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對話的場合,我們聚焦在「課程評鑑」與「有效教學評量」的核心議題。這不僅是學校行政要面對的責任,更是每位教師日常教學中必須不斷自我檢視的環節。
課程評鑑的三個層面
一個完整的課程評鑑,應該整合三個層面:
- 部定課程——檢視實施是否到位、學習目標是否落實。
- 校訂課程——從無到有的規劃,是否貼近學生需求與學校發展方向。
- 教學現場——教學是否有效,學生是否真正學會,並能展現應有的學習成效。
學力檢測的意義,不只是成績
學力檢測的數據,並非只是「分數排名」。它應該是課程與教學調整的依據。唯有仔細分析數據,我們才能看見:
- 哪些知識點與技能學生已經掌握
- 哪些地方需要補強
- 教師是否在教學上精準對焦目標
教師命題,反映教學專業
命題能力與教學能力是互相映照的。一份好的題目,不僅檢核學生是否記住內容,更檢視他們是否能理解、應用與評估。
例如在一份閱讀測驗中,若題目只是問「油桐花有什麼特徵?」這測到的只是背誦能力,而不是語文理解力。若能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文本資訊,或探討細節與意涵,才能真正發揮素養導向命題的價值。
有效教學:不只是熱鬧,而是精準
有效教學不是活動多熱鬧,而是教學設計能否緊扣課程目標與學生學習歷程。教學與評量必須共構,教師在課堂中需要有意識地設計學習任務,並藉由評量來檢視學習成效。
專業社群的力量
共備與教師社群的對話,是推動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週三進修若能聚焦於課程評鑑、命題策略、教學改進,不僅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也能促進跨領域的教學合作。
校訂課程的設計與評量
校訂課程應該與學校特色與學生需求相連結。評量必須對應課程目標,避免流於形式化或與教學脫節,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能力發展。
偏鄉教師的挑戰
偏鄉教育現場的老師,往往缺少共備與專業支持的夥伴,資源也相對有限。若政策與行政能提供更多連結平台與命題支援,將能減輕他們的孤軍奮戰感。
結語:以評鑑促進成長
課程評鑑並非只是例行公事,而是一種持續改善的專業態度。
有效的教學評量,能讓我們看見學生的真實學習,也能讓教師在教與學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當行政、教師與制度三方都朝同一個方向努力,教育才真正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