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原文分隔線, 發布於2023/5/12 =
PPT連結:產生3D模型素材的相關AI工具
這是選修課「人工智慧概論」的期中報告~介紹人工智慧的應用軟體(自選類別),兩種工具的優缺點比較,並說說未來展望作為結論。
我選了兩個3D相關的工具,分別是Mirage(文本生成)與MonsterMash(手繪2D轉3D),也另外介紹Sloyd與其他文本生成3D的AI技術發展;而這篇小專欄除了PTT報告內容,再順便提一些查資料時找到的其他AI工具。
這邊直接先用生成的3D模型鎮樓XD,第一張是Mirage,第二張是MonsterMash。

↑ Mirage (PPT連結已失效, 這公司倒得真快阿@@)↑
※ 至於為何會生出這麼歪七扭八的素材咧?詳細的說明與過程就請看噗首的PTT囉~
接下來就轉貼一些我在DC群分享過的AI工具相關資料:
- 做報告找資料, 這些AI工具好像比較少被報導, 最後兩個蠻猛的
- [Sloyd] 可以找到一個物件類型, 然後隨機生成各種變化的3D model


- [Promethean AI] 普羅米修斯AI, 展示demo影片猛猛的
大概就是協助快速創建3D場景的工具,附上官網:
- [MonsterMash] 發現這個有趣的工具, 畫2D就能變成3D模型XDDDD (還能做簡單動態)
附上官網有興趣可以去玩玩:
- [Leonardo.Ai] 最近MidJourney改付費了嘛 昨天同學介紹另一個叫Leonardo.Ai的工具 我覺得也很猛
- [PixAI] 挖現在工具多到都沒聽過 幫補介紹
- [VIDEO to ANIME] 甚麼神奇的黑科技...
因為學校報告的關係在查一些資料 看這些技術好猛(ChatGPT生成對話 + 直接動態生成美術圖)
最後給大家看點好笑的:話說我每次玩這些AI工具就想說能不能生成一些貓貓素材出來,但常常結果都頗獵奇www
AI不只不會畫手指,還不會畫貓啊~因為需求&資料庫太少了吧,很常跑出要嘛顏面扭曲~要嘛就斷尾多手的貓妖圖XDrz
下的大概咒語是這樣「a giant orange-tabby-cat chase many big red-dots in city, highly detailed, composition」,圖放最後!bye~
[後記]
時至今日,離原文發布的日期已過了2年多~可不能再小看AI了阿><
上面那些都算有點過時的資訊,後記補充一些我最近知道的AI進展,但也是冰山一角而已,畢竟現在沒有研究所課業的動力~就比較少再跟進這些最新科技發展了囉!
好奇直接問ChatGPT:
請問目前AI製作3D模型的技術, 發展到甚麼程度? 如果是遊戲使用需要"減面", "省資源"的特性, AI產的3D合用嗎? 還是仍然需要人工3D動畫師呢? 會被取代嗎?
ChatGPT 說:
目前 AI 製作 3D 模型的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實用的階段,但若專門用於「遊戲製作」,尤其需要「減面(low poly)」、「省資源(optimization)」的情境,仍有一些明顯限制。以下是目前 AI 在 3D 建模方面的發展現況與限制分析:
✅ 目前 AI 可做到的 3D 模型功能
- AI 自動建模(Text-to-3D)
- 工具如 Luma AI、Kaedim、Meshy、DreamFusion、Magic3D 等,能從文字或圖片生成初步的 3D 模型。
- 模型風格通常較寫實、適合原型開發(prototype)或快速概念展示。
- 高模擬真實材質與貼圖生成
- 可自動產生材質貼圖(Base Color、Normal、Roughness、AO 等)。
- 對於寫實遊戲或動畫原畫的參考非常有幫助。
- 掃描與重建(Photogrammetry)
- 如 Luma AI、RealityCapture,可以用手機拍攝照片重建出高精度模型。
- 適用於環境掃描、真實場景還原,但需要後處理才能進遊戲引擎。
- Mesh 簡化(AI 自動減面)
- 有一些工具(如 InstaLOD、Simplygon、Blender 的 Decimate Modifier)可進行自動減面。
- 新一代 AI 工具已開始加入智慧辨識「保留細節、減少不重要面」的能力。
❌ AI 的目前限制(特別針對遊戲開發)
項目限制說明減面精度不夠高AI 生成的模型通常是高面數、高細節的,直接拿來用在遊戲中會造成效能負擔。自動減面工具容易造成拓樸錯亂或破壞輪廓。拓樸與UV 不規範遊戲中需要乾淨的拓樸結構與合理的 UV 展開,AI 生成往往不適合直接拿去 rigging、skin、animation。骨架與動畫生成尚不成熟雖然 Mixamo 等工具可自動上骨與動畫,但 AI 自動 rigging 的精準度仍不如專業動畫師,特別是非人型角色。風格難控若遊戲有特定風格(如卡通、像素化、low-poly stylized),AI 很難維持一致性,需要大量後期修整。無法處理遊戲邏輯要求像是碰撞盒(collider)、LOD設定、貼圖打包等,AI 還沒辦法做到完整整合。
🎮 結論:AI 能輔助,但仍需人工動畫師
- 適合用途:
- 前期快速概念設計
- 原型開發(prototype)
- 背景或遠景建模(視覺主體不明顯)
- 輔助貼圖與材質生成
- 不適合完全取代的情況:
- 遊戲主角/可操控角色模型
- Rigging、骨架動畫製作
- 精緻 UV 與拓樸要求
- 需要精準 LOD、碰撞等遊戲資源優化的內容
🔮 未來趨勢
- AI + 人工混合流程 將成主流(AI 初步生成 → 人工精修)。
- 自動 retopo / UV 展開 / animation transfer 等技術正在整合中。
- Unreal、Unity 等引擎也陸續整合生成式 AI 工具(如 MetaHuman、Nvidia Omniverse)。
如果你是開發者或遊戲公司,可以把 AI 當作「快速出樣」或「次要資產產生器」,但關鍵模型與動畫,仍建議由熟練的 3D 藝術家處理。AI 不會馬上取代 3D 動畫師,但會改變他們的工作方式和工具。
最後個人補充:
- Midjourney、niji‧journey 同步推出影片模型,用一張圖即可生成動畫
(2025年6月19日)
- AI vs 動畫師 蠻有梗的XD
在這個時代,人類創作的"人味"跟"創意"跟細緻程度就是關鍵囉~以上,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