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目標達成率不到一半?問題不在意志力,試試看「捲成麻花」策略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raw-image


八月是個奇特的月份,它不像一月那樣充滿重新開始的決心,也不像十二月帶著年終盤點的篤定,它更像一場進行到一半的球賽中場休息,計分板上的數字有些尷尬,讓人忍不住回頭看年初那份寫得滿滿的待辦清單,然後發出一聲輕微的嘆息。


那份清單上可能寫著「學會一種新樂器」、「每週運動三次」、或是「精通一門外語」,這些目標在當時看來閃閃發光,但經過大半年的日常沖刷,它們的光芒似乎黯淡了不少,甚至被厚厚的灰塵所覆蓋。


這種「年中焦慮」幾乎是我們每個人的共同經驗,我們很容易將進度落後歸因於自己的意志力不足、時間管理不佳或是天生缺乏恆心,接著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的循環。但問題或許不是出在我們不夠努力,而是我們從一開始設定目標、規劃路徑的方式,就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我們習慣由外而內地推動自己,像是在身後綁上一塊巨石,然後奮力地向前拖行,過程充滿了摩擦力與痛苦,一旦體力耗盡,整件事情也就嘎然而止。


這篇文章想分享的,是一套羊羹自己的系統化思考,一種由內而外產生拉力的目標設定哲學。它將引導我們重新檢視自己與目標之間的關係,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看待個人成長的方式,讓我們不再是辛苦地推著石頭上山,而是想辦法找到一條可以讓雪球自動滾起來的長長坡道,最終享受那份由衷的、充滿期待的成長過程。


顛覆常識,真正追求的不是「目標」,而是「人設」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設定具體、可量化的目標,像是「考試要考一百分」、「三個月內要瘦五公斤」、「一年內要存到十萬塊」,這些目標清晰明確,卻往往忽略了最核心的一環,那就是達成這些目標背後,我們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我們很少去問自己,考一百分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肯定,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聰明?瘦五公斤是為了穿上那件漂亮的衣服,還是為了重拾自信?這種對內在動機的忽略,常常導致我們在達成目標後,卻感到一陣空虛,或是根本沒有足夠的動力撐到終點。


這裡有一個很棒的比喻,假如我們的目標是「在牆上掛一幅畫」,我們可能會去五金行買電鑽、鑽頭、螺絲,然後在牆上鑽一個洞,把畫掛上去。但仔爾想想,「買到電鑽」不是我們的真正目標,「在牆上鑽一個洞」也不是,「把畫掛上去」甚至也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是每天回到家,看到那幅心愛的畫掛在牆上時,內心所感受到的那份平靜、愉悅與美感。


那個「感受」,才是所有行動最原始的驅動核心。如果我們搞錯了目標,花大錢買了一幅別人覺得很棒但自己無感的畫,那即使掛上去了,也只會覺得牆上多了一個佔位的東西。


這就是傳統目標設定的陷阱,我們專注於「擁有→行動→成為」的路徑,比方說,我覺得「擁有」財富自由的人生很棒,所以我開始「行動」去學習投資,期望有一天能「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但「反向目標設定」提供了一個完全相反的思維順序,它主張「成為→行動→擁有」。我們應該先定義出,一個能夠輕鬆達成我們理想生活狀態的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習慣與思維模式,也就是先建立起那個「理想人設」(Future Self),然後開始採取行動,讓自己一步步成為那樣的人,最終,理想的結果與生活狀態,就會像是副產品一樣自然地「擁有」了。


羊羹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就深刻地驗證了這個觀點。在下定決心要學好一種新語言之前,我其實花了非常長的時間,並不是在查資料或背單字,而是在腦中反覆進行一種無聲的預演,想像自己能用流暢的外語與當地人交談,感受那種文化無縫接軌的喜悅與自由,直到這份渴望強烈到足以淹沒所有對於困難的恐懼,讓我幾乎是本能性地去尋找教材、去聆聽每一個聽到的詞彙。


那個驅動力,不是來自於「我要學會日文」這個冰冷的目標,而是來自於「我想成為那個能在東京居酒屋裡和老闆談笑風生的自己」那個鮮活的、充滿魅力的理想人設。


所以,在我們急著列出待辦清單之前,或許可以先停下來,給自己一段「幻想」的時間。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在那些世俗定義的成功目標背後,我們真正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渴望擁有什麼樣的內在感受?


