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3:從出生開始培養有信心的孩子,瞭解適齡行為,紮根良好人格基礎》
孩子的「不乖」,常是未被理解的訊號;當我們願意從孩子的眼中看世界,才能真正回應他們內心的需要。
這篇文章整理了該書的育兒關鍵原則,包括:理解基本需求、情緒管理、溫柔引導、建立自主、尊重孩子,讓我陪你一起從錯誤中共同成長,一起重新定義教養的力量。教養的起點:理解孩子的四大基本需求
- 歸屬感:孩子渴望連結
- 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往往是他們感受不到歸屬與連結的求救訊號。
- 情感連結不是溺愛,也不是處罰,而是用心回應他們的存在感與價值感。
- 能力與自主感:發展自我的力量
- 當孩子不守規矩、大聲哭鬧,常是在和父母進行無聲的權力拉扯。
- 父母不該壓制孩子的本能力量,而應引導他將這股力量轉向建設性方向。
- 社交與生活技能:真實貢獻感
-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來自於他具備某些生活技能,並能對他人有所幫助。
- 有能力的孩子,才能面對未來人生的高低起伏。
- 溫和又堅定的教養方式:兼顧尊重與教導
- 一套有效的教養方式,應該同時保有尊嚴與溫度,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而非被控制。
用孩子的眼睛,看見他們的世界
- 育兒的第一步,是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與感受,了解他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 幼兒並非故意「不乖」,他們只是還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 父母需具備辨識力,明白什麼是適齡行為,什麼是需要引導的不當行為。
丟棄指令,改試試「引導」
- 行為改變的關鍵,不是責罵,而是重新導向;讓他看見他做得到的事情,不要因為他做不到的事情來處罰他。
- 例如:與其說「不要打小狗」,不如示範如何「溫柔撫摸」。
- 積極暫停與懲罰式暫停不同,前者關注的是讓孩子重獲平靜,目的是要讓孩子感覺良好,孩子才能因此拿出好表現。
- 像是孩子生氣或鬧脾氣時,不要只一味叫他去暫停區冷靜,而是改說:「要不要去躺躺軟枕頭呢?我可以陪你一起過去。」
- 沒有人喜歡被指揮,孩子也一樣。把命令改為問句更有力量。
- 例如:「要穿什麼衣服才不會冷呢?」、「要做什麼牙齒才不會黏黏的?」
- 小孩情緒爆發時,不需辯論,行動更有效。
- 抱起尖叫的孩子帶離現場,比妥協更具效益。
- 提供選項與分散注意力,是尊重又有效的引導方式。
情緒管理:教孩子從「爆炸」走向「平靜」
- 認可孩子的感受,例如:
- 「我知道你很生氣,我也會這樣。但我們不能傷害別人或自己。要怎麼做才能讓你覺得比較舒服呢?」
- 提供正向出口,如深呼吸、聽音樂、摸泰迪熊、在澡盆裡潑水等方式平復情緒。
(揍枕頭或捶打物品可能讓他越打越氣) - 一起製作「憤怒選擇盤」,讓孩子學習有意識地做出安撫自己的選擇。
給予自主感,也畫出清晰界線
- 健康的自主,是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自由探索、自由選擇。
- 問題引導法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反思與修復行為:
- 「發生什麼事?你原本打算怎麼做?要怎麼修補?以後可以怎麼避免?」
- 限制的學習應該建立在環境設計上,而非責罵。
- 不該碰的東西,就不要放在他們能碰的地方,而非拍掉他的手。
尊重,是孩子自我價值感的根基
- 父母須秉持尊重的語言與行為,範例如:
- 「很可惜你今天沒辦法在餐廳安靜坐好,那就下次再試試吧。」
- 建立孩子自我價值的方法:
- 接納孩子的獨特、耐心等待發展進度、給予小責任(協助大人的機會)、避免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避免自我印驗的預言)。
- 與其試圖控制孩子,不如邀請他們一起合作,更能促進理解與成長。
結語:孩子是我們的生活導師
- 沒有父母天生完美,每個錯誤都是修正方向的禮物。
- 孩子是天生的禪修大師,天生擅長「活在當下」,提醒我們放慢腳步、真實感受生活。
- 最珍貴的教養,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笑容與希望的陪伴。
- 多欽佩孩子的表現、鼓勵探索、一起大笑,都是陪他們成長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