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應該都知道縣市學生學習能力檢測(簡稱學力檢測),這是很多學校和教師的壓力來源。目前承辦單位是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的測驗統計與適性學習研究中心,每年會研發三至八年級的國語數學英語考題(三年級沒有英語考題)。
中小學還有一個大規模的測驗是為了進行學習扶助,一年有兩次測驗,一次是每學年第二學期末(大約六月)的篩選測驗,用來找出需要課業輔導的學生,另一次是每學年第一學期期末(大約12月、1月)的成長測驗。這個測驗比較關注學生個別狀況。
學力檢測的時間通常在四、五月。2025年訂在5月29日。測驗的結果會進行統計分析,分別計算出各班平均、全校平均、全縣(市)平均、全國平均。個別學生方面,也會提供學生每一題和整體的答題、錯題分析。其實嚴格來說,學力檢測並沒有強制性。剛才查了一下,各縣市實施的年級和科目並不同,例如嘉義縣三四年級只考國數,五年級以上考國英數,台南市三年級只考國數,四年級以上考國英數。苗栗縣三年級以上都考國英數,三年級英語由縣教育局命題等。新北市只有五年級參加教育部版的學力檢測,考國英數。台北市則是早在2005年就開始自辦學力檢測,自2013起固定辦理五年級學生國英數的學力檢測。
這種標準化測驗有其價值,但阿頓覺得時程可以再商榷。每年五月底才施測,學年都快結束了,成績公布最快是八月底,(但苗栗縣宣布六月25日就可以看成績),甚至有試題九月中旬才能公開,試想八月底學校都開學了耶! 沒有學力檢測的成果報告,很多計畫和安排都沒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