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他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好好坐下來?」
這句話,大概是我在治療所最常聽到的家長心聲。
有的孩子一坐下來就扭來扭去,好像椅子上有針;
有的孩子課堂上總是離開座位,讓老師又氣又無奈;
有的孩子甚至邊吃飯邊爬椅子,讓爸媽忍不住懷疑:「是不是我家孩子就是天生沒辦法安靜?」
其實,「坐不住」並不等於「不乖」。
在臨床上,我們常看到孩子坐不住,背後可能有好幾種原因。
1. 感覺統合的挑戰
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個交響樂團,需要把「視覺、聽覺、前庭覺(平衡感)、本體覺(身體位置感)」等等整合起來。
如果交響樂團失調了,就會出現「需要不斷動一動,才能找回平衡」的狀況。
例如:
- 孩子身體需要更多動作輸入,才能感覺「我在這裡」。
- 平衡感不足,久坐會讓他感覺不安定。
2. 肌肉張力或姿勢控制不足
有些孩子的「核心肌群」還不夠有力。
大人可以輕鬆坐半小時,但孩子的腰背肌肉可能撐不了五分鐘,於是他只好不斷換姿勢,甚至趴在桌上。 這不是偷懶,而是體力真的跟不上。
3. 專注力與自我調節發展
孩子的大腦「專注系統」和「自我控制能力」還在發展。
如果課堂內容太難、太簡單、或不符合興趣,孩子的專注力很快就轉移到「身體動一動」上。
4. 情緒或環境因素
有時候孩子坐不住,其實是因為焦慮、緊張,或環境太吵、太亮,讓他難以安定。
想像一下:如果你坐在一張很不舒服的椅子上,要你一動不動一小時,你也會受不了。
🌱 爸媽可以怎麼做?
如果你家孩子也常常坐不住,可以嘗試這些小方法:
- 動一動再坐下:先安排短暫的肢體活動(跳一跳、深蹲),再進入需要專注的情境。
- 椅子小幫手:給孩子「有彈性的坐墊」或「腳底踏墊」,增加身體的感覺輸入。
- 分段專注:不要期待孩子一次坐 30 分鐘,可以先從 5 分鐘開始,慢慢拉長。
- 增加手部小任務:給孩子一支小玩具、壓力球,讓手忙一點,身體反而能更安靜。
💡 簡老師的小提醒
坐不住,不代表孩子不努力、不乖,而是他的身體和大腦正在「尋找一個最舒服的狀態」。
如果你觀察到孩子的坐不住影響到學習、人際互動,或讓日常生活很辛苦,建議可以安排專業的職能治療評估。
我們相信:孩子不是故意坐不住,而是需要更適合的方法,幫助他安心、安定。
你家孩子也有這種狀況嗎?留言分享,我會挑幾個常見問題在下一篇文章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