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秋哥沒有要講海運,反而要講一下另外一個海──鴻海。秋哥之前有三篇講鴻海的文章,二月講的,當時講165是不錯的價格,有買的話,現在也是小賺一點,前提是你要熬得過川普股災。但隨著鴻海的股價持續上漲,什麼上看三百幾百的鬼話都出籠了,而且這些分析都沒有基於財報,還是在炒作本夢比, 其實真的是蠻危險的。
目前鴻海和長榮的股價差不到20元,我們姑且先不論,長榮第一季的EPS,就大於鴻海第一季的四倍,也就是長榮賺一季,比鴻海賺一年還要多,也不要去比鴻海的本淨比1.54,幾乎快長榮的兩倍,大家喜歡說不同產業,要有不同的本益比本淨比嘛,我們先單就鴻海三百這句口號來分析一下。

首先,你要知道,鴻海目前的本益比是14.60倍,雖然相較於台股平均來說是低了點,但對鴻海本身來講,已經是處於相對高檔了。也沒別的原因,因為鴻海是代工業,毛淨利都很低。過去六年的毛利大概都在5.65%-6.3%間,淨利則只有2.13-2.51%間,今年第一季的2.56%,在過去六季中不算最高,但算是相對高了。
但即使如此,單季的EPS也只有3.03元,就算全年都保持這種高水準,EPS也就12.12元,若要加計鴻海季季高的特性,到天頂也就15元。雖然第二季的營收看起來很不錯,但要考慮這裡還有兩顆未爆彈,就是關稅和美元貶值,到底會對鴻海的第二季的獲利造成多大影響。
很多人都在說,未來是AI的天下,做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鴻海一定能吃到肉,特別是在發佈與東元換股結盟後。這種本夢比的鼓吹方法,其實在很多股票都用過,但這個就跟口號一樣,沒顯現在財報上,一切都是假的,想必上過這種洋當的朋友應該不在少數。但股價有沒有漲?還真的有漲。但這種消息面的漲法,短線蹭一下便當錢是可以的,但要長抱的話,可能會有點風險。
至於東元,已經連拉兩根了,特別昨天又爆量,秋哥說過很多次,量大漲停必有妖,真的還會漲,誰願意丟股票出來賣呢?就算還有肉,可能也不多了,相對的風險反而非常大,這個秋哥已經有非常多文章說過了。

秋哥一向都是從基本面著手。如果鴻海要在短期內漲到300,那麼它的本益比會被拉到24.56倍,本淨比衝到2.55倍,已經突破新高的台積電本益比也才22.60倍,你覺得合理嗎?就算鴻海今年真的賺到15元,本益比20倍,你覺得有可能嗎?如果能,就算配一半,殖利率也才2.5%啊。如果你打算長投的話,是不是等第二季財報下來,看一下關稅和美元貶值的影響,再來做決定比較好呢?
秋哥還是老話一句,我不是說鴻海不好,而是你真的要看一下,是為何而漲。如果是因為基本面,真的接到了訂單,拉高了毛淨利,反應在了財報和營收上,那麼,你盡管去買沒關係,只要你成本夠低,都適合長期投資。
但是,如果只是消息面,沒看到訂單,沒反應在財報和營收上,那麼你最好把這當做是消息面所引發的上漲,只能做短線,而且切忌追高,同時要嚴守紀律,該停損停利時,千萬不要猶豫,不然可能會一套套很久。

各位可以看一下鴻海的線型圖。鴻海7/23收在166,7/24莫名其妙的拉了一根大紅K,爆了將近13萬張的量拉到174,四天後就停止交易了。秋哥不敢說裡面有什麼貓膩,因為很多股票都這樣,你後面再去追,就只能從爆量後的價格追起,然後你的成本和風險,就比別人多八塊了。
秋哥一直在跟你說追高的風險,是不是高,只能從基本面判斷。這兩天的量也不少,如果後市真的看好,哪個阿呆願意在這時就把股票倒出來呢?
秋哥一直在跟你說,不要用賭的。做短不是不行,能賺錢的都是高手,但你要考慮證交稅手續費等沉沒成本,更重要的是,你的勝率。有些股票適合做短,有些股票適合放長,一定要搞清楚兩者間的差別。一旦弄錯,賠錢的機會將遠大於賺錢的機會。這個觀念不只可以用在鴻海和長榮,也適用於其他所有的股票上。
專題:怎麼分析一檔你不熟的股票?以鴻海為例
順便廣告一下,秋哥每週定期PO文的「CCFI、歐線集運與長榮營收獲利連動預估」,自本週起升級為長榮週報,一篇講完運價獲利連動預估,三大法人外加股權分散表。秋哥不會只貼圖和數據給你看啦,裡面都有前後數據對照及分析的。如果你懂海,海就會幫你。如果你不懂海而硬要下水,你說海是會幫你,還是會害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