當我們把那個模糊的終點,從一個名詞(像是「經理」、「作家」)轉化成一個充滿細節與情感的立體人設時,我們就為自己的成長旅程,找到了那顆最明亮、也最持久的北極星。


校準內在GPS,如何誠實評估「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光是建立起一個令人嚮往的「理想人設」還不夠,如果這個人設過於脫離現實,像個只存在於電影裡的完美角色,那它不但無法成為我們的助力,反而可能在我們遭遇現實的第一次挫折時,就讓我們因為巨大的落差感而崩潰。


因此在望向遠方的北極星之後,我們需要做的第二步,就是誠實地低下頭,看看自己腳下所站的位置,也就是進行一次全面且客觀的「自我評估」。


這個步驟的核心,是將一個模糊的狀態(「我想成為那樣的人」),轉化為一系列可以被觀察、被衡量的具體指標,然後誠實地標定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一個簡單的方式是,針對理想人設所需要具備的各項關鍵能力,分別進行評分。


打個比方,如果理想人設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內容創作者」,那他可能需要「資料蒐集能力」、「邏輯思辨能力」、「寫作表達能力」等技能。我們可以試著定義,要達到理想狀態,這些能力大概需要幾分(滿分10分)?


而對比之下,我們現在的這些能力又在幾分?這個評分過程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擊自己,而是為了將一個虛無飄渺的目標,轉化成一張清晰可見的「能力差距地圖」,而這張地圖,就是我們後續所有行動的戰略依據。


這個看似簡單的評分動作,在實踐中卻充滿了挑戰。分享我的個人困境,這或許能讓大家更有共鳴。我永遠記得第一次踏上澳洲土地時的震撼教育,手裡那張金色多益證書的分數很高,讓我誤以為自己的溝通能力起碼有個八分,但當我真的站在雪梨街頭,面對快節奏的日常對話時,才發現自己連完整表達一個複雜點的想法都有困難,那種理論與現實的巨大鴻溝,是任何考試都無法測量出來的。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日本,我自認在台灣的日文共學團體中練習得不錯,直到一次旅行時,被懂日文的朋友點醒,我使用的丁寧語在很多場合其實並不完善,對日本人來說,若不是聽出我是外國人,很可能會被視為一種失禮。


這些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純粹的「自我感覺」是多麼不可靠,它會受到「學術能力與實戰能力的落差」、「同溫層內的盲點」等多重因素干擾。這也意味著我們的自我評估系統需要升級,不能只靠自己給自己打分數。基於這些慘痛的教訓,羊羹我覺得可以發展出一套「評估2.0」版本,來讓我們的內在GPS更為精準。


第一,是建立「多維度儀表板」。與其給「日文能力」一個籠統的6分,不如將它拆解成一個更精細的儀表板。像是我們可以從「技能維度」(聽、說、讀、寫、文法精準度)和「場景維度」(居酒屋閒聊、商務郵件、新聞閱讀)去分別評估。


這樣下來,我們可能會得到一張更清晰的圖像:【閒聊能力: 7分 | 商務敬語: 3分】,那麼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就變得不證自明。第二,是建立「外部回饋迴路」。我們必須主動去尋找能反映真實樣貌的「鏡子」,來照出我們的盲點。這面鏡子,可能是一位能精準指出錯誤的付費家教,可能是一位願意說實話的母語人士朋友,也可能是一次刻意讓自己跳出舒適圈的「實戰挑戰」,像是獨自一人去旅行。


總體來說,自我評估這個步驟,它的重點或許不在於那個分數是否百分之百客觀精準,而在於它迫使我們停止空想,開始進行細緻的自我拆解,並勇敢地向外尋求真實的回饋。當我們能誠實地面對自己的不足,看清楚那些需要被填補的溝藉,我們才算真正踏出了從現實通往理想的第一步,接下來的所有努力,也才有了清晰的著力點。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作戰,打造你的「麻花捲學習法」


