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讀後心得》
1.我們不是要變成另一個樣子,而是找到那個原本的樣子。
* P.16 性格管理的起點:恢復神的形象
~性格的本質,不只是行為風格或個人偏好,而是人存在的核心反應,是我怎麼看我自己,也是我怎麼認識神。
*P.19 性格管理學的核心脈絡:人真正的改變,不是靠努力做更好的人,而是靠著神啟示我們「是誰」,並活出那個照著他形象被造的新人。
*P.19管理性格,不是壓抑個性,而是讓天賦有序發揮,讓軟弱在愛中被修復。
2.認識並接納自己,對自己有自信,才能以身作則,給孩子好榜樣。
*P.18 一個內心自卑的大人,是沒辦法教出真正自信的孩的。所以,性格管理的第一步,是父母、成人願意面對自己學會重新認識並接納自己。
*P.19 若你是父母,請記得:你怎麼看自己,孩子就怎麼看自己。你越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性格優缺點,越能教孩子勇敢做自己。你越能在失敗中依靠神重新站起來,孩子也會學會在挫折中不被打敗。性格管理學不是技巧, 是一場信仰中的回歸之旅:回到創世的源頭,看見他為按自己形象造人的神,也重新認識那個在他眼中閃耀的「你」。
3.正確說話,可以對人形象塑造
*P.23「成為形象塑造師」就是一種說話的訓練,也是一種生命的操練。
*P.33 話語最大的功能,就是形象塑造與關係建立。
*P.34我理解你,你真的很正常,你不是故意的。
~重新定義自我形象的邀請
這些話語的共同點是:看見、肯定、塑造。真正有力量的話語是能精準傳達尊重與接納,讓人看見自己的價值與潛能。
*P.35溝通的藝術不在說話技巧,而在於是否能真正與對方的靈魂對話。話語,不只是聲音,而是一種深層的「我看見你」、「我在乎你」。
*合宜的話語,具有驚人的醫治力與智慧的美感,它不只傳遞信息,更建立關係與信任。然而,真正的合宜,常不是「多說」,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該靜默。我們經常為了填補空白而說話,卻反而破壞了原本可能建立的理解與連結。
*在沉默中也能說話,在簡單中也能建造。「嘴巴穿上拉鏈」,不是沉默寡言,而是一種克制與成熟的選擇。當我們不再用話語攻擊、論斷、嘮叨,而是選擇有智慧的靜默,反而能讓關係升溫。
*有智慧的話語會讓人靠近,而不是防備;會引導人敞開,而非自我保護。人際衝突的核心,往往不是「誰錯了」,而是「我們還能不能理解彼此」。我們太習慣用話語去「分辨對錯」,卻忘了關係需要的,是「維繫與修復」。
*P.37 願我們的話語,成為醫治、鼓勵、尊榮與真理的管道,讓每個聽見的人,被塑造、被愛、被連結。讓我們學習說出屬神的話語,活出ICRT的真正意義,用話語建立關係、恢復形象、成全命定。
4.關係的修復,是生命的成熟,是一種態度的選擇。
*P.37當我們選擇站在生命樹的立場上,不再急於定罪、論斷,而是用「陪伴、等待、接納」的方式對待每一段破損的關係,就會看見修復的可能。
*P.38 關係的修復從來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態度的選擇。選擇站在愛這一邊,是一種生命的成熟。
真正的關係修復,是在放下分別善惡後,重新選擇愛與信任的視角。
*P.39成熟的人知道:在爭執中選擇放手、在矛盾中選擇退步,不是軟弱,而是智慧的展現。
5.守住關係,就是守住人生中最珍貴的財富。
*P.39很多人在人際互動中不斷挑毛病,對孩子、伴侶、朋友都難以滿意。但這背後往往反應的,是對自己也同樣缺乏接納與肯定。
*P.40接納,不是放縱錯誤,而是從愛出發的自我對話。當我們能接納自己,就不再需要用批判控制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世界的破碎,往往不是因為戰爭,而是關係的崩裂;家庭的不安,也不是因為貧窮,而是愛的失聯。
<感想>
許多焦慮的父母,無論為自己或孩子做再多,都無法平息永無止盡的焦慮.這焦慮,不但困擾自己,也成了孩子沈重的負擔.問題出在父母本身的性格和自信心,但如果本身沒有自覺問題是自己,朋友也礙於情面看破卻不點破,就眼睜睜看著焦慮的父母,在惡性循環的無限迴圈,直到覺察的那一天,或是關係破裂的那一天.
最恐怖的是,如果孩子無法覺察父母有問題,而也錯待自己,即便父母離世,仍舊讓錯誤的枷鎖捆綁著自己.