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對這本書產生興趣,來自於在身體無法自由行動後,無法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去影響他人,但作為公司的創辦人還能用設什麼方式去影響團隊? 一來是透過言語,或是透過文字,而這本書作者約拿.博格(Jonah Berger)提供傳達一個簡單概念,說話時「把正確的文字用在正確的時機,就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也是書的英文書名「Magic Words」。我想試著從中獲取產生說話影響力的技巧,歸納以下。
身分認同與語言魔法:讓文字成為你的超能力
文字不光能傳遞資訊。還能告訴我們當家作主的是誰、該為錯誤負責的是誰,還有採取某項行動的含意。只要能掌握和身分認同相關的語言,我們就能激勵自己跟他人採取期望中的行動。能達到這些效果的文字魔法如下:
- 把行動變成身分 : 你要請人幫忙,或是要說服人做某件事嗎?那就把動詞變成名詞,把動作框定成一種能取得頭銜的機會,對方會有動機配合行動
例如 :
— 你可以幫我收積木嗎? 》你可以當我的小幫手嗎? 幫忙收積木 !
— 我喜歡慢跑 》 我是一名跑者 - 不能改成不要: 達成不了目標或抗拒不了誘惑嗎?別再說「我不能」,試著改說「我不(要)」(我現在不吃甜食了)。可以讓我們感覺充滿自主的力量,更有機會達成目標。
— 我不能,像是被外力限制而不可為,適合用在推諉事情上,暗示有理由無法做到
— 我不要,表示掌控權在手上,是我自己決定不做,主動堅決強化念頭,抗拒誘惑 - 把[應該怎麼做]改成[可以怎麼做]: 想要變得更有創意,針對難題想出更有創意的解決方案嗎?與其問應該怎麼做,不如改問可以怎麼做。這種措辭可以激發出擴散性思維,讓我們跳脫出窠臼、跳出原本只有二元的答案,避免卡在單一思路,有時候沒有正確答案。
- 嘗試跟自己對話: 有個重要簡報發表讓你很緊張嗎?還是重要面試前想幫自己做好心理建設?你可以試著以第二或第三人稱跟自己對話(你可以的!),這不只是自我覺察,更是一種心理距離的魔法,能讓緊張感減半,冷靜度加倍。 情緒的自我覺察之外,可以試著換成「你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你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或理由?」 客觀的你可以怎麼做?
- 善用不同的人稱: 根據你是要爭取注意力,還是想避免跟另一半吵架,你可以審慎思考自己要如何使用「我」與「你」等人稱代名詞。
這些代名詞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可以標註某段話代表你的立場。但你也要小心,因為這些人稱代名詞也同時在暗示誰該負起責任、錯是誰造成的,暗藏著權力與情感的分配。例如:
— 你餵過狗了嗎? 》 狗狗餵了嗎? 差別在咎責於對方
— 你這件事做的很好 》 功勞歸於對方
— 從我的研究(意見)指出,我之前就說過了 》 強調在我
表達自信的語言肌肉
- 丟掉規避語: 想傳達出自信,你就要盡量避免像「或許」、「如果」與「依照我個人的意見」等說法,會讓發言的內容和發言的人都顯得舉棋不定。
- 多用確定語: 除了丟掉規避語,你還應該善用確定語。像「肯定是」、「很清楚地」、「顯然是」等說法,讓人覺得發言內容不是個人意見,而是無可駁斥的事實。
- 不要猶豫: 「嗯」、「啊」、「呃」如果太常出現,會讓人難以對我們的訊息抱持信心。所以這些用來湊數的填補詞要盡可能少。可以事先想好自己要講什麼,並在需要整理思緒時不要嗯嗯啊啊,直接停頓一下就是了。
- 把過去變成現在: 現在式可以傳達出信心,也可以增加你的說服力。為了讓人看見你的篤定,你要盡量避免用過去式說「我當時很喜歡那本書」而改用現在式,直接說「我很喜歡那本書」。
- 適時表達懷疑: 如果目標是讓人感覺我們有開放的心胸、樂於接受反對的意見,而且對問題的複雜性有清楚的意織,那麼表達出些許的自我懷疑就會是一個好選項。
上述技巧需考量應用的場合,來決定綜合使用,例如:當對方已經是帶有立場,就需要適度表達懷疑或規避語,尤其是在少人對談時,對方立場會更為堅定,說服的方式是要讓對方知道,我們表達是客觀確實的意見,持開放的態度來陳述,不是要跟他對著幹! 讓他鬆動立場。 如果是在公開簡報或傳達訊息,確實就要摒除懷疑規避,堅定確定語氣更能帶動人心。 無論場合都寧可沈默停頓,也要降低填補詞或猶豫,讓人聽了煩躁!
