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即將在 2025 年 8 月 23 日面對一項看似單純的投票主文「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但這場公投實際上是一次關於能源路徑、民主信任與世代正義的綜合考驗。短期內它決定一座機組能不能發電,長期看它會改變我們對電力安全、再生能源投資與核廢處理責任的承擔方式。
當下局勢:誰在推動、誰在反對,以及辯論場景
重啟核三公投由朝向重啟立場的政黨與社群提出,立法院已通過將案付諸公投之程序,而各公投意見發表會也已陸續舉行,正反雙方在媒體與公聽會上交鋒。支持者強調供電穩定與能源多元,但反對者與環團則把焦點放在安全風險、核廢未解與再生能源替代可能性。媒體直播與公投發表會提供了大量論述,但也暴露出專業論證與政治宣傳混雜的問題,讓選民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知識型判斷。
技術與風險:核三真能無痛接回電網嗎
支持重啟的人提出只要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就可繼續運轉,但這個承諾在技術層面有多重問題。機組長期停機後重新啟動需要完整安全檢驗、老舊設備的維修更新與長期維護預算,任何一個環節若被政治化或資金短缺所限制,風險就會上升。此外,即使機組能發電,核廢料處置仍無簡單答案,幾十年後的處置與監管責任將落在未來世代身上。把電網的即時需求與跨世代風險混為一談,是非常危險的公共討論路徑。政治盤算與社會成本
這次公投的發起與通過過程,暴露出台灣民主制度中公投作為政策工具的兩面性。公投可以作為直接民主補充代議體制,但當複雜技術議題被簡化為單一「同意或不同意」選項時,選民容易受到情緒化敘事或短期利益訴求影響。政黨利用公投綁住選民情緒,可能換取短期政治利益,但長期看會讓公共政策連續性與專業治理受損。臺灣在過去能源相關公投顯示社會分裂與後續政策不穩定的高成本。
對未來社會的影響:三個要點
- 供電與投資信號
重啟核三若成為政策方向,會向市場與投資者傳遞「核能仍是選項」的訊號,可能減緩再生能源與儲能的加速部署速度。反之若不重啟,政府必須更積極整合儲能、需求管理與跨區域輸電設施,否則短期內仍會面臨供電調度壓力。 - 社會風險與世代正義
核廢處置的長期負擔不會因一場公投而消失。將機組重新啟動的決定,也是在把處置成本與環境風險遠期轉移到年輕世代與未來居民身上。以世代公平角度看,應把核能與核廢責任納入更長期、更透明的成本評估。 - 民主品質與專業治理
複雜科技議題要求行政與立法機關建立更完整的公開評估機制、專家審查與社會對話平台。否則公投只會成為政策搖擺的照妖鏡,讓專業治理被情緒化判斷替代,結果是政策難以長期穩定推展。
實務上的可行替代方案
我們不是要用恐懼取代討論,而是要把問題技術化與政治分工做好。
具體作法可以包括:
- "先做更完整且公開的風險與成本評估報告,並納入跨領域專家與地方參與者"
- "若短期內有供電缺口,優先以需求側管理、加速儲能與燃氣機組的過渡部署補位,而非把重啟當作唯一出路"
- "制定核廢專責基金與長期監管機制,明確列出資金來源與監督責任,避免把未來負債轉嫁"
結語:投票不是終點,是責任的開始
面對核三公投,選民的每一票都不只是在決定一座機組的命運,更是在決定台灣能源轉型的方向與民主治理的品質。支持或反對都可以是出於善意,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要的是一個能讓下一代生活得更穩定、更安全與更有選擇的台灣,還是回到以短期政治算計換取暫時安慰的舊路?在資訊龐雜的時代,公民的功課是多做一點查證、多問一點專業,讓投票成為負責任的公民行為,而不是衝動的聲量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