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沒讓你變笨,被動的學習習慣才會:從「搜尋答案」到「建構對話」的思維升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raw-image


最近,一股夾雜著興奮與焦慮的複雜情緒,正悄悄地在人群中蔓延開來,它的源頭,正是那個無所不在又神通廣大的AI。不少報導都引用了學術研究,好比說麻省理工學院就曾有分析指出,過度依賴大型語言模型輔助的個體,其大腦活動的複雜性呈現顯著降低,這無疑加深了一種普遍的恐懼,一種「我們會不會因為使用AI而變得越來越笨」的集體憂慮。


這種恐懼其實並不陌生,它幾乎是人類社會面對顛覆性技術時,必然上演的文化劇碼。我們的外婆輩,可能也曾用同樣的眼神,看待我們母親那代人沉迷於電視;而我們的父母,也曾用同樣的語氣,擔憂整天掛在網路上的我們會「與社會脫節」。


每一次的技術革新,都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對於未知與失控的深層不安,然而歷史一再證明,問題的根源往往不在於工具本身,而是我們駕馭工具的思維與方法。


AI,這個看似全新的物種,其實只是這齣歷史劇的最新一幕。它既不是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也不是會竊取我們智能的洪水猛獸,它就是一個工具,一面能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映照出我們學習習慣與思維品質的鏡子。


這篇文章,不打算加劇任何不必要的恐慌,而是希望提供一個更清晰的思考框架,協助大家看懂這場變革的本質,並從中掌握兩項足以定義未來競爭力的核心能力。


戳破「學習的錯覺」——為什麼看懂不等於學會?


要理解AI如何影響我們的學習,得先從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談起,這個概念叫作「認知卸載」(Cognitive Offloading)。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有個節省能量的傾向,會下意識地將記憶、計算、乃至於思考的苦差事,外包給周遭的工具,從古早的結繩記事,到口袋裡的計算機,再到無所不包的搜尋引擎,都是我們大腦的「外掛硬碟」。


AI的出現,將這種「卸載」的效率與範疇,推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過去,我們可能只是把「記住一個電話號碼」這類單純的記憶工作交給手機;現在,我們可以把「幫我整理這篇論文的重點」、「為這個複雜的專案擬定一個初步計畫」這種更高階的「組織」與「建構」工作,也一併外包出去。這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卻也埋下了一個極深的陷阱。


這個陷阱就是「學習的錯覺」。打個比方,這就像是訂購了一份米其林三星主廚的頂級料理包,我們只要打開包裝,按照簡單的指示加熱,一盤色香味俱全、營養搭配完美的佳餚就呈現在眼前。我們品嚐了它、享受了它、甚至也能向朋友鉅細靡遺地描述它的美味層次。但是我們學會烹飪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我們錯過了從挑選食材、理解食材特性,到控制火侯、調配醬汁,乃至於在一次次失敗中累積經驗的整個過程。我們享受了「成果」,卻完全繞過了成為一名廚師所必需的、那個充滿汗水與挫折的「過程」。AI給我們的完美答案,就像那份料理包,它讓我們誤以為「看懂了」就等於「學會了」,卻剝奪了我們大腦親自經歷那場「心智的鍛鍊」的機會。


人類心智的成長,與肌肉的鍛練並無二致,它需要在阻力與困難中才能變得強壯。我們之所以能深刻地理解並長期記住一個知識,往往不是因為答案給得有多快多好,而是因為我們曾為了得到那個答案而「掙扎」過。那個在腦中反覆思量、查找資料、比較不同觀點、最終豁然開朗的「啊哈時刻」(Aha! Moment),才是將外部資訊轉化為內部智慧的真正火焰。如果我們總是選擇跳過這個最費力、最關鍵的步驟,大腦那塊處理複雜資訊、建構深度理解的「肌肉」,自然就會日漸萎縮。


一場學習的指數革命——你的知識 = 好奇心 ^ 工具參數


當我們意識到「認知卸載」的潛在風險後,很容易會陷入一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開始將AI視為學習的敵人。然而,這種觀點同樣也過於簡化。要真正理解AI在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許需要一個全新的心智模型。羊羹我覺得,有一個近乎數學公式的模型,能非常漂亮地解釋這一切。


這個模型是:個人知識儲備 = 好奇心 ^ 工具參數 ("^"次方意思)

