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都值得被愛,你自己也不例外。」
“You yourself, as much as anybody in the entire universe, deserve your love and affection.”
—佛陀(Buddha)
我們總以為「平靜」是一種狀態,像是雲淡風輕、不被干擾、毫無波瀾。
但其實,真正的平靜,從來不是來自於世界變安靜了,而是我們不再用責怪自己的方式活著。
表面看起來過得還不錯,生活節奏也照著步驟走,但只要某件事沒做好、某個進度落後,就忍不住自責、懊悔,甚至貶低自己。
這種心累,不是來自外在,而是來自那個總在心底說:「你怎麼又做不到了?」的聲音。它讓你即使平穩生活,內心卻像有一場風暴,永遠不能真正放鬆。
這篇文章,想帶你慢慢鬆開那把內在的繩索。
不是叫你不要努力,而是讓你知道: 有一種努力,不是逼迫,而是溫柔地陪伴自己回到當下。
真正的平靜,不是做得完美,而是不再為了「不完美」而懲罰自己。
而這一切的轉變,就從你願意停止自我譴責的那一刻開始。

愛自己的初衷,從一點溫柔的許可開始
你最早對「愛自己」有感,是某天疲憊下班,打算早早回家,換上睡衣,泡杯茶。
那一刻,沒有壓力、沒有目的,只是——突然想好好對待自己一下。
那種感受,就像在乾涸的沙漠裡,偶然發現的一片綠洲。
你體悟到:愛自己,不一定是追求優秀,而可能只是要允許自己「暫停」。
可是美好的感受過去後,重返日常,你開始把「愛自己」念成責任。
你又要學習、又要變好、又要完成那張能力清單,即便做不完,也會自責:「我是不是不夠愛自己?」
原本溫柔的港灣,成了變相的評分機制:不完成,就是不配被愛。
真正的溫柔,不會在你缺席的努力中消失;它早就默默等待,那個累得只剩喘息的你回家。
當「愛自己」成了另一種壓力清單
你會發現,當「愛自己」被過度追求後,它終於變成又一個內心的標準。
你可能開始對自己說:
- 「今天只睡八小時不夠健康」
- 「沒運動不行」
- 「沒產出就浪費一天」
這不再是權利,而是「該做」的清單。
你不再問「我想不想做」,而是問「我是不是做得夠」。
內在一旦被「應該」綁架,平靜就被追求拉走。
即使外表看起來一致,你卻逐漸只剩焦慮、壓力與疲憊。
真正的愛不是以自責換自律,而是能在做得不好時,仍願意說:「就算今天這樣,也沒關係。」
學會放過自己,才是真正的溫柔起點
有一天,你坐在沙發上,望著眼前的書本和行事曆,卻一點也提不起勁。
你不是不想變好,只是太累了,累到連「努力」這件事,都像是一種消耗。
你原本想著:「是不是該做點什麼?」
但這一次,你選擇什麼都不做。你靜靜坐著、什麼也不補償,只是允許自己累著,無須解釋。
那一刻,你沒有完成任何清單,卻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放鬆。
你開始理解:真正的轉變,不是「再做一點什麼」,而是願意對自己說:「這樣就可以了。」
你開始慢慢練習:
- 「允許自己偶爾不想說話」
- 「允許自己今天沒有情緒管理得很好」
- 「允許自己暫時不知道方向」
這些微小的允許,像一張張溫暖的毯子,慢慢包裹住你那些瑟縮不安的部分。
你開始明白:愛自己,不是證明你多好,而是即使不夠好,也還願意對自己溫柔。
而那,就是平靜真正的入口。

真實平靜的樣子,是在允許中自在靠近自己
平靜不是沒有聲音,而是你仍能呼吸而無需自責。
它可能是:
- 一場睡眠
- 為自己做頓晚餐
- 一句「我今天做得夠好」的心理自我欣賞
這些不起眼的瞬間,就是你真正愛自己的證明:
它們不需要大聲宣告,只要小小地,留在當下。
你開始在那些「不完美」、「被疲憊包圍」的日子裡,也能對自己說:「這樣也很好。」
你不再追求浪漫,而是願意陪伴那個在夜裡,還剩一點呼吸的你。
📝 重點整理|平靜,不是壓抑情緒,而是不再用「自責」來衡量自我
- 「愛自己」本是溫柔許可,卻在過度執行下變成一種無形壓力
- 自我譴責常源於對完美的期待,而非真正的懺悔或提醒
- 真正的轉折,不在做更多,而是「開始允許自己不完美地存在」
- 放過自己,不代表放棄進步,而是結束以自責作為鞭策的習慣
- 真正的平靜,是當你沒做到計劃、沒維持狀態、沒表現出色,也還能溫柔看待自己的那份寬容
💌 小提醒
有時候,你以為「做更多、變更好」是為了愛自己,
但你其實早就累了,累到想好好停下來、喘口氣。
平靜,不會因為你做得多就自動降臨。
它只會在你願意停止自責的那一刻,悄悄靠近。
所以別急著再逼自己更完美,請記得:你不需要證明什麼,才能值得被善待。
願你學會放下那根無形的鞭子,不再用「不夠好」鞭策自己前行,
而是慢慢地、溫柔地,陪著自己往前走。這就已經很好了。
歡迎加入我的Discord,有專屬的樹洞空間可以私訊找我聊聊,記得先領取身份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