱公司。深度偽造專家分析後表示這些歌曲「高機率為AI產生」。隨著Suno及Udio等AI工具興起,AI音樂量將繼續增加。專家建議平台應建立更嚴格身分驗證機制,特別是為過世歌手作品管理制訂專門程序。生成式AI日趨成熟,音樂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版權保護挑戰。
夜城重生之路:《電馭叛客2077》如何成為遊戲界最具代表性的翻盤案例
關鍵字: CD Projekt Red、電馭叛客2077、邊緣行者、自由幻局、跨媒體合作
摘要: 《電馭叛客2077》從2020年發售時的災難性表現到如今成為成功案例,展現了遊戲業最具代表性的翻盤故事。遊戲在發售初期因嚴重技術問題遭到玩家強烈反彈,甚至被Sony從PlayStation Store下架,CDPR股價暴跌29%。轉機出現在2022年Netflix動畫《邊緣行者》播出後,遊戲玩家數突破100萬人,一個月內銷售200萬套。2023年的資料片《自由幻局》和2.0版本更新進一步完成自我救贖,Steam好評率達94%,總銷量超過3,000萬套。這個案例說明了持續投入、跨媒體合作和承擔責任的重要性,CDPR也因此重新贏得玩家信任。
🔮 未來科技趨勢預測
基於以上新聞分析,我們可以觀察到以下重要的科技發展趨勢:
1. 神經形態運算與仿生技術崛起
陽明交大的光電突觸電晶體研究顯示,未來運算架構將更貼近人腦運作模式,實現真正的邊緣智能。這項技術將在自駕車、醫療診斷和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改變。
2. AI技術的理性回歸與深度應用
如阿里雲創辦人王堅所言,當前AI熱潮中的90%技術可能在未來10年被淘汰,這預示著AI將從概念炒作轉向實際應用價值的深度挖掘,真正有價值的AI應用將脫穎而出。
3. 自動駕駛技術路線分化加劇
Waymo與特斯拉代表的兩種技術路線(光達+高精地圖 vs 純視覺)競爭將更加激烈,這種競爭將加速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和商業化進程。
4. 太空經濟商業化加速
Firefly等新創公司積極IPO顯示太空產業正從政府主導轉向商業驅動,未來太空運輸、衛星服務和太空製造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5. AI內容創作的版權挑戰
Spotify的AI音樂爭議預示著AI生成內容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版權和身份認證挑戰,需要新的技術和法律框架來應對。
6. 跨媒體IP運營模式成熟
《電馭叛客2077》通過動畫作品成功翻盤的案例,顯示未來數位娛樂產業將更依賴跨媒體、跨平台的內容策略來擴大影響力和商業價值。
7. 晶片產業重新洗牌
英特爾14A製程的不確定性和Nvidia的持續領先,預示著全球晶片產業格局將面臨重大調整,專業化分工將更加明顯。
這些趨勢共同指向一個更加智能化、商業化和跨界融合的科技未來,其中AI、自動駕駛、太空科技和內容創作將成為推動下一波科技革命的核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