當我們確立了「理想人設」這個終點,也校準了「當下自我」這個起點,接下來很自然地就是規劃行動路徑。但多數人的行動計畫,往往是一條條獨立的待辦事項,像是「週一學英文、週二學寫作、週三學理財」,這些任務之間互不相干,我們得為每一件事情單獨分配時間與心力,這就像是同時在好幾個不同的戰場作戰,很容易就心力交瘁。但如果我們能換個思維,將這些看似獨立的技能目標,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讓它們互相支持、彼此賦能,我們就能從「單點作戰」升級為「系統作戰」。


這個概念,我喜歡用一個很台式的比喻,稱之為「麻花捲學習法」。一根麻花捲,是由好幾股麵糰緊密地纏繞、揉捏、最後油炸定型而成,它的美味與嚼勁,來自於每一股麵糰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單一股麵糰的滋味。我們的個人成長系統,也應該像這根麻花捲一樣,將不同的技能與目標,緊密地「捲」在一起,讓它們在同一個行動中,同時前進。


這個方法的底層邏輯,是一種我稱之為「順便」的哲學,它的核心精神是追求「一項投入,多重產出」的綜效。


讓我用自己目前的實踐系統來具體說明這個「麻花捲」是如何運作的。我的核心目標之一是精通多國語言,同時,我對「高效學習」、「健康知識」、「投資理財」這三大主題也抱有高度興趣,並且,我也希望透過內容創作來建立個人品牌並獲取一些被動收入。


如果按照傳統方法,這會是至少四個獨立的目標,我可能會為它們各自安排學習時間。但在「麻花捲系統」下,我將它們全部編織在一起。


我的具體做法是以「語言」作為我的主要探勘工具,也就是麻花捲的主繩。當我想研究「高效學習」這個主題時,我會直接用英文去搜尋國外專家的訪談與文章;當我想了解最新的健康資訊時,我可能會用日文去看日本醫師撰寫的專欄;而當我想放鬆時,我會看泰國的綜藝或生活節目,順便學習泰文的日常對話。


接著,我會將這些從不同文化視角吸收到的第一手資訊,進行消化、整理、與反思,然後將這些跨文化的洞見,撰寫成一篇篇的部落格文章。這個看似單純的寫作過程,就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正向飛輪:為了寫出獨特的內容,我必須進行深度的外語學習;深度的學習,同時強化了我的語言能力與專業知識;而最終產出的文章,不僅為我帶來了廣告分潤,也幫助我梳理思緒、建立個人品牌。


在這個系統中,學習語言不再是一個孤立的、需要額外擠出時間去完成的任務,它變成了我獲取高品質資訊的必要手段。而內容創作,也不再是單純的表達,它成了我深化學習、驗證思考的最佳場域。


每一項技能,都成為了另一項技能的燃料與催化劑。這就是「麻花捲學習法」的威力,它讓我們的努力,不再是線性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而是能產生複利效應的指數型成長。當我們開始用這種系統化的思維來規劃生活,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是可以「順便」完成的,通勤的時間可以順便聽外語Podcast,整理房間的時候可以順便構思文章架構,我們不再需要跟時間賽跑,而是學會了如何讓時間發揮最大的效益。


在AI時代,「麻花捲」就是最好的護城河


談到這裡,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可能已經浮現在很多人的腦海中,特別是對那些和我一樣,將大量心力投入在語言學習上的人。那就是在大型語言模型(LLM)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辛苦學習外語的價值,是否正在快速貶低?


