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進青少年情緒工作坊,我有點緊張。
印象中,青少年總是有點酷,特別是第一次碰面時,那種「你是哪位?」的距離感,很可能讓人開不了口。當時我心裡想著:「會有人願意分享嗎?」
沒想到,畫紙成了我們之間的橋樑。
我們從最基礎的情緒詞彙開始──認識情緒的種類和情緒的特性、觀察自己平常最常出現的是哪些,再一步步進入創作環節:設計一間房間,專門用來接待某個特定的情緒。
這個過程讓我看見了,一群原本沉默不多話的孩子,逐漸敞開心房。當他們畫出那些房間的模樣,並分享為什麼要這樣畫的時候,也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了自己的故事。
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小六男生。他說他最常感覺到的情緒是「無聊」。
於是他畫了一間可以釣魚的房間,房間很小,不過座落在湖上,湖內有大大小小的魚。 他很認真地解釋:「無聊來的時候,我想要有地方可以待著釣魚。」
小六男生分享接待無聊的房間,無聊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休閒方式來排解

還有兩位國三的學生,彼此沒有先討論,卻不約而同選擇了「焦慮」這個情緒。
他們設計了可以讓情緒休息的房間──有的像是秘密基地,有的像是能一秒切換到大自然的場景。 當我和他們聊起來,才知道原來升學壓力已經悄悄在他們的生活裡佔據了好大一塊空間。
國三男生分享接待焦慮的房間,整片淡淡的橘色代表著現在焦慮的心情,讀書之餘,安排了床鋪、Switch遊戲器讓自己休息
國三女生分享接待焦慮的房間,設計可以好好放鬆與親近大自然的區域,特別的是他分享焦慮時也會想查大量資料,所以也設計了一個電腦區。
這些畫紙,就是他們的心聲,這些畫作充滿創意,讓我驚喜不已。
然而,更讓我感動的是透過色彩與線條,他們願意讓情緒被看見,也被聽見。
我深深感受到: 透過畫作接納孩子的情緒,不只是心理教育的知識,而是同理與連結的開始。
其他作品一覽
接待生氣、悲傷,以及生氣和悲傷混和情緒的房間,在強烈情緒來襲時,透過睡覺來面對(睡一睡情緒就退了,非常有意思!)|國二女生作品

接待開心、生氣、驚訝、悲傷四種情緒的房間,每一種房間都有許多小巧思的設計|小六男生作品

接待討厭情緒的房間,用高級重低音音響播放敬拜音樂,伴隨蝴蝶、蜜蜂起舞,轉移不舒服的情緒|輔導哥哥的作品

非常感謝浸信會錫安堂的邀請,讓我有機會與這群青少年共度深刻的時間。
📌 所有活動照片僅用於紀錄與分享之用,若照片中出現您的影像,您希望移除,請來信(debbie.hibi@gmail.com),我會儘速協助,謝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