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初見郝哥——一段平行時空的交會
新竹的午後,空氣裡混合著微涼的風與咖啡香。錄音現場安靜而專注,觀眾的眼神落在那位氣質沉穩卻眼神明亮的男人身上——郝緒烈,人稱「郝哥」。
安迪笑著說,這是他第一次邀請到如此「大咖」的來賓,甚至心驚膽戰。緣分很奇妙,兩人雖未曾並肩而行,卻在生命軌跡上像是隔著平行時空互相呼應——郝哥做過的事,安迪總在不經意間跟著走了一段。
郝哥被請用「三個身份標籤」介紹自己,他想了想:作家、播客主持人、運動愛好者。
第一個標籤,是他從未預料的人生身份——2020 年開始寫書,才逐漸意識到自己已是作家。第二個,是隨之而來的主持經歷,《郝聲音》成了他與世界對話的橋樑。第三個,則是運動。這份習慣源自於他幼時與病痛的對抗——過敏性氣喘讓他小時候常需急救,半年之內,每日三針皮下注射成了例行。
「那時候的屁股啊……硬得跟石頭一樣。」他半開玩笑地回憶。直到二○一五年左右,運動才真正成為喜好,而非為了生存的必需。
運動一開始是為了活下去,後來才變成為了活得更好。
二、名字裡的幽默與霸凌的陰影
郝哥姓「郝」,蒙古族鑲黃旗後裔。名字中的「旭烈」兩字,來自成吉思汗家族的「旭烈兀」。然而,名字在他的求學階段卻成了笑料與困擾的來源。
在后里念小學時,老師的重鄉音讓他的名字被喊成「好虛嘞」;轉到竹南小學後,閩南語老師又用台語重複了這個發音。從外省腔的「虛」到台語的「虛」,這個綽號一路伴隨。
更糟的是,他在求學中遭遇過霸凌。那段日子讓他早早明白,必須保護自己。於是,他練出強壯的身體,也結交了可以互相照應的夥伴。十三歲父親過世,他選擇留在新竹就讀中學,這段時間的經歷,改變了他的身心。
三、貴人老師與多彩高中生活
國中第一名畢業的他,本可報考更頂尖的學校,但老師阻止了他。起初他不解——直到考試成績出爐,他高出新竹中學錄取線一百多分,老師才揭露用意:
「去那裡,你的學業會游刃有餘,還能嘗試更多課業以外的事。」
在新竹中學,他學會游泳、跑馬拉松,氣喘不藥而癒;參加合唱團,學會腹式呼吸與聲音運用,為日後長時間演講奠下基礎。他還代表學校參加化學、物理、數學競賽,生活充實而多元。
當成績不再是唯一的指標,人生才開始長出更多顏色。
四、從自負覺察到財富自由的真義
訪談轉入第一本書《致富覺察》。郝哥說,財富自由的核心不是錢,而是自由。他引用古典老師的公式:
自由 = 能力 - 慾望
能力不高,就降低慾望;想要更多,就提升能力。自由的關鍵是自己說了算,而非陷入比較與計較。他舉母親為例——在父親過世後,母親靠撫卹金與節省的生活,投入公益,獲得鄰里回饋。「她不需要很多錢,因為她擁有很多資源與人情。」
五、人生成為——思維的三步曲
第二本書《人生成為》,圍繞三個核心動作:
- 認為
- 作為
- 成為
郝哥強調,思考自己為何而做,才能避免「低水平重複」與盲目努力。他提到 TED 演講的「三述法則」——重點不超過三個,讓人記得住並能行動。
他將人生比作四輪跑車:有錢、有時間、好健康、好關係。缺一不可,才能平穩前行。
判斷力,就是看清行動的長期後果。
六、躺平、耍廢與主動的休息
郝哥在現場拋出提問:「躺平與耍廢好不好?」他拆解了定義——如果是毫無目標的荒廢,自然不好;但若是有意識的休息,為了恢復能量與效率,那便是必要的。
他引用運動員的例子,大谷翔平每天睡足八九小時,才能維持高水準表現。休息是策略的一部分,而非懶散的藉口。
七、享受蛻變——改變、應變到蛻變
第三本書《享受蛻變》,郝哥將主題劃為三個階段:
- 改變:生命本來就在變,即便拒絕,年齡也會讓你改變。
- 應變:提早覺察健康與環境的變化,做出調整。
- 蛻變:在持續的過程中積累智慧與彈性,讓自己成為想成為的人。
他提醒,疾病與死亡不是老年專利,而是「身體不好」的專利。維持健康要趁早,每天運動兩三分鐘,累積起來就是千分鐘以上的投資。
聊勝於無,是生命累積的祕密武器。
八、當下即結果——正念與小步累積
郝哥認為,過程本身就是結果。如果每一刻都是當下的收穫,那麼我們分分秒秒都在開花結果。他引用《心流》與佛家正念的概念,強調不要把幸福押注在遙遠的未來。
「就算工作不是最喜歡的,也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他說,調整氛圍、建立儀式感,能讓人在日常中找到喜悅。
九、與自己的對話——最長情的旅伴
郝哥分享《大熊貓與小小龍》中的對話:旅途重要,還是目的地重要?小小龍回答——旅伴更重要。郝哥說,人生唯一從頭到尾陪伴我們的人,其實是自己。
他引用朋友「張修修」的三句話:
- 放輕鬆
- 不要太逼自己
- 你已經很棒了
活著的每一天,對自己說一聲「你好棒」。
十、飽讀詩書的祕密——微小的日積月累
被問及如何在資訊爆炸時代持續學習,郝哥坦言:「飽讀詩書是別人看到的現在,背後是每天的一點點累積。」
每天讀一頁、一句話,一年下來就是 365 句;十年就是三千多句。重點是,不要用自己的起點去對照別人的終點。
十一、安迪的收束——持續前進即可
安迪回應,自己只記住兩步:跨出第一步,然後對著目標持續前進。他引用《納瓦爾寶典》——「在做自己這件事上,沒有人比得過你」,作為對話的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