問對問題,讓對話變成藝術
- 勇於求教: 向他人徵詢建議不僅得到有用的見識,還能讓你顯得更聰明。
- 打蛇隨棍上: 問問題能為我們的形象加分,能促成正向的互動,但延續性問題又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種。能讓人感覺到我們正投入其中。舉例:
— 妳剛剛說喜歡吃美食,那妳喜歡那種類型的菜? - 四兩撥千斤: 遇到有人提出一個讓我們為難的問題,我們可以丟一個與之相關的問題回去,藉此把對話轉移到不同的方向,既不會顯得冷淡而失禮,又可以守住切身的資訊。舉例:
— 反問對方問題。我報告的怎麼樣? 你報告完的感覺如何? 你心中的數字多少? 那你的預算範圍落在? 我穿起來如何? 挺有型的在哪裡買? - 不要想當然耳: 覺得對方有可能隱瞞什麼負面資訊,並想問出端倪時,要小心別在問題中假設一切都沒問題,至少得讓有心人覺得不好回答。 直接預設對方是有問題來提負面問題,讓對方知道不是好糊弄。舉例:
— 這手機沒有問題吧? 這手機的問題有哪些? - 穩紮穩打: 深度的自我揭露必須以社交連結作為前提,而建立社交連結的前提是安全感。所以為了深化社交關係,或是和陌生人變成朋友,必須由簡單處著手,再逐步深入去進行雙方平等、有來有往的自我揭露。
具體化與抽象化的平衡術
- 讓人感覺被聽見: 想要讓人覺得你有在認真聽嗎?那你的用詞就要具體。用明確的細節去表現出你關注著對方,也理解了對方。從對方的話中,找出重點並重複說給對方聽,讓他知道你有聽進去! 例如: 你老闆竟然遲到40分鐘,也太過分! 你辛苦了
- 使用具體的語言: 別只是想到什麼說什麼,多使用聽者能夠在腦海中看見的字詞。比起一種構想,去像一輛紅色小跑車會容易得多了。讓人容易理解,可以具象化的例子!可以用「如何」去描述要表達的概念,從可行性去思考,例如:這產品「如何」讓消費者滿意? 讓概念落地。
- 適時抽象一點: 思考讓一件事情的每顆小螺絲釘逐漸浮現,讓事情更具體。但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要展現出力量,或是要顯得具有成長潛能,那抽象語言就會是更好的選擇。此時我們應該專注在「為何」,思考一件事背後的理由,可以有助於我們在較高的層次上傳達出一種大局觀, 要讓聽者有想像空間,要適時抽象。例如:這產品「為何」消費者會滿意? 就會走向價值訴求
動之以情,讓故事有溫度
- 自曝其短:如果已經被看作「能力很強」的人,我們可以稍微表現出自身的不足之處,這麼一來別人不但不會討厭我們,反而會更喜歡我們。
- 打造雲霄飛車:好的故事必須有高峰也有低谷。想增進受眾的參與,我們要適時添入負面的元素。儘管述說一路上歷經的挫敗,這可以讓最終的成功出落得格外甜美。
- 變換節奏:一路順風雖然舒服,但人的注意力也會被你舒服掉,所以你如果想要抓住人的注意力,就得變換節奏,讓路途中多點顛簸。
- 顧及背景:在嘗試進行說服時,不能只是一味地使用正面的論述。情緒性的語言可以在電影與享樂型的情境中幫助我們;但如果背景換成是軟體或工作應徵等實用情境,那情緒性的語言就會產生反效果。
- 先照顧感情、再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理解提出問題的人。所以與其一頭栽進問題,不如先跟人建立連結。開局先用有溫度的情緒性語言來暖場,接著再用理性的討論來真正解決問題。
- 啓動不確定性:正確的字眼可以讓任何主題或簡報都變得精簡。召喚出不確定的情緒(如驚訝),可以讓人保持專注。 具體性與數據事實確認能夠信服人,但情緒用語卻能讓人更願意深入參與,厲害的銷售員賣得不是產品而是情緒價值! 例如:
— 這裡評價5顆星 》這裡環境很完美 》在這裡用餐很享受
— 我可以怎麼協助您 》 我可以幫妳解決什麼問題!
要處理問題前,要能先照顧提出問題人的情緒! 說道理會把對方推遠,理解情緒能先拉近關係!不確定的字眼或標題,讓人產生焦慮、疑慮甚至好奇來保持往下讀!
相似與相異的運用
- 求同:當熟悉度堪以利用,或符合我們的目標時,那相似的語言就可以成為我們的助手。留心我們的同事都是怎麼說話的,把他們說話時的一些習性拿來採用,可以讓我們在辦公室裡更加如魚得水。
- 存異: 但相似性並不是萬靈丹;與眾不同也有裨益,特別是當你從事的工作很重視創造力、創新或刺激,這時候與眾不同會是更好的選擇。
- 為故事選擇正確的節奏: 當你在擬定簡報、劇本或任何一種內容時,別忘了要去思考主題的進展速度。從容地開始,是為了讓觀眾有時間上船,而等大家都跟上了之後,我們就可以加快步伐來增加刺激感;尤其如果娛樂是你的目的。若你的目的是要傳遞知識,那放慢速度並腳踏實地就會是你該走的方向。
一開始先求同,融入了解;再者求異建立差異性與特色,突顯創新之處,這大概是平穩路線! 要讓人吃驚那就直接先來個我很不同,再來建立反差萌,這反而是戲劇喜歡的效果,待人嚴格實則內心溫暖、刀子口豆腐心,還是要走正常路線,看哪一種節奏效果比較好,問題是你真的有比較特別嗎? 演是演不了多久!
讚美的技巧
跟人說他們聰明、數學好,或是很擅長在台上發表,等於是在對他們說表現的好壞是取決於穩定不變的個人特質;但如果把回饋的措辭,改成是對努力過程的讚許,那你就會比較有可能達到你稱讚人想要達到的效果。你應該跟說他們在考試或簡報中很努力、做得好,也就是不把誇獎的重點放在特質上,而放在特定的任務上。
隨筆金句
「把行動變成身分,你不是在請人幫忙,而是在邀請英雄加入你的冒險。」
「用『我不要』取代『我不能』,你就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問『可以怎麼做』,就像在平凡的日常裡打開一扇創新的窗。」
「語言裡的主詞,是責任和情感的分配器。」
「故事的高低起伏,是讓人記住你的最佳調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