在這個模型中,「好奇心」是我們學習的根本驅動,是那個基底的數字;而「工具參數」,則是我們所使用的學習工具,能為我們的好奇心帶來多大的「槓桿效應」。


  • 書籍時代(參數 ≈ 1):當我們的主要學習工具是書籍時,知識的增長基本上是線性的。我們投入多少時間與精力去閱讀,好奇心有多強,就能得到多少成正比的回報。這是一個穩定、厚實,但效率有限的模式。


  • 網路時代(參數 ≈ 2):搜尋引擎的出現,讓工具參數變成了平方等級。我們的每一個好奇心,都可以透過超連結,從一個知識點,輻射到一個知識面。學習不再是單一路線,而是在一張巨大的網絡上進行跳躍式探索,效率大幅提升。


  • AI時代(參數 ≥ 3):而大型語言模型的降臨,則可能帶來了指數級的革命。現在,我們的每一個好奇心,不再只是得到一個「連結」或一個「頁面」,而是能得到一個經過即時整合、客製化生成、甚至可以與我們進行互動對話的「知識夥伴」。學習的槓桿效應被拉到了三次方,一個立體的知識結構。


這個模型,將我們從「AI好不好」的價值判斷,解放出來,轉向一個更具策略性的問題:「我該如何運用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學習槓桿,來最大化我個人好奇心的投資報酬率?」


它也清晰地揭示了,未來個體之間真正的差距,可能不再是誰比較努力,或誰比較聰明,而是誰的「好奇心底數」更高,以及誰更懂得如何去啟動那個強大的「工具參數」。一個好奇心旺盛的個體,在AI這個指數級放大器的加持下,其知識的雪球效應將會極其驚人,反之,一個缺乏好奇心的個體,即便坐擁最強大的工具,他的知識儲備也依然會趨近於零。這場學習的革命,既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是一場無聲的巨大分化。


如何取得知識?——從「自動販賣機」到「蘇格拉底」的提問升級


理解了AI作為「好奇心放大器」的潛力後,下一個關鍵問題便是,如何真正地啟動那個強大的「指數參數」?答案就藏在我們與AI的「互動模式」之中。


大多數人,其實仍不自覺地沿用著搜尋引擎時代的習慣,也就是一種被動的「查詢—應答」模式。


我們心中有問題就把它像投幣一樣丟給AI,然後等待一個答案掉出來。這個模式下的AI,本質上只是一台更聰明、更會說話的「自動販賣機」,它滿足了我們的「即時需求」,卻沒有啟動真正的「深度學習」。在這種模式下,AI的工具參數,可能連1.5都不到。


要解鎖AI的全部潛力,我們需要將互動模式,從「查詢答案」,升級為「建構對話」。我們要把AI的角色,從一個無所不知的「答案供應商」,轉變為一個能啟發我們思考的「心智陪練員」。這需要我們掌握一些「提問的藝術」,主動地引導對話的方向與深度。


好比說,我們可以嘗試幾種進階的對話策略:

  • 策略一:指令AI扮演「無知的學生」

    這是一個將「費曼學習法」應用在人機協作上的高招。我們可以對AI說:「我正在學習『區塊鏈』,現在請你扮演一個非常聰明、但完全不懂這個領域的五年級學生,針對我的解釋,不斷提出你的疑問,直到你完全搞懂為止。」這個過程,會強迫我們用自己的語言,去重新組織、簡化、並類比複雜的知識,那種為了「教會別人」而進行的思考,正是鞏固自身理解最有效的方式。


  • 策略二:指令AI扮演「惡魔的代言人」

    當我們提出一個自認為周全的計畫或論點時,最怕的就是陷入自己的思維盲點。這時,可以指令AI:「針對我以上的創業計畫書,請你扮演一位最嚴苛、最保守的風險投資人,對我的每一個假設提出最尖銳的質疑,並找出其中所有潛在的風險與不合理之處。」AI沒有人類的「情面」包袱,它能提供一個絕對客觀、甚至冷酷的反對視角,幫助我們在事前就進行更嚴格的壓力測試。


  • 策略三:指令AI扮演「情境模擬器」

    與其問AI「該怎麼做?」,不如讓它為我們創造一個身歷其境的演練場。我們可以說:「假設現在是2028年,我是一家電動車公司的CEO,而你,是我的首席市場分析師。請給我一份報告,說明市場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並列出它的優劣勢,然後,我們來開會討論應對策略。」這種用法,能將我們從一個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一個在模擬情境中,主動運用資訊進行決策的「局內人」。


