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不靠命令靠引導:看見教養的智慧與溫柔的力量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3:從出生開始培養有信心的孩子,瞭解適齡行為,紮根良好人格基礎》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3:從出生開始培養有信心的孩子,瞭解適齡行為,紮根良好人格基礎》


孩子的「不乖」,常是未被理解的訊號;當我們願意從孩子的眼中看世界,才能真正回應他們內心的需要。

這篇文章整理了該書的育兒關鍵原則,包括:理解基本需求、情緒管理、溫柔引導、建立自主、尊重孩子,讓我陪你一起從錯誤中共同成長,一起重新定義教養的力量。


教養的起點:理解孩子的四大基本需求

  1. 歸屬感:孩子渴望連結
    • 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往往是他們感受不到歸屬與連結的求救訊號。
    • 情感連結不是溺愛,也不是處罰,而是用心回應他們的存在感與價值感。
  2. 能力與自主感:發展自我的力量
    • 當孩子不守規矩、大聲哭鬧,常是在和父母進行無聲的權力拉扯。
    • 父母不該壓制孩子的本能力量,而應引導他將這股力量轉向建設性方向。
  3. 社交與生活技能:真實貢獻感
    •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來自於他具備某些生活技能,並能對他人有所幫助。
    • 有能力的孩子,才能面對未來人生的高低起伏。
  4. 溫和又堅定的教養方式:兼顧尊重與教導
    • 一套有效的教養方式,應該同時保有尊嚴與溫度,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而非被控制。

用孩子的眼睛,看見他們的世界

  • 育兒的第一步,是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與感受,了解他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 幼兒並非故意「不乖」,他們只是還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 父母需具備辨識力,明白什麼是適齡行為,什麼是需要引導的不當行為。

丟棄指令,改試試「引導」

  • 行為改變的關鍵,不是責罵,而是重新導向;讓他看見他做得到的事情,不要因為他做不到的事情來處罰他。
    • 例如:與其說「不要打小狗」,不如示範如何「溫柔撫摸」。
  • 積極暫停與懲罰式暫停不同,前者關注的是讓孩子重獲平靜,目的是要讓孩子感覺良好,孩子才能因此拿出好表現。
    • 像是孩子生氣或鬧脾氣時,不要只一味叫他去暫停區冷靜,而是改說:「要不要去躺躺軟枕頭呢?我可以陪你一起過去。」
  • 沒有人喜歡被指揮,孩子也一樣。把命令改為問句更有力量。
    • 例如:「要穿什麼衣服才不會冷呢?」、「要做什麼牙齒才不會黏黏的?」
  • 小孩情緒爆發時,不需辯論,行動更有效。
    • 抱起尖叫的孩子帶離現場,比妥協更具效益。
  • 提供選項與分散注意力,是尊重又有效的引導方式。

情緒管理:教孩子從「爆炸」走向「平靜」

  • 認可孩子的感受,例如:
    • 「我知道你很生氣,我也會這樣。但我們不能傷害別人或自己。要怎麼做才能讓你覺得比較舒服呢?」
  • 提供正向出口,如深呼吸、聽音樂、摸泰迪熊、在澡盆裡潑水等方式平復情緒。
    (揍枕頭或捶打物品可能讓他越打越氣)
  • 一起製作「憤怒選擇盤」,讓孩子學習有意識地做出安撫自己的選擇。

給予自主感,也畫出清晰界線

  • 健康的自主,是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自由探索、自由選擇。
  • 問題引導法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反思與修復行為:
    • 「發生什麼事?你原本打算怎麼做?要怎麼修補?以後可以怎麼避免?」
  • 限制的學習應該建立在環境設計上,而非責罵。
    • 不該碰的東西,就不要放在他們能碰的地方,而非拍掉他的手。

尊重,是孩子自我價值感的根基

  • 父母須秉持尊重的語言與行為,範例如:
    • 「很可惜你今天沒辦法在餐廳安靜坐好,那就下次再試試吧。」
  • 建立孩子自我價值的方法:
    • 接納孩子的獨特、耐心等待發展進度、給予小責任(協助大人的機會)、避免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避免自我印驗的預言)。
  • 與其試圖控制孩子,不如邀請他們一起合作,更能促進理解與成長。

結語:孩子是我們的生活導師

  • 沒有父母天生完美,每個錯誤都是修正方向的禮物。
  • 孩子是天生的禪修大師,天生擅長「活在當下」,提醒我們放慢腳步、真實感受生活。
  • 最珍貴的教養,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笑容與希望的陪伴。
    • 多欽佩孩子的表現、鼓勵探索、一起大笑,都是陪他們成長最好的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細讀慢品的沙龍
35會員
153內容數
除了介紹讀過的推薦好書外,也想紀錄自己與小寶貝共讀過程的成長點滴。
細讀慢品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9
面對孩子與他人,我們總急著下判斷、急著介入。但尊重的本質,不在於你同意他,而是你願意理解他。這篇文章從康德的哲學視角出發,重新梳理我們在教養與人際關係中,常忽略的那份成熟與溫柔。
Thumbnail
2025/06/19
面對孩子與他人,我們總急著下判斷、急著介入。但尊重的本質,不在於你同意他,而是你願意理解他。這篇文章從康德的哲學視角出發,重新梳理我們在教養與人際關係中,常忽略的那份成熟與溫柔。
Thumbnail
2025/06/13
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我們習慣用糾正與規訓作為回應,但真正有效的方式,是深入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行動。透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我們開始學會:每個孩子的行為,都是其整體人格的展現。理解,是教養真正的起點。
Thumbnail
2025/06/13
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我們習慣用糾正與規訓作為回應,但真正有效的方式,是深入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行動。透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我們開始學會:每個孩子的行為,都是其整體人格的展現。理解,是教養真正的起點。
Thumbnail
2025/02/11
學齡前兒童的棉花糖實驗和學生的美元實驗,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制力,這比智商更能預測學業成就。雙語能力也有助於提升認知控制能力和保護大腦健康。
Thumbnail
2025/02/11
學齡前兒童的棉花糖實驗和學生的美元實驗,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制力,這比智商更能預測學業成就。雙語能力也有助於提升認知控制能力和保護大腦健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溫和而堅定的正向教養到底該怎麼做呢? 看多看久了孩子的問題行為,有時候容易忽略孩子原來的優勢,即使看到好的行為也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可以放大這種「理所當然」,才有機會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減少需要不斷提醒甚至罵人的辛苦,一起來看看怎麼做吧。
Thumbnail
溫和而堅定的正向教養到底該怎麼做呢? 看多看久了孩子的問題行為,有時候容易忽略孩子原來的優勢,即使看到好的行為也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可以放大這種「理所當然」,才有機會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減少需要不斷提醒甚至罵人的辛苦,一起來看看怎麼做吧。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