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主是一位有自己步調與堅持的特教老師,在回應我們問題的時候,總會停頓、思索很久,然後輕聲說出「痾⋯」。
背後似乎藏著許多不好意思直接表達的真實想法。
我們能感受到她的猶豫與掙扎,也知道她並非沒有想法,而是習慣先把自己往後放。
這個習慣也延續到了女兒身上。
她的情緒很滿,是一種對於混亂的無力與對自己沒能維持秩序的自責感。
她有自己的堅持——希望同一組的玩具要集中、保留好,哪怕這樣的堅持會讓決定變得更慢、更難。
我們沒有否定這個堅持,而是陪著她,一起將玩具集中、分類,讓選擇變得更清楚。
而在集中玩具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她的情緒開始安定。
可能也因為空間的秩序開始浮現,她決定物品去留的速度也明顯加快了。
於是夥伴在某一個片刻誇獎她:「你真的很棒,做得很好。」
沒錯,我們整理師也是要給好給滿情緒價值。
只見她非常放鬆的,哈哈大笑,回應道:
「我平常在學校教孩子要處理情緒、也一直給予他們空間與情緒價值,但我也很需要啊!」
本來我以為這是一場單純物品的整理,沒想到是一場「過度付出,而需要好好被同理的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