當手機App就能實現即時翻譯,我們花費數年建立起來的溝通能力,會不會在一夜之間,變得一文不值?這個「AI焦慮」,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有學習者,都無法迴避的靈魂拷問。


這個動搖是真實的,因為LLM的出現,確實直接挑戰了語言學習最表層的「工具性」價值。在過去,能看懂外文財報、能翻譯技術文件、能在旅行中無礙溝通,這些都是語言能力可以直接兌現的價值。但如今這些功能幾乎都可以被AI更高效地完成。如果我們對語言學習的認知,還停留 在這個層次,那我們的焦慮,就因該被正視。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當AI篩除了這些功利性的表層價值後,反而讓語言學習更深層、更核心的「本質性」價值,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來。


這些無法被AI取代的本質性價值,正是我們「麻花捲系統」所要專注培養的。第一,是「認知結構的重塑」。學習一門與母語體系截然不同的語言,像是在我們的大腦中安裝一個全新的作業系統,它會賦予我們看待世界的另一個視角,另一套邏輯。這種認知上的深度與彈性,是我們心智的直接升級,AI無法代勞。


第二,是「文化的『第一手觸摸權』」。AI可以翻譯一部電影的對白,但它無法讓我們聽懂角色之間,透過敬語與常體轉換所流動的微妙權力關係(至少目前還有點困難)。精通一門語言,意味著我們擁有進入一個文化「原始碼」的權限,而不只是使用一個翻譯好的應用程式。第三,則是「人際關係的『破冰力』」。在一個任何人都能用AI進行完美翻譯的未來,那個願意用略顯笨拙的腔調,努力說出對方母語的人,所傳遞出的那份尊重、真誠與溫度,反而會變得更加稀有,也更加珍貴。


將這個觀點對接到一個非常實際的未來場景,像是即將全面發展的「桃園航空城」。我們可以預見,那裡將會是國際商務、觀光、物流的高度匯集地。在這樣的場域,一個企業需要的,絕不只是一個「會用翻譯軟體」的員工。他們需要的,可能是一個能洞察日本商務客隱藏需求,並提供貼心客製化服務的專案經理;是一個能用同理心與文化敏感度,去安撫因班機延誤而暴躁的歐美旅客的地勤主管。


AI能處理80%的標準化資訊,但真正決定企業品牌價值與顧客忠誠度的,永遠是剩下那20%需要真人智慧與溫度去處理的非標準化互動。而我們透過「麻花捲系統」所培養出的「語言能力+專業知識+跨文化洞察力」,正是這關鍵20%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我們在未來世界中最穩固、最無法被輕易取代的護城河。


當我們想通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將AI視為我們「麻花捲系統」中的一個強大工具,而不是取代我們的敵人。我們可以利用AI來輔助我們進行快速的資料蒐集、翻譯初稿,將我們從重複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讓我們能更專注於那些真正需要人類智慧去進行的深度思考、文化理解與價值創造。


所以,再次回看我們年初設定的目標,或許不必再為那些未完成的項目感到焦慮,因為真正的成長並不在於打勾了多少個項目,而在於我們是否在這段時間裡,為自己的人生系統,找到了那條值得投入的主繩,並開始嘗試將熱情與價值,慢慢地、一絲一絲地,捲成那獨一無二的麻花捲。這是一個充滿期待的過程,因為我們知道,這根麻花捲,將會隨著時間的積累,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粗壯,最終成為我們人生中最堅實、也最美味的依靠。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個人成長系統的QA總結


  • Q: 為什麼傳統的目標設定常常失敗?
  • A: 因為傳統目標設定專注於外在的「結果」(What),卻忽略了內在的「感受」與我們想「成為誰」(Who)。當行動與內在渴望脫節時,動力就難以持續。一個更好的方式是「反向目標設定」,先定義出理想的「人設」,讓這個鮮活的形象由內而外地吸引我們前進。


  • Q: 如何讓遠大的理想,變得更具體可行?
  • A: 關鍵在於「誠實的自我評估」與「建立系統」。首先,透過「多維度儀表板」與「外部回饋迴路」來精準定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找出下一步的施力點。接著,利用「麻花捲學習法」的思維,將不同的技能與目標編織在一起,創造「一項投入,多重產出」的綜效,讓成長的過程本身,就成為一個能自我驅動的正向飛輪。


