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無條件,有時斤斤計較,我怎麼跟自己的雙重模式相處?
「你這不是偽善嗎?」他盯著我說。
週末去超市,我特地買了一罐高蛋白飲料——不是給自己,是送給捷運站的賣彩券阿伯。
晚上吃火鍋,他想點和牛,我看了價格,小聲說:「太貴了,下次去超市買回家自己弄。」話還沒說完,他火了——
「你對外人那麼大方,高蛋白一週送一罐,對老公怎麼算計?」
這不是他第一次這麼說。
有年暑假,我請假去偏鄉做兒童課輔,他也說我偽善:「有力氣照顧外人,應該先照顧我媽。」
那時我愣住,沒跟他吵,只是收下了這個標籤——偽善。
久而久之,我在做好事時常會檢討自己:是不是做給別人看?是不是表裡不一?甚至覺得自己得了人格分裂。
以為自己很有慈愛
大學時期,就加入社會服務,偏鄉育幼院定期有我的身影。
朋友摔斷腿,我送餐;朋友住院,我陪伴;朋友出事,深夜陪著上警局做筆錄的也是我。
這些付出,沒想過什麼「好人好事」,更沒想過回報。
只是別人需要的當下,我剛好可以幫,就去做了。
其實,我也會算計
可我發現——我不是對誰都如此慷慨。
特別是對親密的伴侶,我會計較。
婚後,我的事業越來越好,公司越換越大,職位越做越高,薪水也漲,還開始投資。
有時我感恩自己能獨挑大樑,可更多時候,我心裡開始撥撥算盤,覺得不平衡。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我的成就有運氣,但更多是努力,是一次次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
尤其在孩子睡了之後,我還爬起來重修提案,而先生在看影集;
或者當我吞下職場鬥爭的委屈,卻聽他說:「有個專案雖然有加給,但我不想太累。」
我說不出口,但心裡覺得——共同生活的規則,不是雙人划槳嗎?
有時真想翻白眼:你不想太累,我可是累到連做夢都在開會。
更壞的念頭還會冒出來——是他不爭氣?不堪用?這段婚姻是場投資,這支股票早就列入觀察名單了。(但誰叫我投了這麼多感情股,不會停損,現在賣不掉啊!)
愛的兩種付出模式
後來我才意識到,這不是人格分裂,而是愛在不同情境下啟動了兩種模式:
現實型付出(生存策略模式)
- 觸發點:長期依附、共同生活責任、資源安全感敏感
- 心理運作:衡量投入與回報,對彼此的角色有期待,也容易啟動批判與要求。
無條件付出(情感流動模式)
- 觸發點:沒有資源衝突、權力單向流動、激發自我價值感
- 心理運作:單純給予,不牽涉生存威脅,反而能得到愉悅與滿足。
自我覺察的體悟
當我開始盤算對方值不值得時,我多半已經進了「生存策略模式」。
當我下意識想幫人、沒去想回報時,我就是在「情感流動模式」。
夫妻關係尤其容易啟動第一種——因為牽涉長期共存與高風險綁定,女強男弱的婚姻更會放大計較感。
補償,還是流動?
我也坦誠的問過自己:幫助朋友或弱勢,是想證明我並不苛刻,我是好人?
有時候,還真可能是。
在一段關係裡看見自己的冷酷,於是需要在另一段沒有威脅的關係裡,確認自己「其實有愛心的」。
但更多時候,那是一種直接的情感流動——像看到有人掉進水裡,本能地伸手拉一把,來不及計算。
雙重模式裡的平衡與安在
「偽善」也好,「人性多面」也罷,重要的是——我怎麼跟自己的雙重模式相處。
當我意識到自己有時算計、有時慷慨,我能不能在現實型付出裡不失溫度?
又能不能在無條件付出時,不把自己耗到空?
或許,下次付出前,我可以先問自己:
這一次,我要用哪一種模式?
我能不能在這個模式裡,心安?
因為真正的安在,不是只做一種人,而是清楚自己為什麼這樣付出,並且心甘情願地承擔那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