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廣告文案的我,深知數字標題點擊率特別高。只要在標題裡加上一個數字,像是:
「25歲前一定要知道的3件事」、
「每個女生都該懂的6個真相」、「通往財富自由的8條路」、
「成功人士桌上的5本書」、
「一生必去的10個地方。」

這些標題不只流量高,還讓人有種不點開就會錯過世界祕密的焦慮感。
我們會想:
「我是不是少知道了什麼?」
「我該不該照著走學起來?」
數字讓內容看起來有結構、有份量、有方向,彷彿只要按步驟做,就能變得更成功、更幸福、更接近「理想人生」。
但真實人生真的是這樣一條條、列點式的在跑嗎?難道沒做那「3件事」就無法幸福?沒看那「5本書」就注定當不了成功人士?沒去那「10個地方」人生就白活了?
這是「FOMO」的終極版本吧?連活著都要打勾勾完成清單才算數。
放大焦慮感形成所謂標準再從眼裡灌輸進腦中。我們開始把自己的生活對號入座在別人的清單裡,彷彿漏了什麼就不夠好、不夠快、不夠成功,甚至不夠「做自己」。
但人生不是靠公式就能算出幸福,每個人都長不一樣,沒有人能為誰列出「必知」的知識清單。我們完全可以25歲還在迷惘、30而不立、40歲還很廢,50歲才學會拒絕,有些人活到80歲都還搞不清楚自己喜歡吃什麼早餐,沒有一定的節奏,只有屬於自己的步調。甚至可以不知道「那件事」,但照樣活出一個豐富、快樂、完整的自己。
社會喜歡歸納許多(單純幸運卻被誤認)成功的模板,從而形成許多條列與框架,但人生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真正重要的,也許不是「知道了什麼」,而是發掘內心的「選擇相信什麼」。
被這些「必知、必做、必成」的清單綁架,永遠踩不出自己的路,因為大多時候那只是一種行銷套路,不是人生導航。
#人生一定要知道的一件事:沒有什麼事是一定要知道
我們真正需要知道的,是:不需要知道別人說「一定要知道」的事,這不是繞口令,聽起來還有點反骨,但也許,這才是我們人生中唯一「值得知道」的一件事。
|
以上都不用記也不用做,別人的條例都當參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