  • Q: 在AI時代,努力學習的價值是什麼?
  • A: AI取代了重複性的「工具價值」,反而凸顯了人類無法被取代的「本質價值」。我們應該將學習的重點,從追求效率,轉向追求那些專屬於人類的深刻體驗,像是「認知結構的升級」、「深度的文化理解」與「有溫度的真誠連結」。我們透過「麻花捲」系統所培養出的跨領域整合與洞察能力,正是我們在這個時代最堅實的護城河。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

👉 點此訂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65會員
393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8/02
我們都曾在追求效率的路上,蒐集了滿手看似強大的工具與法則,卻可能在某個時刻,發現自己反而更加焦慮,生活也一團混亂。這段經歷,是羊羹我從盲目追尋捷徑,到最終放下對速度的執著,回歸內心建立個人最高標準的真實紀錄。或許,真正的生產力答案,並不在於找到更快的路。
Thumbnail
2025/08/02
我們都曾在追求效率的路上,蒐集了滿手看似強大的工具與法則,卻可能在某個時刻,發現自己反而更加焦慮,生活也一團混亂。這段經歷,是羊羹我從盲目追尋捷徑,到最終放下對速度的執著,回歸內心建立個人最高標準的真實紀錄。或許,真正的生產力答案,並不在於找到更快的路。
Thumbnail
2025/07/30
大家是不是也曾感覺,待辦清單越長,內心反而越焦慮?明明忙了一整天,卻好像什麼也沒留下。羊羹我長期以來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後來發現,與其追求管理時間,不如去設計時間的「價值密度」。這裡想分享一套「摺疊時間」的思考系統,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愛上努力的過程,甚至從中找到純粹的樂趣,一同探索這個可能性。
Thumbnail
2025/07/30
大家是不是也曾感覺,待辦清單越長,內心反而越焦慮?明明忙了一整天,卻好像什麼也沒留下。羊羹我長期以來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後來發現,與其追求管理時間,不如去設計時間的「價值密度」。這裡想分享一套「摺疊時間」的思考系統,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愛上努力的過程,甚至從中找到純粹的樂趣,一同探索這個可能性。
Thumbnail
2025/07/26
我們似乎都曾有過那種「越努力,越焦慮」的學習經驗,投入了大量心力卻總在原地踏步。羊羹我長期以來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後來才發現,關鍵或許不在於努力的多寡,而是我們是否真正理解大腦這套學習系統的運作規則。
Thumbnail
2025/07/26
我們似乎都曾有過那種「越努力,越焦慮」的學習經驗,投入了大量心力卻總在原地踏步。羊羹我長期以來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後來才發現,關鍵或許不在於努力的多寡,而是我們是否真正理解大腦這套學習系統的運作規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看到一句話「收藏從未停止,實踐從未開始。」根本直戳我的弱點,生活中有太多以為自己會做,但實際從未開始或是一曝十寒,因為可以先收藏起來反而失去立即實現的急迫性,生活中有千百個理由偷懶,沒時間根本就不是什麼藉口,就像是這兩天多了兩天的颱風假,卻好像也沒有有效的運用。
Thumbnail
最近看到一句話「收藏從未停止,實踐從未開始。」根本直戳我的弱點,生活中有太多以為自己會做,但實際從未開始或是一曝十寒,因為可以先收藏起來反而失去立即實現的急迫性,生活中有千百個理由偷懶,沒時間根本就不是什麼藉口,就像是這兩天多了兩天的颱風假,卻好像也沒有有效的運用。
Thumbnail
好像很久沒有靜下心來寫一篇關於自己的事情,年初抱著很大的熱枕,在心中默默設定了增加文章撰寫數量的目標,卻反而經常收到魔法師稱號,被方格子給提醒。仔細想想自己近年一直囫圇吞棗,把自己給塞滿,Input了一堆卻來不及消化完,我想也是值得好好檢討的一件事情!
Thumbnail
好像很久沒有靜下心來寫一篇關於自己的事情,年初抱著很大的熱枕,在心中默默設定了增加文章撰寫數量的目標,卻反而經常收到魔法師稱號,被方格子給提醒。仔細想想自己近年一直囫圇吞棗,把自己給塞滿,Input了一堆卻來不及消化完,我想也是值得好好檢討的一件事情!