透過這類主動的、有設計的提問,我們不再只是單純地「認知卸載」,而是巧妙地利用AI作為一個放大器,來激發我們大腦自身更高層次的思考能力。AI的角色,從代替我們思考,轉變為我們思考時最強大的「對練夥伴」。這,才是真正釋放那個指數級參數的鑰匙。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如何運用知識?——當人人都有金山,你該如何點石成金


如果說,「如何取得知識」是AI時代的第一門必修課,那麼緊隨其後的,必然是更為關鍵的第二課:「如何運用知識」。


當AI讓「取得知識」這件事,變得像呼吸一樣自然、像電力一樣便宜時,單純「擁有知識」這件事本身的價值,就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貶值。


想像一個未來,任何人都能在幾秒鐘內,調用一座裝載了人類所有公開知識的金山。在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分野,不再是誰的金山比較大,而是誰更懂得如何運用這座金山,去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宮殿。


「運用知識」的能力,聽起來很抽象,但羊羹我覺得,它可以被拆解成幾種更具體的、可被觀察的核心能力。這些能力,共同構成了未來專家的真正價值所在。


  1. 知識的「組裝」能力:

    這是一種跨領域的創造力。它指的是,當面對一個前所未見的複雜問題時,我們能否從A領域(好比說,生物學的演化模型)和B領域(好比說,金融市場的風險定價)中,各取出一塊看似無關的知識積木,然後像一位建築師一樣,將它們巧妙地「組裝」起來,搭建出一個能夠解決當前問題的創新框架。擁有這種能力的人,看到的不是分門別類的學科,而是一個可以任意取用、組合的巨大樂高池。
     
  2. 知識的「轉譯」能力:

    這是深刻理解的最佳證明。我們能否將一個在學術殿堂裡極度複雜的概念,好比說量子力學中的「疊加態」,「轉譯」成連五歲小孩、公司CEO、或隔壁賣早餐的阿姨都能大致理解的比喻或故事?如果可以,那才代表我們真正消化了這個知識,而不只是在背誦定義。這種能力,不僅是溝通的藝術,更是建立影響力的基礎。
     
  3. 知識的「決策」能力:

    這是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勇氣。真實世界的問題,從來都不是資訊完整、條件清晰的考題。我們總是在資訊不足、甚至相互矛盾的迷霧中前行。這時,如何運用有限的知識,結合個人的經驗、直覺與價值觀,做出一個果斷的、並且願意為其後果負責的「決策」?這種能力,需要的是超越計算的智慧,是在不確定性中導航的羅盤。
     
     

這三種能力,共同定義了一個「AI時代」的專家。他的價值,不再來自於他腦中儲存了多少資訊,而是來自於他如何篩選、組裝、轉譯這些資訊,並最終基於一個穩固的倫理核心,做出有意義的決策。


體制的枷鎖與個人的突圍——在荒謬的斷層中,為自己開路


理論的藍圖固然清晰,但我們必竟活在一個充滿矛盾與慣性的現實世界。在我們探討如何成為理想的「未來學習者」時,一個巨大且無奈的結構性困境,橫亙在眼前:我們的教育體制,似乎正在進行一場「反向訓練」。


一個很荒謬的現象是,社會與大學端,普遍期待學生是具備數位自主學習能力的個體。一個成功的頂尖大學生,他的筆電或平板幾乎是他大腦的延伸,是他用來探索世界、建構思維的必要器官。然而回溯到高中甚至國中階段,為了「管理便利」與「避免分心」,許多學校卻嚴格限制學生使用這些數位載體。


這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才培育斷層。這好比說,一個國家想培養頂尖的F1賽車手,卻在他們18歲拿到駕照前,嚴禁他們接觸任何賽車與模擬器,只讓他們熟讀交通法規、練習路邊停車。然後,在他們成年那天,直接將他們丟進世界級的賽道,期待他們能與那些從小就在卡丁車場上長大的對手一較高下。結果可想而知,除了極少數天賦異稟的奇才,大多數人都會在這場銜接中,顯得手足無措。


這種斷層,很大程度上源於政策制定者的「世代經驗錯位」與「管理思維僵化」。對他們來說,「學習」的畫面,是安靜的教室與埋首的書堆;「科技」的風險,遠比它可能帶來的「效益」更加具體、更需要被優先處理。一個意圖維持「表面公平」與「秩序」的管制政策,無意中,卻可能正在加劇一種更深層的「能力不公」。


在頂尖學府裡,數位學習的文化早已是潛移默化的「隱形課程」,但在其他更依賴校規管理的環境中,學生的數位羽翼,可能就在這種「為你好」的善意中,被徹底折斷。


面對這個體制性的困境,與其等待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如更務實地思考,作為一個「身在局中的個體」,我們該如何為自己開路?


