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森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叫做《高手心態》。這次想從這本書裡挖兩個主題來聊,分別是「刷題」跟「民主與獨裁」。為什麼選這兩個主題?因為這兩個主題跟生活比較靠近,看完之後有蠻多想法跟反思。
考試制度:一場永無止境的貓捉老鼠遊戲?
刷題這件事
先講刷題。工程師朋友們應該都知道Leetcode吧?很多工程師平常不會刷Leetcode,但要找工作的時候就開始狂刷。為什麼?因為很多公司面試時會考這個,想看應徵者的邏輯能力跟程式掌控能力。
但這個現象其實有點問題。當你在拼命刷題的時候,你其實是在訓練解題能力,你是個「做題手」。但面試官想看的是你的邏輯能力和程式語言能力。這就像Google搜尋引擎一樣,本來是想找到最好的內容,結果出現了黑帽SEO,用各種技巧讓劣質內容排名變好。表面上,標準化考試是一個平等的篩選機制,但實際上,它創造了一種特殊的「遊戲規則」。學生不再是為了獲取知識而學習,而是被迫成為解題機器,這是一種典型的符號暴力(symbolic violence)。

表面上,標準化考試是一個平等的篩選機制,但實際上,它創造了一種特殊的「遊戲規則」。學生不再是為了獲取知識而學習,而是被迫成為解題機器,這是一種典型的符號暴力(symbolic violence)。

政治制度:誰的聲音被聽見?
一個國王的雙面人生,民主跟獨裁

再來講民主跟獨裁。一個19世紀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這個人在比利時做了很多超前部署的政績,像是禁止童工、推基礎教育、讓女生都能上學,聽起來很棒對不對?
但同一個人在剛果卻變成了一個屠夫。在他的統治下,有1500萬人直接間接死亡。為什麼會這樣?關鍵在於政治結構。在比利時,他需要讓大部分人民滿意才能維持統治;但在剛果,他只要收買少數人就夠了。
這就讓人想到,如果今天一個國家的政權可以被一個辦公室的人決定,這個國家想不獨裁都難。但如果有上百萬、上千萬的選民,而且這些選民的經濟能力都不錯,不用看政府臉色過活,那執政者就必須真的做事,拿出政績來。

生活中的應用
這些理論其實在我們生活中處處可見。像是公司的績效考核制度,如果標準太明確,員工就會想辦法鑽漏洞。或是美國大學排名看錄取率,結果有些學校故意找不合格的學生來考試,好讓錄取率變低。
所以很有趣的是,當我們理解了這些運作方式,就會發現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用這套邏輯來解釋。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們設計任何制度時,都要想想可能會產生什麼意外效果。
當教育系統將「解題能力」等同於「學習能力」時,我們就落入了一個系統性的謬誤。如同社會學家韋伯(Weber)談到的「工具理性」壓倒「價值理性」的現象—我們太專注於「如何解題」,反而忘記了「為什麼要學習」這個根本問題。

最後的最後
「理解制度設計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憤世嫉俗,」Vincent在結束時這樣說:「而是為了思考如何建立更好的制度。」
制度設計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不斷觀察、調整和改進。好的制度設計,需要平衡各方利、理解激勵並設計彈性機制,深入理解人們會如何回應你的制度,讓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輔相成,並且有條展和進化的空間。在這個充滿複雜制度的現代社會中,理解並改善這些制度,或許是我們面對的最重要課題之一。
怎麼在現有制度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原來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滿了各種有趣的灰色地帶。了解遊戲規則,才能玩得更快樂!

聽音頻:Podcast連結
- 我的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 (在Apple Podcast/Spotify/KKBOX上都可以找到)
- 我的Instagram: / vincent_reading
- 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net/@vincent_reading
商業合作可以寫信至: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 訂閱頻道 : / @vincent_reading
- 贊助頻道: / @vincent_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