Thumbnail
2/18 1.        完成第二次禮拜88佛懺悔 2.        打桌球流汗 3.        輸了有兌現承諾搖100次呼啦圈 4.        與身體對話 5.        煮妹妹愛吃的家常菜:蕃茄炒蛋、地瓜葉 *下次試試作壽司捲 2/19 1.        完成
Thumbnail
2/18 1.        完成第二次禮拜88佛懺悔 2.        打桌球流汗 3.        輸了有兌現承諾搖100次呼啦圈 4.        與身體對話 5.        煮妹妹愛吃的家常菜:蕃茄炒蛋、地瓜葉 *下次試試作壽司捲 2/19 1.        完成
Thumbnail
_寫於2024年1月 前陣子到現在,包括這個當下的我常常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明明日子依舊被工作還有時間的洪流推著忙碌地走,但是那股庸碌以及不知道要站在哪的感受細細的,飄飄的,在混沌不明的冷天裡拉著我勉強移動。 不約而同地身邊的人和創作者都分享了類似的情況,於是我還能對自己的一事無成安心一些。
Thumbnail
_寫於2024年1月 前陣子到現在,包括這個當下的我常常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明明日子依舊被工作還有時間的洪流推著忙碌地走,但是那股庸碌以及不知道要站在哪的感受細細的,飄飄的,在混沌不明的冷天裡拉著我勉強移動。 不約而同地身邊的人和創作者都分享了類似的情況,於是我還能對自己的一事無成安心一些。
Thumbnail
新的一年你有什麼計劃呢? 對於計畫你是不是期待但又怕受傷害?總是花了好多時間,決心今年要改變,但計畫過了好久,怎麼好像卻一直停留在原地呢? 這本書是由日本訓練團隊研究提升目標的實踐,從個人、公司到跨國企業都在使用這套方法。透過提問,挖掘出內心真正想要達成的目標,再透過「目標九宮格」的方式,淬煉
Thumbnail
新的一年你有什麼計劃呢? 對於計畫你是不是期待但又怕受傷害?總是花了好多時間,決心今年要改變,但計畫過了好久,怎麼好像卻一直停留在原地呢? 這本書是由日本訓練團隊研究提升目標的實踐,從個人、公司到跨國企業都在使用這套方法。透過提問,挖掘出內心真正想要達成的目標,再透過「目標九宮格」的方式,淬煉
Thumbnail
過年又過去了,大家設好自己的年度目標了嗎?我的話是會在元旦到過年期間做設定,今天這篇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作法,歡迎大家一起來交流分享自己的作法。
Thumbnail
過年又過去了,大家設好自己的年度目標了嗎?我的話是會在元旦到過年期間做設定,今天這篇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作法,歡迎大家一起來交流分享自己的作法。
Thumbnail
你是不是常常: 一年立大志,結果年底一數落空? 目標太大,越看越心慌,只想躺平逃避? 每天忙得團團轉,卻不知道到底做了啥?
Thumbnail
你是不是常常: 一年立大志,結果年底一數落空? 目標太大,越看越心慌,只想躺平逃避? 每天忙得團團轉,卻不知道到底做了啥?
Thumbnail
很多人在每年的最後一天都會思考著,自己在當年的1月1日許下的願望到底有沒有實踐。 如果你有做到當初許下的心願,恭喜你的努力不懈,而且願望成真的當下非常有成就感;但更多人或許跟我一樣,許下願望後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最後發現自己還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迷路⋯⋯ 後來自己檢討過往,發現有以下幾點阻礙著我
Thumbnail
很多人在每年的最後一天都會思考著,自己在當年的1月1日許下的願望到底有沒有實踐。 如果你有做到當初許下的心願,恭喜你的努力不懈,而且願望成真的當下非常有成就感;但更多人或許跟我一樣,許下願望後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最後發現自己還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迷路⋯⋯ 後來自己檢討過往,發現有以下幾點阻礙著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