當外部環境無法提供理想的訓練場時,個體就必須更有意識地,為自己打造一個「心智的健身房」。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再將學習的責任,完全寄託於學校或任何單一機構。我們必須成為自己學習路徑的「總設計師」,主動地去尋找資源、去設計挑戰、去建立能激盪彼此的社群。這場突圍,考驗的不只是我們的學習能力,更是我們的自主性、策略性、以及在限制中尋找自由的創造力。


今天,你打算如何使用你的金山?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AI時代學習的QA總結

  • Q1: 使用AI學習,真的會讓我們變笨嗎?
  • A: 工具本身不會,但被動的「認知卸載」習慣會。如果只是把AI當作答案販賣機,跳過了大腦深度處理資訊的「掙扎」過程,長期下來確實會削弱我們的思考能力。關鍵在於,是我們在「使用」AI,還是被AI「代替」思考。


  • Q2: 在AI時代,學習的核心關鍵是什麼?
  • A: 核心關鍵從「擁有知識」轉變為「駕馭好奇心」。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模型來理解:知識儲備 = 好奇心 ^工具參數。AI是目前參數最高的工具,能將我們的學習潛力做指數級放大,因此,如何提出好問題,比單純記憶答案重要得多。


  • Q3: 面對未來,我們最該培養的兩項核心能力是什麼?
  • A: 第一是「如何取得知識」的能力,也就是懂得如何與AI進行主動的、有深度的「對話式探勘」,而不只是被動查詢。第二是「如何運用知識」的能力,包含了將知識跨界「組裝」、向外「轉譯」、用以「決策」、並遵守「倫理」的綜合能力。這兩者共同構成了未來人才的價值核心。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

