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缺愛」,很多人直覺想到的是缺乏他人的關注、關愛或陪伴。然而所謂「缺愛」,其實更深層的核心是一種「缺乏自我價值感」。這種缺乏,不只是單純依賴他人給愛,更是內心深處對自己存在的安全感、安心感,以及重要感的缺失。
什麼是自我價值感?
簡單來說,就是你具有一種根本信念,感到自己是重要的、被接納的、有意義的。
自我價值感並不來自於你完成了多少事情,也不是因為你幫助了多少人或達到怎樣的成就。它是天然存在的內在感受,早在一個人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已經存在。就像寶寶什麼也不懂只會哭,就會被理解、被照顧那樣。
缺少自我價值感的感覺是什麼?
如果缺少自我價值感,一個人可能會不斷地「做什麼」、「付出什麼」來證明自己,陷入不斷付出、取悅別人、或者追求成就的循環中,藉此獲取他人的肯定和認同。但是這種外在的肯定永遠無法填滿內在的不安與空洞,因為根本的問題在於缺乏從自己內心深處感受到的「我本身就是重要的」這種安定與安全。
同時,他的付出、取悅或努力並不真正出於自願,而是為了被肯定、被接受,為了「感覺自己是有用的」,有用才會被愛。他的根本信念是生存焦慮,必須確保自己能夠源源不絕地產出,其他人才會對他好、才能容得下他是群體的一分子。
有時候甚至感覺到某些人的焦慮都外溢出來了,你有沒有接受對方的付出卻隱約覺得莫名的抱歉?還不如不要對我好,還比較輕鬆?
這也是為什麼不應該依賴「做了什麼」來證明自己。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建立在外在行為上,當無法持續做到那些行為時,就會感到無助、焦躁、自我否定,而又因為無法承受這些深刻的懷疑和痛苦,轉而責怪對方「辜負別人的付出」、「不懂得回報」,變成「又要做、又要怨」,陷入情緒勒索的關係僵局。
如何培養真實的自我價值感?
- 照顧自己是第一重要:量力而為,不要道德綁架自己、勉強自己。
- 減少依賴外界的認同: 意識到外界的認同不能成為自我肯定的唯一來源。自己的價值,主要應該由自己來定義。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認識到每個人都不完美,不需要和他人比較。
- 練習內在對話: 多用正向、溫柔的語言和自己說話,減少苛責與批判。
- 找回內心的安全感:深化自我了解,看見自己獨特的優點、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謂缺愛,其實是缺少對自己的愛,缺少一種穩固而真實的自我價值感、信賴自己的能力。當我們相信本自具足、回復天然的安全感和重要感,不必依靠「做了什麼」或「付出了什麼」來證明自己,就能慢慢走出缺愛陰影,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豐盛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