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沒有曾經在下班後的某個瞬間忽然不明白自己到底在忙什麼? 如果沒有這種困惑迷惘的時刻的話,很可能只是生活在自動駕駛的狀態中。我們的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追求他人的認可或權力,但達到追求的目標後仍感到空虛,本書作者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是美國知名的榮格心理分析師,試圖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喚起個人覺醒,告別無意義的反覆迴圈,檢視人生下半場不斷變化的潛在意圖,這種心靈叛變其實是一種支持,帶給我們反思的機會及更大意識的可能性。
在人生的下半場有兩個主要的任務,一是恢復個人的權威,也就是「找到對自己來說是真實的東西,並在這世界活出它」;二是發現個人的靈性,找到我們有共鳴、由我們經驗所確認而非他人共識的東西。
書中有段話說得很好:「沒有意識的地方就不可能有自由,也沒有真正的選擇。意識通常只來自於痛苦的經歷,而逃避痛苦正是我們選擇留在那狹隘但熟悉的舊鞋中的原因。」有意識的生活和自性的自然傾向,這兩個力場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在彼此競爭著;自我希望舒適、安全和滿足,靈魂則要求意義、奮鬥及成長。隨著能量撤回到心靈,通常自我也會跟著被拉進去,也會產生憂鬱的體驗,與這種憂鬱密切相關的是無聊或厭倦,它們意味著至今乘載我們心理能量投射的對象或目標已功成身退,而現在心靈必須藉由其他的價值來實現更大的平衡。唯有將意識能量重新導向其他價值觀才能擺脫憂鬱。
我們總是把對自己某個重要、有意義的面向投射在他人身上,無論是職業、伴侶或子女。所以可能去追求更高更好的職位、將自己的期望強加在伴侶或子女身上而引起衝突,唯有當我們更有意識地面對這些問題時,才能穿越中年之路並真正開始成長。相較於成功的短暫空虛,這一生感覺是否有意義的問題更為重要,唯有當意識強大到能承擔起順服於靈魂時,我們才能了解到工作與天職、職業與志業的差異。
這本書是「中年之路」的續集,我覺得更深入地探討步入中年後心境上的轉變及不適感,用心理學理論給予擴展覺知及聆聽內在的途徑,作者的其中一章節也試著向讀者詢問:「為何你會想讀這本書,為何它會在此刻來到你身邊?」確實會閱讀這本書也是因為隨著年紀增長、經濟獨立後,會開始反思現在所選擇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嗎? 讀了這本書才明白原來會有這樣心境上的變化是很正常且有意義的,提醒自己要聆聽內心聲音與自我對話,找到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