👉 點此訂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68會員
402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8/08
我們大概都曾是那個在午后時光,與濃濃睡意奮戰的無奈上班族或學生。這個下午腦袋就關機的經驗,羊羹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但這真的只是意志力不足嗎?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不再與身體的本能對抗,而是學著去理解它、駕馭它。一步步打造出能讓大腦全天候高效運轉的「專注力燃料」,成為自己心智狀態真正的主人。
Thumbnail
2025/08/08
我們大概都曾是那個在午后時光,與濃濃睡意奮戰的無奈上班族或學生。這個下午腦袋就關機的經驗,羊羹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但這真的只是意志力不足嗎?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不再與身體的本能對抗,而是學著去理解它、駕馭它。一步步打造出能讓大腦全天候高效運轉的「專注力燃料」,成為自己心智狀態真正的主人。
Thumbnail
2025/08/06
八月是個讓人有點焦慮的月份,年初的計畫好像還停在原地。羊羹我過去也常陷入這種自我懷疑,後來才發現問題不在意志力,而是我們設定目標的方法。這裡想分享一套更系統化的思考,讓我們能重新找回動力,看見熱情與價值如何結合。當我們不再只是追求單一的成功,而是學會享受過程中的複利時,生活也會變得更加值得期待。
Thumbnail
2025/08/06
八月是個讓人有點焦慮的月份,年初的計畫好像還停在原地。羊羹我過去也常陷入這種自我懷疑,後來才發現問題不在意志力,而是我們設定目標的方法。這裡想分享一套更系統化的思考,讓我們能重新找回動力,看見熱情與價值如何結合。當我們不再只是追求單一的成功,而是學會享受過程中的複利時,生活也會變得更加值得期待。
Thumbnail
2025/08/02
我們都曾在追求效率的路上,蒐集了滿手看似強大的工具與法則,卻可能在某個時刻,發現自己反而更加焦慮,生活也一團混亂。這段經歷,是羊羹我從盲目追尋捷徑,到最終放下對速度的執著,回歸內心建立個人最高標準的真實紀錄。或許,真正的生產力答案,並不在於找到更快的路。
Thumbnail
2025/08/02
我們都曾在追求效率的路上,蒐集了滿手看似強大的工具與法則,卻可能在某個時刻,發現自己反而更加焦慮,生活也一團混亂。這段經歷,是羊羹我從盲目追尋捷徑,到最終放下對速度的執著,回歸內心建立個人最高標準的真實紀錄。或許,真正的生產力答案,並不在於找到更快的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在AI時代下我們需要具備的職能,例如提問力、判斷力和專業能力。同時也提到了在使用AI時需要注意的事情,以及一些問答希望可以跟讀者有所互動與交流。另外作者也分享了自己使用AI工具的心得,並期待可以幫助初學者更快地瞭解如何應對AI的基礎邏輯。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在AI時代下我們需要具備的職能,例如提問力、判斷力和專業能力。同時也提到了在使用AI時需要注意的事情,以及一些問答希望可以跟讀者有所互動與交流。另外作者也分享了自己使用AI工具的心得,並期待可以幫助初學者更快地瞭解如何應對AI的基礎邏輯。
Thumbnail
因為 AI 領域的技術不斷地迭代更新,無法避免的是需要一直去追新的技術 並且需要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學會,或是實作應用導入到專案之中。 那我覺得在學習新技術可通過以下步驟: 1. 找一個讀得懂的教學資源 現在網路上的教學資源很多,或是書籍的資源也很豐富, 同時也有像是 chatgpt 的 AI
Thumbnail
因為 AI 領域的技術不斷地迭代更新,無法避免的是需要一直去追新的技術 並且需要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學會,或是實作應用導入到專案之中。 那我覺得在學習新技術可通過以下步驟: 1. 找一個讀得懂的教學資源 現在網路上的教學資源很多,或是書籍的資源也很豐富, 同時也有像是 chatgpt 的 AI
Thumbnail
AI繪圖要廣泛用於商用還有一大段路,還需要依賴人類的經驗判斷、調整,為什麼呢?
Thumbnail
AI繪圖要廣泛用於商用還有一大段路,還需要依賴人類的經驗判斷、調整,為什麼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使用 AI 撰寫文章的挑戰和解決方法。指令過於精準會讓 AI 的文章缺乏變化和個人風格。建議將 AI 當作導師,利用其提問能力來引導思考,而非直接撰寫內容。這種方法不僅能加速思考過程,還能提升文章品質。經過一年的嘗試,作者體會到 AI 從助手逐漸成為思考夥伴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使用 AI 撰寫文章的挑戰和解決方法。指令過於精準會讓 AI 的文章缺乏變化和個人風格。建議將 AI 當作導師,利用其提問能力來引導思考,而非直接撰寫內容。這種方法不僅能加速思考過程,還能提升文章品質。經過一年的嘗試,作者體會到 AI 從助手逐漸成為思考夥伴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測試AI功能的文章,內容是一些隨心所欲的想法和想像,引導讀者思考現實世界及經歷。文章內容充滿了一些具有戲劇性和冒險色彩的詞彙和描述。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測試AI功能的文章,內容是一些隨心所欲的想法和想像,引導讀者思考現實世界及經歷。文章內容充滿了一些具有戲劇性和冒險色彩的詞彙和描述。
Thumbnail
加強媒體素養教育 : 教導學生如何辨識AI生成的資訊,培養批判性思維。 設計更有針對性的作業 : 要求學生提供思考過程,而不只是最終結果。 結合AI與傳統教學 : 善用AI優勢,同時保留人際互動和深度討論。 定期檢視AI工具 : 了解其局限性,並向學生說明可能的錯誤。 .....
Thumbnail
加強媒體素養教育 : 教導學生如何辨識AI生成的資訊,培養批判性思維。 設計更有針對性的作業 : 要求學生提供思考過程,而不只是最終結果。 結合AI與傳統教學 : 善用AI優勢,同時保留人際互動和深度討論。 定期檢視AI工具 : 了解其局限性,並向學生說明可能的錯誤。 .....
Thumbnail
為了充分發揮AI的潛力,我們必須深入瞭解其運作模式和思考邏輯,並學會與AI對話的技巧。《ChatGPT提問課,做個懂AI的高效工作者》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實例,讓讀者更容易學會如何提出精準的問題,並享有提問課程的閱讀回饋。這對於想成為懂AI的高效工作者的人來說,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Thumbnail
為了充分發揮AI的潛力,我們必須深入瞭解其運作模式和思考邏輯,並學會與AI對話的技巧。《ChatGPT提問課,做個懂AI的高效工作者》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實例,讓讀者更容易學會如何提出精準的問題,並享有提問課程的閱讀回饋。這對於想成為懂AI的高效工作者的人來說,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