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上課常常心不在焉,考試也常粗心出錯,是不是有學習障礙?」
「老師說孩子很聰明,但就是做作業不專心,到底是注意力問題還是讀寫障礙?」
這是許多家長在育兒過程中常遇到的困惑。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ies)與注意力不足(Attention Deficit),雖然在表現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其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況,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了解差異,是協助孩子成長的第一步。

什麼是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是指在智能正常的情況下,孩子在某一或多個學習領域(例如閱讀、書寫、數學)表現明顯落後,且不是因為視力、聽力、智力不足、情緒問題或教育機會缺乏所造成。
常見的學習障礙類型:
- 閱讀障礙(Dyslexia): 字詞辨識困難、閱讀速度慢、經常跳字或漏字。
- 書寫障礙(Dysgraphia): 書寫不清楚、文字排列混亂、文句結構困難。
- 數學障礙(Dyscalculia): 無法理解數學概念、記不住公式、計算容易出錯。
這些困難通常在小學低年級就能觀察出來,若未及早介入,可能影響孩子自信與學習動機。
學習障礙 vs 注意力不足:你知道差別在哪嗎?
在孩子的學習歷程中,「學習障礙」與「注意力不足」常被混為一談,但實際上這兩者有著明確的不同。了解差異,有助於提供正確的支持與協助。
🔍 根本問題不同
- 學習障礙:是特定學習功能上的障礙,例如閱讀障礙(Dyslexia)、書寫障礙、數學障礙等,屬於神經發展層面的差異。
- 注意力不足:則是大腦的專注與自我控制功能調節困難,常見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中。
📘 表現上的差異
- 學習障礙:通常在單一或少數學科(如國語、數學)表現困難,其餘表現正常,孩子可能非常努力但仍效果不彰。
- 注意力不足:所有課業都有可能受影響,學習表現起伏不定,專注力維持困難使學習效率降低。
👂 對外在刺激的反應
- 學習障礙:對環境干擾不一定敏感,主要困難在資訊處理(如閱讀理解、聽寫)。
- 注意力不足:容易受到聲音、視覺或動作刺激分心,專注時間短,易轉移注意力。
💪 學習態度與努力
- 學習障礙:孩子常常很用心,卻因處理速度慢或記憶困難,導致成效不佳。
- 注意力不足:常被誤解為「不努力」、「懶惰」,但實際是控制注意力與衝動上的挑戰。
🧩 介入策略有所不同
- 學習障礙:
- 特殊教育支持(如資源班)
- 認知訓練、讀寫補強、語音覺識訓練
- 注意力不足:
- 感覺統合訓練、時間管理策略
- 行為介入、環境結構調整
- 必要時結合醫療介入(如藥物治療)
職能治療怎麼幫助?
對於學習障礙的孩子:
- 評估讀寫能力與手部動作控制,設計個別化學習策略。
- 引導使用多感官學習法(視覺、動作、觸覺整合)。
- 協助改善書寫技巧與姿勢,減少書寫疲勞感。
對於注意力不足的孩子:
- 設計感覺統合與前庭本體覺活動,穩定情緒與提升覺醒度。
- 教導自我監控技巧,如任務拆解、視覺提示與時間管理。
- 與家長合作建立結構化的生活與學習環境。
家長可以怎麼做?
- 觀察與記錄行為特徵:哪些情境容易分心?哪些學科特別吃力?是否長期持續?
- 不要急著貼標籤: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專業評估能提供正確方向。
- 尋求跨專業支持:職能治療師、心理師、老師、家長攜手合作,能幫助孩子發揮潛能。
理解,才有真正的幫助
孩子不是「懶惰」或「故意不配合」,而是他們真的遇到了學習上的阻礙。辨別學習障礙與注意力不足,是陪伴孩子突破困境的關鍵第一步。只要早期發現、適當介入,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與成長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